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的角色,做好补偿系统

2011-09-06李奕

父母必读 2011年9期
关键词:起跑线天才智力

李奕

如果主体教育是“汉堡”,那家庭教育就要给“蔬菜”,这样才能够保障一个孩子在未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可能性。

作为家长需要做补偿系统,这不是指当一个孩子在学校适应不太好,学习不顺利,就去找家教让他做更多的题,迫使孩子适应这个教育体制,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同。

家长的关键作用在于对主体教育的一个完满和补充,而不是加强。如果学校给“汉堡”,回家你还用同样的方式去教导他,就等于给他补“汉堡”,那家长只是再加了一把劲,并没有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性。那么这是家长的问题。因为学校不可能因为一个孩子特别就去改变教育。教育会以一种惯性的持续的方式发展,它的改变是非常细微的。但是家长应该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并提供给孩子一个补偿系统。父母应在家庭教育里面尽最大可能去满足孩子特别的成长需要,要把孩子对主体教育的愤怒或冲突转换成一种匹配。因为如果孩子动力不能够得到释放就会变成一种攻击行为,但如果他的动力在家长的帮助下得到释放,他就会跟主体教育相安无事。这本书建议家长要做补偿系统,就是说做恰好和主体教育不一样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只有家长去承担,学校没法承担,老师不可能专门为某一个学生改变,但是父母是可能做到的。

如果家长不去努力,没能让孩子某些特别的能力得到发展或者得到认同,或者孩子并不出众,那么学校就会把他当成普通孩子来要求,就会给他狭小的空间。

作为教育的假定,学校常要求孩子科科都好,事实是30%的孩子做不到全面都好。孩子智力的独特性想得到认同,需要家长帮助。若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在特定的技艺上,包括在艺术上获得了成功,那么主体教育就会把他认同为一个有某种天赋的人而给予他宽松的环境。但是如果家长不去努力,没能让孩子某些特别的能力得到发展或者得到认同,或者孩子并不出众,那么学校就会把他当成普通孩子来要求,就会给他狭小的空间。家长要做的就是为孩子铺路,要承担润滑油的作用。如你的孩子比较特别,父母就要学会在孩子和学校(主体之教育)之间形成润滑,而不是去当老师的帮凶,增强冲突,也不要帮着孩子和学校敌对,而是让两种方式并存,让它成为针对这个孩子更完美和更充分的教育。这就是未来导向的。

爱迪生等很多伟大的人,日后成为了天才,是因为他们的家庭鼓励着他。

《白痴与天才》这本书谈道:白痴和天才是同一种人,孩子成为白痴是因为他逼迫自己成为别人,孩子成为天才就是父母在恰当的时机保护了他,天性没有受到社会的湮没,也就是在关键期父母维护了孩子的天赋的才能,并且让他的才能得到了发展,这个孩子成为了天才。

爱迪生等很多伟大的人,日后成为了天才,是因为他们的家庭鼓励着他,没有把主流社会的东西强加给他们,而是给了他们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包括在心理上支撑,激励他们:“你是很棒的,你的想法很好。”他们的家庭不因为他的成绩不好而贬低他,所以这些孩子最终就成长了,成为了对世界、对科学有贡献的人,甚至开创了新的时代。

如果我们从小就过度地教育,逼迫他过早地说话,过早地形成理性思维,使孩子完全丧失了那种自然的知觉系统,实际上儿童得到的要比他丢失的少的可怜,他丢失了巨大的能力。

大自然的智慧要远超于人类的智慧。我们创造的东西,都没有自然创造的那样精美,人类还很难再生出一些看起来可以超越存在的智慧。

如果我们从小就过度地教育,逼迫他过早地说话,过早地形成理性思维,使孩子完全丧失了那种自然的知觉系统,实际上儿童得到的要比他丢失的少的可怜,他丢失了巨大的能力。动物或者昆虫并没有计算,没有几何学,没有数学,而且很难从经验里获益,它们靠什么?直觉。人类作为一个生命系统,也是靠直觉来引导的,但是理性科学发展以后,我们放弃了直觉,儿童则是处在逐步放弃直觉的过程之中,所以他会对主体文化产生对抗,他会天然感觉不是这样的,可是他又不得不学习另类的比较硬、比较固化的文字方式。尤其是初中以下儿童的痛苦,都不要认为是智力不好造成的,而要来看他内心的混乱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过去流行一种解释:所有儿童适应不好都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或者是孩子不喜欢学校,但现在发现不尽然。不少父母非常温和善良的家庭,孩子不爱读书,更不愿意上学。很多解释本来就是我们的假定,比如我们假定人是一样,别人能做到,你就应该做到。妈妈说:“隔壁阿牛都能考得好,你为什么考不好?”但现在就知道,隔壁阿牛考得好,不等于我们的儿子就应该考得好。因为每个孩子面对现实时,都有他的选择,而且智力发展的速率也是不同的。从智力来讲,发展的越慢,智力越好,聪明的越早,智力越差。

真正的起跑线不是线性教育,而是让孩子去接受自然的滋养。

教育口号中,我最不喜欢的就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我又最喜欢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我认为真正的起跑线不是线性教育,而是让孩子去接受自然的滋养。如能让孩子更早地回到自然,接受自然信息,可能就在起跑线上跑得比别人快。而不是给两岁的孩子天天听经典音乐,让4岁的孩子去背唐诗,我认为这样就输了。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底子不够,所以,我在书中特别强调“自然的滋养”,就是在自然的信息里,去滋养孩子直到他两三岁。我认为3岁才是安全地接受人类文化的时间。住在城市里的父母应带着孩子更多地去城市外面接受自然的刺激,到大自然里去加餐,这是一个补偿系统。而且大自然是指真正的自然,也就是存在本身,比如像河流、山川、树木、青草是自然形成的,它就一定是一个跟自然匹配的存在,而不是指人工栽培或建设的,比如公园。

但还需提醒的是:对于农民的孩子来讲,不是天天待在农村的自然里就会聪明,是因为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理性科学的思维,所以农村的孩子,需要较早地接触城市信息和人类文化刺激,例如接受电视这样一种城市信息的刺激,也是一个补偿。

本月热荐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

帮你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减少与孩子的冲突,少走育儿弯路。

《父母有办法,孩子就聪明》

针对孩子常见的养育问题,通过具体的事例提供了实用的解决建议。

《不抓狂,育出好孩子》

俄罗斯著名心理学家传授沟通秘诀,指导你倾听孩子,帮他解决情绪问题,立规矩,守规矩,解决冲突。

《游戏力》

帮你在快乐的亲子游戏中解决孩子常见的行为问题,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建立亲子沟通的桥梁。

猜你喜欢

起跑线天才智力
品读
五行真经(9)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欢乐智力谷
天才的童年
重归起跑线
〔考考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