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对海正药业的影响

2011-09-05张化尧李德扬

区域经济评论 2011年12期
关键词:跨国公司产品

□张化尧 李德扬

(1、2.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杭州 310023)

一、引言

医药制造业处于整个医药行业产业链结构的上游,主要进行医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制造,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在20个世纪50─70年代得到了蓬勃发展,是21世纪最具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1978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只有72.8亿元,到2008年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8666.82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123倍,实现了年均17%以上增幅的快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远远高于世界制药工业近10年平均约为8%的增长幅度[1]。

经济的飞速发展,辉煌成就的不断取得都与我国敞开国门、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密切相关。随着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热情的日益高涨,跨国公司在我国纷纷设厂,打破了国内医药市场原有的竞争结构。由于技术差距巨大,国内一些企业从中受益获得了很好的发展,但也有很多企业却因为综合竞争力低下而被挤出市场。国内有多位学者运用技术溢出的相关理论(见表1),从市场竞争、人力资本和前后向联系三个角度,分别采用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对我国医药制造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医药企业接受跨国公司的正向技术溢出并不明显,其主要途径是通过与国际大公司的贸易往来进而进行一些产品和技术方面的合作[2],而大多学者的研究发现由于市场竞争的劣势和人才的流失而导致国内企业的竞争力逐步下降[3-5],接受了消极的负向技术溢出。

表1 技术溢出相关理论

同样面对跨国公司的冲击,海正药业并没有出现市场和人才上的困境,市场份额也越做越大,人力资本实力逐渐增强,不仅原料药行销全球,就连制剂的销售也延伸到了欧美等发达地区,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与合作中不断吸收先进的技术溢出,增强自身的创新研发实力。下文将通过海正药业的案例,探寻海正药业是如何规避负溢出,积极吸收正向的技术溢出,从而实现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为其他企业提供参考借鉴。

二、海正药业概况

海正集团始建于1956年,集团核心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正)于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至今海正经历了50余年的风雨历程,始终保持着无一年亏损的记录。20世纪80年代末,海正购入阿霉素生产技术,成为中国第一家自主生产抗肿瘤原料药的制药企业,随后又通过委托研发和共同研发等方式在抗肿瘤药领域不断延伸,开发出抗肿瘤药系列产品,并且获得FDA和COS认证,在国内外具有很强的竞争力。1996年,海正和上海农药研究所合作生产的抗寄生虫药阿佛菌素和依维菌素原料药成为公司首个销售利润超亿元的产品,随后也获得了FDA①美国食品药品检验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简称FDA),是进入美国市场必须要申请的认证。和COS②欧洲药典适用性证书(Certificate of Suitability简称COS),是由成立于1964年的欧洲药典委员会即欧洲药物质量管理委员会(EDQM)颁发的用以证明原料药品的质量是按照欧洲药典有关专论描述的方法严格控制的,其产品质量符合欧洲药典标准的一种证书。认证。正是在这些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海正不断提升自己的生产能力,具备了大规模原料药生产的能力,相继通过了ISO9001、ISO14001等体系认证,同时建立起了GMP和EHS③环境健康安全(environment health safety简称EHS)管理体系,并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拥有相当规模生产能力的海正开始寻求技术方面的突破,在与跨国公司的贸易及合作过程中,海正接受到了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并进行了很好的消化吸收,逐步积累了一定的研发能力。为了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海正在1999年成立了浙江省医药行业首家研发中心,并在随后几年先后获得了多项荣誉称号。目前,海正在全国共设有三处研发部门,与当地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长期的研发合作,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创新研发体系,年均R&D投入可以占到销售收入的8%以上,是国有企业总体水平的4倍,因此海正新产品的产出和专利的数量都排在国内的前列。2010年海正已累计申请专利110项,其中6项申请PCT④PCT:专利合作协定(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的简写,是专利领域的一项国际合作条约。国际专利,16项涉及创新化合物发明,共获授权专利达到36项⑤该数据为调研时公司提供。在新产品方面,阿卡波糖、奥利司他等新兴品种的单一销售已接近亿元,为海正未来的收益提供了保障。

三、海正药业的发展策略

1.海正药业的市场竞争策略

进入2000年后,随着跨国公司的大批涌入,三资企业的规模和数量都在快速增加,给国有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许多企业不堪重负。海正却在这个时候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为日后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如果以1999年作为基准年,则在这10年间国有企业仅取得了60%的增长,三资企业则达到了近750%的快速增长⑥数据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而海正药业的增长幅度更是惊人,10年间增长了10倍,牢牢锁定并扩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⑦数据来源:海正药业历年年报。

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的海正自然有其发展的奥秘,长久以来始终坚持的产品发展策略便是其中之一。早年间厂长白骅就提出了适合海正的“猴子摘桃论”,即“吃一、抓二、想三”的产品梯度结构要求,利用产品在市场中所呈现出的“抛物线”轨迹,适时对产品的结构进行调整。随着这一理论的不断完善,海正又提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和“改进一代、研制一代、构想一代、储备一代”的新产品开发战略。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方针下,80年代末海正拥有了抗肿瘤药的生产能力,在90年代中期又掌握了抗感染药的技术,进入2000年后,心血管药又成为了海正利润来源的一个增长点,到2006年时,海正已经形成了抗肿瘤药、抗感染药、心血管药、抗寄生虫药及兽药、内分泌药5大核心产品的雏形。从图1中不难看出抗肿瘤药的利润最高,且依旧在增长,这主要得益于海正早期的技术积累,无愧于国内抗肿瘤的NO.1。抗感染药的利润则随着海正技术的更加成熟而快速增加,其重要地位仅次于抗肿瘤药。心血管药的利润却出现了下滑,这主要是因为心血管药在我国的生产才开始不久,目前已有其他企业开始生产,由于市场竞争而导致利润下降,而此时抗寄生虫药和内分泌药却稳步增长,充分体现出了海正产品结构策略的巨大优势。

图1 海正药业主要产品利润(亿元)

除了始终坚持的产品发展策略外,积极地进行国际药政注册,努力使产品销往海外也是海正维持并扩大市场份额的关键。80年代末,在国内刚刚引进GMP概念的时候,还很少有企业对FDA具有认识,海正则从1990年开始便在实施GMP的同时也着手FDA的药政注册,在1992年时妥布霉素通过了FDA的验收,这是海正获得的首个FDA认证。随后海正又将药政注册的范围从美国延伸到了欧盟,为了顺利通过FDA和COS检查,海正每次都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做好GMP相关的所有工作,包括质量、物料、生产、设施装备、实验室、标签六大系统管理。此外,现场、文件、人员安排等也都需要在检查前确认准备到位。到目前为止,海正已有21个产品获得了美国FDA批准、18个产品获得了欧洲COS证书,多个产品出口到美国、欧盟等规范市场,获得了很好的收益。

2.海正药业的人力资本策略

图2可以看出,从2000—2010年,海正员工总数和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到2010年时海正的员工总数达到了3705人,技术人员占到了其中的50%。当前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科研人员更是占到了技术人员总数的74%,说明随着海正不断的发展壮大,企业也由生产型逐渐转变为研发型。在员工的素质水平上,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到2010年时达到了20%以上⑧数据来源:海正药业历年年报。相比于国有企业整体人力资本的流失,海正不仅保住了现有的资源,而且还在不断的吸收人才,这与海正常年来始终坚持的人才培养政策是分不开的。

图1 海正生产、技术人员和总员工趋势图

海正十分重视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定期开展一些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科技人员到国内外进行专业的培训。同时海正还在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每年从全国各大重点院校公开选聘大批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到相关岗位进行培养、历练与提升。除了对国内人才的培养外,海正还积极聘请外籍专家,在海正的高管中有1/3是外籍专家,负责产品研发、质量安全、药政注册、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产品、市场信息和先进的工艺技术,而且对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都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对研发的大力支持也是海正留住人才的根本。1999年海正成立了浙江省医药行业首家研发中心,随后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被授予多个荣誉称号。技术中心建筑面积达到近20000平方米,累计投资已超过2.6亿元,设有50多个单元实验室,研发领域涵盖化学合成、微生物发酵、生物技术、天然植物提取及制剂开发等多个方面,产品涉及抗肿瘤、抗寄生虫、降血脂、抗感染、内分泌调节、免疫抑制剂、抗抑郁等治疗领域,很好的满足了研发人员的需求。此外,海正十分注重研发活动,年均R&D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了8%,远远超过国有企业2%的水平,为研发人员提供了很好的资金保障和支持。

3.海正药业的国际合作策略

外向度一直很高的海正药业在长期的国际贸易中与多家国际医药巨头建立了贸易合作伙伴关系,在业内具有很好的信誉和口碑,进而由贸易伙伴晋升为战略合作伙伴。用海正人自己的观点来看,今天的海正最大的特色就是国际化,而海正能够获得积极的技术溢出也正是得益于此。

2003年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牵头下,海正通过了质量认证、EHS、研发管理等多个领域严格的评估,成为唯一一家接受礼来公司无偿转让卷曲霉素技术的中国制药企业。经过海正的不懈努力,在2005年礼来公司又与海正正式签署了无偿转让卷曲霉素生产技术的一揽子合作计划的协议,包括从原料药到成品药的全面合作。除了专利技术的无偿转让外,礼来帮助海正进行设备的采购和生产设施的改造,还派出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专门的指导,并且投资400万美元用于提升海正在管理和人员等方面的水准。通过这次与礼来的合作,不仅使海正掌握了新的技术、生产管理规范化、人员的素质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与此同时海正的名声和形象在国际市场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还与WHO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可谓是“一箭三雕”。至今,海正与礼来之间仍有多个项目同时运作,保持着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项目也从最初的原料药供给到成品药供给,甚至某些产品更新换代的研发。这都足以看出,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在利益均沾的前提下技术的深入交流不断发生,而作为后来者的海正必定会在技术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更为先进的技术溢出,从而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美国雅来公司有十多年的万古霉素生产经验,是全球通用名药市场上万古霉素的第一大供应商。当时的海正也拥有万古霉素的生产和销售能力,具有很大的成本优势,不过在某些技术上略有欠缺,同时缺乏品牌优势,但这仍旧引起了雅来的关注,主动提出希望与海正进行战略合作。2006年6月海正与雅来签署了万古霉素生产合作初步协议:雅来出资1000万美元由海正帮助设立台州子公司,购建年产30吨生产能力的万古霉素提取设备、冻干设备和药政文件,同时海正保留万古霉素产品的国际和国内成品药市场。在购建设备和进行药证文件注册时,雅来都会派遣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和帮助,期间海正通过交流学习所接触到的宝贵知识是无法在那些基本的生产质量管理手册和成文的政策、程序中所能学到的。海正珍惜每一次合作的机会,努力从对方身上汲取先进的技术经验,万古霉素产品的合作不仅为海正弥补了技术上的欠缺,降低了项目的投资风险并提高投资回报率,也为海正增加了战略合作伙伴,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巩固并加强海正在国际原料药市场上的战略地位。

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使海正充分领略到了对于自身技术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是不断缩小双方技术差距的最好方法。首先,作为模仿者的海正渴求对方的一些技术细节,哪怕自己的技术已经成功超越,这些技术细节也包含着巨大的价值,而通过各种形式的近距离合作,对方的这些信息无疑充分地暴露在海正技术人员的面前,不可言传的技术信息是千金难买的,而这些技术信息恰恰是实现创新无法跨越的。国际合作不仅带来了近距离的技术细节,也使海正更加关注国际市场动向,这些动向一方面代表着商机,另一方面代表着技术的发展方向。海正就是在国际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吸收了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努力去探索和把握国际技术的最前沿。

四、海正药业的经验总结

不论是从海正药业近年来的产品利润、市场份额,还是取得的创新成果、专利数目,都可以很好的看出海正药业在跨国公司大量涌入我国后,企业的发展不但没有被抑制,反而以先进的技术溢出作为跳板,实现了快速的发展。总结海正药业获得积极技术溢出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初期的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积累使得海正在国内刚刚推出GMP生产规范后很快就可以达到标准,随后海正又建立并完善了可以与国际接轨的EHS管理体系,在国内拥有量处于领先地位的FDA、COS等进入国际市场的基本门槛也是海正与国内大多数企业拉开差距、拥有更多与国际药企接触机会的主要原因。

(2)海正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高比例R&D研发投入和产品发展策略,使得海正形成了良好的产品梯度结构,保证了海正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扩张了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吸引了许多国际药企的贸易合作兴趣,正是在这些长期的贸易往来中双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日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重视挖掘、培养、留住人才,为研发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和良好的环境是海正有别于大多数国有企业,避免人才流失的关键,也是为接受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做好了人力资本的准备。尤其是对外籍高管和研发人员的重用,有利于海正对生产和管理中有待提升的方面做出改进,同时也能获取一些前沿的研发生产信息。

(4)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中,海正最直接的收获便是学习并改善了产品的技术工艺,生产管理更加规范化,人员素质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产品获得了稳定的收益。此外,在与跨国公司技术人员面对面的交流学习中,一些难以言传的技术知识也被海正很好地吸收利用,为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不断积累着宝贵的财富。

[1]胡芳.忆往昔 变化翻天覆地 看今朝 发展蒸蒸日上——新中国60年化学制药工业的发展历程回顾[N].中国医药报,2009-09-29.

[2]刘桂林,等.医药制造业FDI溢出效应实证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7-31.

[3]蒋殿春,张宇.行业特征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6,(10):21-29.

[4]黄静.技术特征不同行业中FDI技术外溢效果的考察——基于非参数分析方法的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7,(2):22-27.

[5]周剑.外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七个行业的比较[J].生产力研究,2007,(1):77-79.

[6]Globerman,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 Efficiency Benefits in Canad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12(1):42-56.

[7]Dunning, J. H. & Lundan, S. M..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M].UK: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8:86-87.

[8]Kokko,A.. Technology,Market Characteristics,and Spillover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4,43(2):279-293.

[9]沈坤荣,张文杰.市场竞争、技术溢出与内资企业R&D效率——基于行业层面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9,(1):38-48.

[10]Glass,A.J.& Saggi,K..MultinationalFirmsand Technology Transfer[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104(4):495-513.

[11]Crespo,N.&Fontoura,M.P..Determinant Factors of FDI Spillovers—What do We Really Know?[J].World Development,2007,35(3):410-425.

[12]Sinani,E.&Meyer,K.E..Spillover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FDI:The Case of Estoni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4,32(3):445-466.

[13]董书礼.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与我国产业技术进步[J].中国科技论坛,2004,(2):62-66.

[14]王耀中,刘舜佳.基于前后向关联分析的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外溢[J].经济评论,2005,(6):31-34.

[15]许和连,等.外商直接投资的后向链接溢出效应研究[J].管理世界,2007,(4):24-31.

[16]杨克泉,等.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中国技术进步的战略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05,(4):60-64.

[17]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基于GVC与NVC的比较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5):39-47.

猜你喜欢

跨国公司产品
从灵感出发,邂逅好产品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拒绝平凡,如何让你的产品变“有趣”?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策略研究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
股权分散情况下跨国公司参与者的行为策略分析
跨国公司缘何败走美页岩气市场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