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经历过程体验提升化学课堂有效性

2011-09-05万志军

读写算 2011年34期
关键词:化学教学

万志军

【摘要】围绕新课程理念,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经历过程的体验,可以通过在“做” “疑”等策略的学习中,经历思维和过程体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化学教学;经历思维;过程体验

课堂改革十分重视学生的经历和过程体验。当代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事积极的实验活动和思维活动。”那么,初中化学课堂上,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经历和过程体验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做”中,学习经历和体验过程。

这里讲“做”是做实验,强调的是真正地“做”。现在或许是因为课程时间紧,或许是怕麻烦,有的教师把做实验变为讲实验、看录像,这其实是把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和过程体验省略了。下面举一个甲烷的燃烧的简单例子,具体比较一下用“讲实验、看录像、做实验”三种学习方法,结果到底有多大的差别。

1、讲实验。要讲点知识:(1)甲烷能燃烧;(2)甲烷燃烧的现象;(3)观察检验甲烷燃烧的产物,推断甲烷有什么元素组成。具体地讲,甲烷是化石燃料,天然气,又叫沼气,是最简单的碳氢化合物,所以能燃烧;再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到的氢气、CO燃烧的现象,推出甲烷燃烧的现象——火焰明亮、发出淡蓝色火焰。还可以追问:甲烷燃烧生成水和CO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甲烷有什么元素组成?学生能回答,甲烷由碳、氢元素组成;在点燃甲烷前为什么一定要检验气体的纯度?学生也能回答出,防止混有空气,发生爆炸。

点评:就知识而言,达成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没有让学生体验实验田的过程,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达成率很低,课堂效率不高。

2、看录像。〔情景再现〕:录像中,一位教师从贮藏瓶子中用试管取少量沼气,移近酒精灯火焰,听燃烧声,检验了纯度后,连接导管,点燃。(学生观察到火焰明亮、发出淡蓝色火焰。)一会儿在火焰上方罩上一只干燥烧杯,(学生观察到烧杯壁上附有水珠)一会儿在火焰上方罩上一只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学生观察到烧杯壁上附有白色浑浊)

教师:根据甲烷燃烧产物,推断甲烷由什么元素组成?

学生:甲烷由碳、氢元素组成。

点评:与第一种方法比较,信息量明显增加,学生可以直接看到甲烷是液化气,被点燃,看到燃烧现象,检验燃烧产物现象明显。但是仍然没有近距离真正看到教师的演示实验,更没有自己动手做实验。

3、做实验。〔情景再现〕:学生进行与录像教师一样的操作。也从贮藏瓶子中用试管取少量沼气,移近酒精灯火焰,听燃烧声,检验了纯度后,连接导管,点燃。开始学生的检验生成产物,在火焰上方罩上一只干燥烧杯,导管觜口接触到烧杯壁,学生观察到火焰明亮、发出淡蓝色火焰,观察不到烧杯壁上附有水珠;学生相看到水珠,就不断将导管觜口往上伸,还是观察不到烧杯壁上附有水珠,教师引导说:“燃烧产生了热量,烘干了烧杯壁上附有水珠。”学生重选另一烧杯,观察到了水珠;紧接着在火焰上方罩上一只干燥烧杯,学生观察到烧杯壁上有白色浑浊。

不用说,做实验的效果是最好的,培养了学生 “取”、“点”、“检验” 等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在检验生成产物的操作中,将导管觜口伸往烧杯何在有了深刻的感受。这种有意义的过程体验是讲实验和看录像所没有的、所不能代替的。这一操作技能得到了加强。俗话说“听过了,我忘记了;看过了,我记住了,我理解了。”正是说明“做”的重要性。坚持做实验,给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及过程体验。

二、在设"疑"中,经历思维和过程体验。

在课堂上学生最常态的活动是以“疑”为思维活动,它本身是一种最重要的学习经历和过程体验。那么,如何立"疑"设"障",才能引起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呢?才能使学习经历和过程体验变得更的意义、更积极呢?

1、以问题为纽带,引起深入的思维活动。

陶行知说过:“只有问题,才能引起思考、只有思考才能解决问题。”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教师应努力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提出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并使知识得以升华。

例如:在学习第十章碱的化学性质后溶液的导电性一节时,对探究溶液的导电性,如果设计这样一个系列问题:

(1)连接蒸馏水和乙醇灯泡为什么不亮?

(2)为什么连接熟石灰粉末灯泡不亮而连接Ca(OH)2溶液的灯泡亮?

(3)为什么连接NaOH溶液的灯泡亮而连接乙醇溶液的灯泡不亮?

(4)为什么连接30%H2SO4水溶液的灯泡比连接5%H2SO4水溶液的灯泡亮?

让学生根据物质在水中电离存在的微观形式来讨论和探讨,学生学习激情荡漾,思维活跃,教学效果显著。现代教学论认为,当学生遇到问题和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探究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因此,我们要以问题为纽带,让思考成为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和过程体验。

2、以应用为导向,引起深入的思维活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如何把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真正为学生授业、解惑的师者,正是化学教师探索的方向,要想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仅仅是简单地将书本上或者记忆里的信息原封不动地搬过来是不能解决的,必须经过深入思考、有效迁移才能解决。

如学习"CO2和CO"内容后,我在黑板上写了"论CO2和CO与自然、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功与过,"几个大字,学生顿时一片哗然,怎么物质也有功和过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把学生分成两组展开激烈的讨论,一组论功,一组论过,功过分明了,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以下结论: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存量,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化学是一门离不开生活的学科,化学知识在真实情景中,在讨论、交流的过程得到解决。因此,我们要更多更好地创设这样的真实问题情境,让学生多一点这样的经历和过程体验,

3、化结果为过程,引起深入的思维活动。

袁振国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明确指出:“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因为任何知识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有它的产生、发展、更新的过程。”其实,追寻知识发展的过程,就是将我们的思维活动一步步带入深入的过程。

例如:用KClO3和MnO2混合加热制O2的实验,这个实验涉及到很多的化学实验问题,比如MnO2对KClO3的催化过程以及反应机理等等,如果只按照教材进行一次用少量KClO3和MnO2混合加热实验,学生很难理解MnO2对KClO3起催化作用。可设计一些小问题进行探索。如不加或加入少量的MnO2对产生氧气的速度有何影响?加入MnO2后生成O2的质量有什么变化?

以及反应完毕后MnO2如何回收、质量有什么变化?回收到的MnO2与KClO3混合加热,又起如何作用等,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催化剂的概念。

总之,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过程就是通过矛盾的不断冲突激化和解决而发展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和过程体验,围绕核心概念,创设一个具有探究性、开放性、且具有一定思维空间和含量问题,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的效益将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高剑南,王祖浩.化学教学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丘秀美.化学课堂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EB/OL].[2009-02].

[3]徐洪俊.《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J].化学教学, 2007.11.

[4]张长江主编.《中学化学教学技术指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化学教学
反思性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浅谈
新课改如何使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走出困境
高中化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探究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探析
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