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演进比较与武汉产业结构高级化选择

2011-09-05勇,丁

统计与决策 2011年16期
关键词:高级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徐 勇,丁 悦

(中山大学 a.管理学院;b.岭南学院,广州 510275)

0 引言

配弟—克拉克定理揭示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规律。产业结构的重心沿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顺序转移,这种演进与城市化的进程息息相伴,城市化的实质是由于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它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城市是一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源发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些区域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产业结构变动持续呈现三次产业比重“三、二、一”排序格局,特别是近年来这种变动趋势日渐强化,出现国民经济软化现象,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同时,困扰多年的资源消耗过度,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城市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缓解。城市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在持续发挥城市集聚和辐射的经济功能的同时,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经济,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经济面临的重大选择。本文将选取北京、上海、广州与同样是区域中心城市的武汉就城市产业结构变化作比较研究,探析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以期对武汉等区域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借鉴。

1 产业结构演进比较

改革开放前,北京、上海、广州、武汉作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第二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在国家发展城市大工业的政策背景下,形成了以冶金、化工、机械、纺织等行业为主体门类齐全、完备的工业体系,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均超过50%,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型。改革开放30年间,四城市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表1显示四城市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结构从1978年“二、三、一”型演变为“三、二、一”型,结构日渐趋于合理。但是四城市产业结构演变速度并不一致,通过计算产业结构变动值可以看出北京、上海产业结构变动明显快于武汉。

产业结构变化程度可以用结构变动值来衡量,计算公式为K=∑∣Qi1-Qi0∣。Ki为第i部门的结构变动系数,Qi1为i产业部门在报告期构成比,Qi0为基期构成比。K值反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程度,K值越大,说明在研究期内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幅度越大,反之越小。

表1 京、沪、穗、汉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比较

表2 1978~2009年京、沪、穗、汉产业结构变动值

表2显示四城市产业结构变动值均超过50,表明产业结构变化幅度较大,第三产业变动也都超过一、二产业,其中:北京第三产业变动值最大,达到51.8,上海次之为40.8,表明北京、上海30年间产业结构调整明显,第三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北京、上海、广州的产业结构呈现出高级化,尤其是北京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表3显示就业结构四城市第一、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均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呈上升趋势。2009年北京、上海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超过50%,北京更是达到72.4%。与之相比,广州、武汉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明显低于北京、上海。

表3 2000~2009年京、沪、穗、汉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比重 (%)

总体上,四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符合产业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即产业结构的重心沿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顺序转移。伴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北京产业结构调整最具成效,北京产业结构呈现出更明显的高级化;虽然上海、广州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第二产业仍然保持非常重要的地位;相对而言,武汉第二产业发展不充分,第三产业的发展有些滞后。

2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2.1 北京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变动

195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出台,北京城市定性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工业基地,之后北京迅速发展成为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到1978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高达71.1%,工业成为北京经济支柱。北京的工业化在促进北京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城市问题如资源消耗过度、生态环境恶化、公共设施不堪重负等等,第二产业规模过于庞大产业结构不合理性已经影响到首都功能的发挥。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北京先后两次实施产业结构政策重大调整,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提出北京不要再发展重工业,而应着重发展高精尖、技术密集性工业,北京城市定位不再提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但是这次产业结构政策调整并不成功,由于延续了发展工业的惯性思维,重化工业仍然是北京支柱产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北京成功的产业结构调整始于199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厘清了首都城市性质与发展工业的关系,将机械、纺织、化工等工业部门外迁,推动经济从以工业为主导向以服务业为主导转型。《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出台,将发展现代服务业确立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围绕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产业政策总的方向和要求是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把现代服务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产业政策调整对北京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无疑是成功的,从表1可以看出北京从1994年开始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以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开发代表的的第三产业已经成当前北京优势产业,工业通过调整改造重点发展电子、汽车工业,优先发展城市需要的食品、工艺美术、文化体育用品及家用电器等工业,形成适合首都特点的工业结构,第二产业无论轻工业还是重工业都处于弱化的趋势。

2.2 上海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变动

1978年之前上海已经是中国最完备的重要工业基地,“上海造”工业产品闻名全国,1978年第二产业比重达77.4%,第三产业只占23.7%。改革开放后的10年间,上海经济发展速度滞后于东南沿城市,上海产品在国内一枝独秀的格局受到全面挑战,上世纪80年代上海对汽车、钢铁、石化、轮胎等行业进行重点改造,重点发展通讯设备、微电子和计算机、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等行业,由于产业调整局限于第二产业部类调整,城市工业布局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的格局没有变化,抑制了第三产业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比例不协调,严重影响了上海城市功能的发挥。上海真正意义上产业结构调整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0年中央正式向世界宣布开发开放浦东,1992年上海确立建设国际中心城市目标,产业结构政策作出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的战略性调整。整个90年代上海市第三产业都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形成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品流通、通讯等支柱行业,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大幅提高。从表1可以看出1999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50.8%,开始超过第二产业。2001年国务院批复《上海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明确提出将上海建成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在国家产业规划和政策扶持下上海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2009年第三产业比重已达59.4%,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为39.9%,虽然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上海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上海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和上海“十一五”规划也都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服务业,但是由于工业在上海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政府对第二产业的重视和投入都在继续加强,无论是“十五”还是“十一五”规划上海坚持发挥制造业的产业优势,土地、资金等资源继续向以汽车、电子信息、化工、钢铁为主的加工工业和重化工业倾斜,在这样的产业政策指导下,第三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这是上海第三产业落后于北京的重要原因之一。

2.3 广州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变动

广州并没有刻意发展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广州利用区位优势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发展“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服务于这些工业制品生产、销售、流通环节的交通运输、商业、饮食、通讯、金融等第三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1989、1990年广州第三产业比重曾经一度超过第二产业,但是这种超出只是由于第二产业没有充分发展形成的暂时现象,直到1995年广州的第三产业才真正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产业政策方面,广州一直把工业摆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从改革开放初期承接“三来一补”工业到“十一五”规划大力发展重化工业、装备工业和新型产业,都是将第二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但是这并没有影响第三产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广州的支柱产业,广州的第三产业是伴随着第二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化功能提升而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没有产业政策的引导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要落后于北京、上海。

从北京、上海、广州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看,需求结构、技术进步和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动了产业结构变动,这是产业结构按照一般规律变动的主导力量,而影响产业结构演进速度的主要因素却是产业政策,产业政策的差异性造成北京、上海、广州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差异化。

3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比较与武汉产业政策选择

从第三产业的行业结构看,表4中显示经过近年来的调整,北京、上海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交通运输业、仓储、邮政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比重降低,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低于8%住宿和餐饮业低于3%,而金融、房地产和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上升,金融业比重更是超过15%,这一趋势与发达国家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是由生产型服务业增长的发展趋势具有一致性。而广州、武汉第三产业总体上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交通运输业、仓储、邮政业比重超过10%,住宿和餐饮业占比接近或超过5%,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是由传统服务业拉动的;金融、物流、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虽然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辐射功能不强,与区域中心城市地位不相协调。

城市经济的性质决定大城市产业结构要向高级化演进,这已经被二战后众多的国际性大都市验证,北京、上海、广州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表明虽然政府产业政策不会改变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变动的规律,但是产业政策却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武汉作为中部区域中心城市具备产业结构高级化所有潜在优势,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城市的经济聚集和辐射功能较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并拥有雄厚的科技力量、信息和人才聚集地等各方面优势。地理位置、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为产业结构高级化提供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经济实力。因此,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要将第三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次上,首先,要加强金融、通讯、教育、文化等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服务业的发展,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过程中,加快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将服务嵌入工业生产的各环节,促进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第二,发展知识密集性服务业作为支柱产业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发挥武汉教育、科研、信息资源优势,以高技术的延伸服务和支持科技创新的专业化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培育发展一批高技术服务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第三,发挥中心城市区位优势依托华中地区面向全球发展总部经济和商务服务业,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尤其是外商投资力度,建立和引进全球性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创意中心、资讯中心等现代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会计、审计、税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经纪代理、管理咨询、市场调查等专业服务。建立区域现代商务服务业中心城市,辐射华中地区形成区域服务业竞争优势。第四,发展服务业贸易,不仅要发展项目外包、离岸服务等外向型服务业贸易,而且要推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内生性贸易,推动农产品、大宗矿产品、重要工业品等重点领域物流发展。第五,在城市产业布局方面,要扩大服务业用地供给,在中心城区将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在市场环境建设方面要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业市场。通过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表4 2009年京、沪、穗、汉第三产业比重的比较

[1]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董利民.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赫伯特.G.格鲁伯,迈克尔.A.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高级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劳动力价格变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变非对称研究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