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定位与实践

2011-08-28刘相春

中学语文 2011年9期
关键词:现代文危机德国

刘相春

外国小说是我们今天面对的文学世界的一个庞大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新课程背景下《外国小说欣赏》课程的开设,对广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个福音。它在视界相对狭窄的学生面前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崭新的窗口。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要的工作就是要给它一个合理的定位。

在认真学习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在经过两轮《外国小说欣赏》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之后,我觉得对《外国小说欣赏》课程应作如下之定位。

1.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加丰富的认识世界的途径与方法。

2.培养学生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

3.通过课程的学习,传授给学生关于小说的一些基本知识,在阅读、领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认识水平。

4.从小说的基本知识延展开来,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下面我就第四点进行展开的阐释。

《外国小说欣赏》的理念以及编排方式都很有创意。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划分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又分为四个板块: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

以“场景”为例,单元板块“话题”中明确指出,场景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场面描写”,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场景的功能如下:

①给全篇“定调”。如果场景描写作为小说的开头,会给全篇起“定调”作用,这样的进入方式显得更舒缓、自然。

②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

③导引人物出场。

④揭示人物性格。小说里有许多风景描写不仅仅是交代任务活动的环境,更是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

⑤作为象征。

学生了解和掌握了以上五点“场景”的作用,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无疑能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为例。

2009年浙江高考现代文阅读题《魔盒》第一问: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静静报时。”

答案要点: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这段文字学生搭眼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段场景描写,而且它的位置处于文章的开头部分,认真回想一下小说场景的五个作用,学生很快就会把答题的方向确定为“营造已经与渲染气氛”或“为全篇‘定调’”上来。这样一来学生答题就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从而保证了答题的准确性。

再以“叙述”为例。单元板块“话题”中明确指出,“叙述人称”包括:1.“我”与“他”。 “当使用第一人称时,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参与者的角度来讲述故事的,采取的是有限视角。”“采用第一人称,会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也便于抒发感情。”2.“你”。“‘你’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讲述者却不是‘你’,而是藏在局内的‘我’。”“叙述者把‘你’这个人物当成了朋友,这样一种人称的使用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我们来看2010全国高考Ⅰ卷五第3小题,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

第二问: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单元板块中“叙述”的话题,对于人称这一块知识有着明确清晰的交代,对这些知识了然于心,学生上了考场应付相关的问题就会显得游刃有余。

二、《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实践:

基于以上的论述,故而我认为在《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对单元板块中“话题”知识的落实。具体做法是:以教材所选的小说为范例,教学过程中重点研究“话题”知识是如何在具体的小说中实现的。

下面以我的一次教学实践来具体说明。

在学习第六单元《牲畜林》这篇小说时,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话题”知识是“结构”。在“结构的构成”这一章节中,教材是这样论述的:“结构可以依赖情节的力量构成”,“就是在情节上设置危机”。“《牲畜林》就是一直围绕着危机运转,德国鬼子进村了,农民们都赶着牲畜走进山林里,朱阿因为在树林深处砍柴,对村子里的事毫不知晓,这就出现了第一个危机:他在世上的唯一财产、奶牛‘花大姐’还在家里呢!是冒险回村把‘花大姐’救出来,还是安全地躲在树林里?小说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节奏中获得了结构的力量。”

为了落实这个知识点,我在教学设计上做了如下设计:

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话题”中的这段内容,然后出示设计好的两个问题:1、本文在情节上是如何设置危机的?2、危机又是如何解决的?要求学生在阅读小说的基础上,从德国兵这条线索去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通过阅读,很快拉出一条危机线索来:首先是德国兵与奶牛“花大姐”之间的危机,德国兵有没有牵走奶牛“花大姐”?然后是一只小猪的出现,德国兵转而去抓小猪,奶牛“花大姐”趁机跑进树林里,至此德国兵与奶牛“花大姐”危机得以解决。然而新的危机又产生了,那就是德国兵和小猪之间的危机,德国兵是否能够抓走小猪?这时候一只小羊又出现了,德国兵转而去抓小羊,德国兵和小猪之间的危机得以解决。以下依次出现了火鸡、家兔、母鸡,最后出现了野猫这个象征着邪恶的牲畜,与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滚下了石崖。到此危机全部解决,小说也进入了高潮。

学生在寻找这条情节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明白了小说的结构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体会到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结构的力量。

在“层层推进”这一章节中,教材是这样论述的:“为了保持这种线性结构,作者常常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作者会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就在这样捉迷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我们在《牲畜林》中就看到了这样的安排:每当朱阿举起猎枪要向德国兵射击的时候,就会被阻止,而阻止的理由也在情在理。”

为落实“延迟”这个知识点,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首先还是要求学生阅读单元板块“话题”中的这段论述,然后要求学生阅读小说,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

填写下面表格,体会小说结构中“延迟”的特点。

阻止人 阻 止 原 因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学生填写好表格之后,思考下面问题:

“延迟”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最后明确“延迟”的意义为:

1.“延迟”使紧张的情节变得舒缓,使之张弛有度。

2.“延迟”使各种动物相继登台表演,成为真正的主角,使战争的阴影被自然的生命力挤到一边,表现了人们对战胜法西斯的乐观主义精神。

这样下来,学生已经触摸到了小说作者的创作风格与小说的主题,学生对小说的理解不断得到深化。

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的《外国小说欣赏》教学受到了良好的实效性,也可以算作是在“有效教学”的道路上迈出了比较坚实的一步。

让我更感欣慰的是,由于这样扎实的教学,为学生奠定了雄厚的小说阅读的理论基础,从而为他们在即将到来的高三现代文阅读复习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为突破现代文阅读这个学生们普遍感到为难的考点埋下了坚实的伏笔。

猜你喜欢

现代文危机德国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危机”中的自信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
开始敲门
现代文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