APP下载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向度

2011-09-08柳博隽

浙江经济 2011年16期
关键词:省域经济圈都市

文/柳博隽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向度

文/柳博隽

没有省域层面的都市经济圈引领,县域层面的城市经济仍是一盘散沙;没有县域层面城市经济的汇集,也不可能真正形成省域层面的都市经济圈

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的发展导向,可分全省和县域两个层面。即在全省层面的宏观导向,要突出经济空间组织形态的调整,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互动发展,推进形成圈层化的城镇空间布局、集约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关系,在全省范围内加快形成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经济圈的发展格局。具体导向:

一是形成圈层化的城镇空间布局。既要通过“圈”的极化作用,加快培育和发展都市区、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等不同层次的“中心”;又要通过“层”的分异作用,有效拓展高能级“中心”辐射的广度和深度,有力推动杭州、宁波、温州及金—义都市区由纵向扩展转向圈层扩展。这样,通过不同层次的“中心”作用,将更多中小城市、小城镇乃至广大农村地区,不同层次地“卷入”都市圈。

二是构建集约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建设集聚区大平台、打造集群化大产业、推进战略性大项目、培育集团型大企业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省重点依托14个产业集聚区和4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更大程度地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更高层次地推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突出科技、市场、组织、制度的协同创新,加快推进经济增长由要素投入驱动为主向科技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着力构建集约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深化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关系。依托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特别是网络化的城际轨道交通,有效提高城镇之间的组织化程度,协同推进城镇空间结构调整和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同时,建立健全要素自由流动、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并通过城市这一专业化分工的空间载体,在更深层次上建立城际经济联系,形成一个功能定位清晰、分工协作紧密、空间分布有序的区域有机整体。

而在县域层面的发展导向,则突出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强化新型城市化的引领作用,将城市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驱动,推进县域经济向空间布局以集聚发展为主导、产业形态以现代产业为主体、动力支撑以科技创新为主力、资源配置以市场机制为主旨的城市经济转变,加快融入不同层面的都市经济圈发展。具体导向:

一是经济空间集聚发展。即按照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探索建立现行区划下有利于空间弹性增长的发展结构,主张形成“1+X”的县域经济空间集聚发展模式,重点引导县域人口和二、三产业向县城、中心镇集聚,充分发挥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

二是现代产业高效发展。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二三产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同时,探索建立城乡产业联动发展的外部推动和内部驱动的耦合机制、组织、载体,通过城乡产业专业分工、空间合理布局、资源深度整合等途径,形成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

三是科技创新动力支撑。积极培育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加快转化创新成果、激活创新资源,大力优化创新环境、构筑创新平台,切实增强县域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促进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联动推进产业集群的网络创新。

四是城乡资源统筹配置。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各种要素在全省范围的自由流动。同时畅通要素配置的路径和机制,完善城乡要素配置的承接平台,建立合理合规的配置秩序,推动资源要素更多地流向农村,加快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确保农村资源在流出中体现市场价值。

实际上,县域经济转型的以上两个导向,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省域层面的都市经济圈引领,县域层面的城市经济仍是一盘散沙;没有县域层面城市经济的汇集,也不可能真正形成省域层面的都市经济圈。

(供稿: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猜你喜欢

省域经济圈都市
基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国数字贸易出口促进效应研究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省域高速公路网络信息安全动态防御体系研究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省域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
都市通勤
我国省域创新产出的空间特征和时空演化——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实证
基于云平台的省域交通服务热线系统架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