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脂肪/非脂成分比值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关系的横断面研究
2011-09-07陆思源汪毓诚王新宜
陆思源* 汪毓诚 王新宜#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消化内科1(200031) 营养科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NAFLD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区的成人NAFLD患病率约为15%[2]。NAFLD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其危险因素包括高脂高热量膳食、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和2型糖尿病)[2~4]。肥胖者血液循环中游离脂肪酸(FFAs)水平升高,导致肝细胞脂质过度蓄积,进而发生脂肪变性,研究发现NAFLD患者的循环FFAs水平升高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5]。亚太地区体质指数(BMI)和(或)腰围(WC)正常的 NAFLD 患者不在少数[2~4],因此寻找其他测量简便的NAFLD预测指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接受定期体检的上海市公务员为研究对象行横断面调查,旨在探讨人体脂肪/非脂成分比值(fat mass to fat-free mass ratio,FFR)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以明确FFR能否作为预测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风险的指标,为卫生部门预防、控制NAFLD及其相关肝硬化、肝细胞癌提供安全、简便、可靠的手段。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为研究现场,2010年1~6月于该院接受定期体检、对研究方案知情同意的上海市公务员纳入研究。研究方案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年龄20~60岁,性别不限;②无烟酒嗜好。排除标准:①肝硬化、肝癌患者;②脂肪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遗传代谢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
二、方法
1.现况调查:由经培训并考查合格的专业人员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实施全程质量控制。调查和检测内容:①人口统计学资料;②既往疾病史;③身高、体质量、WC;④腹部B超检查;⑤人体成分分析;⑥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2.脂肪肝的诊断:由临床医师结合腹部B超检查结果与临床症状诊断脂肪肝。参照《超声医学》中的B超诊断标准,具备以下第①项以及第②~⑤中任意1~4项者为脂肪肝:①肝区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肝回声强度大于脾、肾回声),远场回声逐渐衰减;②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③肝脏轻至中度肿大,边缘角圆钝;④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提示肝内彩色血流信号减少或不易显示,但肝内血管走向正常;⑤肝右叶包膜和横膈回声显示不清或不完整。
3.人体指标测量:参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6],以标准化方法测量身高、体质量和 WC,BMI≥24 kg/m2为超重,≥28 kg/m2为肥胖,男性WC≥85 cm、女性WC≥80 cm为腹型肥胖。人体成分分析采用韩国百斯公司生产、上海佰尼好科贸有限公司经销的InBody 3.0人体成分分析仪,该仪器系应用生物电阻抗原理,采用8个接触电极、多元回归分析以及多频率检测的方法对人体成分进行综合分析。提取脂肪成分(fat mass,FM)和非脂成分(fat-free mass,FFM)数据,计算FFR(FFR=FM/FFM)。
4.血生化指标测定:研究对象于早晨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分离血清,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FPG、TG、HDL-C水平。
三、统计学分析
结 果
一、一般情况
共1025例接受定期体检的上海市公务员纳入研究,其中男605例,女420例,平均年龄(41.83±9.98)岁,其中353例(34.4%)诊断为脂肪肝,另672例(65.6%)无脂肪肝。脂肪肝组男性比例、平均年龄、BMI、WC、FFR 以及 FPG、TG 水平明显高于无脂肪肝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无脂肪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二、FFR与脂肪肝的剂量-反应关系
根据 FFR 的四分位数(P25、P50、P75)将研究对象按FFR由低至高分为四组,以FFR最低组为参照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未调整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脂肪肝发生风险随FFR的增高呈上升趋势;调整性别、年龄因素后,此种趋势仍然存在,第四组脂肪肝发生风险为第一组的12.40倍;调整性别、年龄、BMI、WC、FPG、TG、HDL-C 因素后,除第二组外其余各组脂肪肝发生风险均增高,并随FFR的增高呈上升趋势,其中第四组脂肪肝发生风险为第一组的2.59倍(见表2)。
讨 论
尽管酒精滥用和HCV感染与肝脏脂肪变性的关系密切,但全球范围内的脂肪肝流行仍主要与肥胖症患病率的迅速增长密切相关[2,3,7]。有学者指出,NAFLD的病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肥胖,而是内脏性肥胖,不是量的肥胖,而是质的肥胖,内脏性肥胖与脂肪肝形成的关联比皮下脂肪更有意义[8]。然而目前国内探讨肥胖与脂肪肝关系的研究多以BMI为肥胖指标[9,10],BMI反映的是身体的整体肥胖程度,并不能反映体内脂肪蓄积程度和蓄积部位。FFR为人体脂肪成分与非脂成分的比值,是一项主要反映人体脂肪蓄积程度的测量指标,FFR越大表明人体脂肪蓄积越多,从而可能与脂肪肝的发生存在某种关联。
生物电阻抗技术是利用生物组织和器官的电特性及其变化提取与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相关的生物医学信息的一种无损伤检测技术。它通常是借助置于体表的电极系统向检测对象送入一微小的交流测量电流或电压,检测相应的电阻抗及其变化情况,然后根据不同应用目的,获取相关生理、病理信息。该法无创、价廉、安全、操作简便、功能信息丰富,易于为医师和患者所接受[11]。应用生物电阻抗原理的人体成分分析仪可对人体成分进行综合分析,检测身体脂肪比例和脂肪分布、细胞内外液、无机盐等多个人体成分指标,操作简便,测试数据稳定,1~2 min即可完成全部测量。李爱霞等[12]对98例NAFLD患者以人体成分分析仪行人体成分分析,提取蛋白质、无机盐、体脂肪等数据,发现体脂肪含量与NAFLD患病率密切相关,证实了该法的可行性。
本研究应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定1025例接受定期体检的上海市公务员的脂肪成分和非脂成分,计算得到FFR,结果显示脂肪肝组FFR显著高于无脂肪肝组,尽管横断面研究不能明确FFR增高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但通过将FFR细分为四个水平,以FFR最低组为参照进行logistic回归,发现脂肪肝发生风险随FFR的增高呈上升趋势,调整性别、年龄因素或性别、年龄、BMI、WC、FPG、TG、HDL-C因素后,此种趋势仍然存在,提示FFR增高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两者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除预测脂肪肝发生风险外,寻找与脂肪肝严重程度相关的预测指标亦具有重要意义。脂肪肝的严重程度与肝脏脂肪含量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研究[13,14]显示磁共振氢波谱成像能定量评价肝脏脂肪含量,从而精确反映脂肪肝的严重程度,但该法存在一定的辐射危害,不宜作为普通人群的体检手段,而仅适用于科研。此外,脂肪肝的严重程度及其进展还与肥胖的严重程度有关[15],由于FFR反映的是人体脂肪蓄积程度,因此其不仅与脂肪肝的发生风险有关,还可能与脂肪肝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关联。然而本研究资料系源自普通体检人群,难以获得脂肪肝严重程度的精确信息,因此未能深入分析两者间的关联性,下一步拟完善此方面的工作。
表1 脂肪肝组与无脂肪肝组一般情况比较
表2 FFR与脂肪肝的剂量-反应关系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初步诊断为脂肪肝者未能根据NAFLD的诊断标准进一步明确诊断,但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中有无烟酒嗜好的要求,且排除了肝硬化、肝癌、脂肪性肝炎等患者,因此基本能肯定为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未检测研究对象的胰岛素水平并在logistic回归中调整该因素为本研究的另一缺陷,因为胰岛素抵抗为NAFLD的危险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以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FFR安全、简便、可靠、价廉;FFR增高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两者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因此对健康体检人群进行人体成分分析并计算FFR,对FFR偏高者提出警告并进行健康宣教,嘱其改变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增加体育运动,从而减轻体质量,减少脂肪蓄积,对预防NAFLD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 范建高;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胃肠病学,2010,15(11):676-680.
2 Fan JG,Farrell GC.Epidemiology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China.J Hepatol,2009,50(1):204-210.
3 Angulo P.GI epidemiology: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7,25(8):883-889.
4 Fan JG,Saibara T,Chitturi S,et al;Asia-Pacific Working Party for NAFLD.What are the risk factors and settings for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Asia-Pacific?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7,22(6):794-800.
5 Feldstein AE,Werneburg NW,Canbay A,et al.Free fatty acids promote hepatic lipotoxicity by stimulating TNF-alpha expression via a lysosomal pathway.Hepatology,2004,40(1):185-194.
6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营养学报,2004,26(1):1-4.
7 Cheung O,SanyalAJ.Hepatitis C infection 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Clin Liver Dis,2008,12(3):573-585,viii-ix.
8 罗雁.脂肪肝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03,9(2):97-98.
9 邵桂霞,张献共,黄志平,等.深圳地区28 384例体检者体重指数与脂肪肝分布的探讨.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6):372-373.
10 程朝英,卢仙娥,钟朝晖,等.重庆市不同职业人群中脂肪肝现况调查与分析.重庆医学,2005,34(12):1807-1809.
11 任超世.生物电阻抗技术与人体功能信息.电子科技导报,1998(11):17.
12 李爱霞,温丽艳,李春芳,等.人体相关成分的改变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性的分析.东南国防医药,2007,9(3):218.
13 赵黎明,宋彬,陈光文,等.3.0 T1H-MRS定量评价脂肪肝的价值探讨.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0,17(1):92-96.
14 钟喨,陈洁,程杰军,等.脂肪肝的磁共振检测与对照分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12):1984-1987.
15 吴文君,卜瑞芳.代谢综合征的行为干预:减肥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04,8(33):7542-7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