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作语文教学反思
2011-08-15张洪峰
张洪峰
[作者通联:安徽阜阳二中]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在教师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念和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并且在思考中发现、表征所遇到的问题,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反思性教学其实就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而怎样才能使反思行之有效呢?我认为找准教学反思的“着眼点”是很关键的。
一、课前准备——反思的基点
课前教师的精心预设包括: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资料、备练习、备可能出现的意外等。目前,语文教学强调开放性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相较之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教师对课堂的控制难度将明显增大,因此反思课前准备尤为重要,如巧妙的新课导入、形象贴切的比喻、合理的时间分配、机智灵活的回答、典型新颖的案例、默契的合作交流、精辟的归纳概括、完美的课堂小结等精彩片段回放、记录,以备后用、改进提高。
二、课堂教学——反思的落脚点
课堂是教师、学生及环境之间形成的多种功能的综合体,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意义的整体,是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复杂系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及教学环境的设置都蕴涵了丰富的信息量。更为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中众多的隐形教学因素,如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学生的参与、教学细节、板书设计等。老教师可能更多注意教学艺术风格;新教师则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管理方面。但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要及时捕抓课堂教学中能够引起反思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思考性回忆,对教学方法、教学机智、学生的表现、板书设计等都要进行理性的分析。
(一)反思教学方法
语文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讲读法、图示法、谈话法、研讨发现法、情境创意教学法、研究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客观上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教师选用是否恰当之别。选用什么样的教法、怎样指导学法、取决于教师理解、领悟、驾驭、实施能力,因师、因生、因时、因教学内容有很大的不同。一堂课中往往要运用好几种方法,对概念性的问题可以用讲授法、谈话法、分析法等;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用图示法、情境创意法、活动法等。选择哪种方法可以有几种评价标准:1.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2.本学科知识的处理;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4.对学生一般学习技能的培养;5.学生对课堂参与兴趣的提高等。
(二)反思学生的表现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可以说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个性不同的学生带有各自独特的知识和经验走进课堂,常常会出现令人惊奇的见解,拓宽教师的思路。另外,学生的疑问、困惑、失误,是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了建构知识的障碍。教师应从课堂发言、提问、讨论、练习、作业、检测、考试等过程中,寻找学生表现出困难的信息,整理记录,对症下药。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教师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过程,必须遵循以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原则。而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则要考察学生是否做到“五会”即:会阅读、会思考、会讨论、会练习、会归纳总结。而要做到这“五会”,必须有学生自我意识的参与。
(三)反思教学细节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对教学细节的处置,折射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文化底蕴、教育策略和人格魅力。教学细节包括教师的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媒体的运用、教学机智等。教师的语言表达关系到一名教师的基本素质,语文课教学的语言表达不仅需要清晰、顺畅,而且还需要生动。笔者在有的课堂上看到这样的情形:原本一节精彩的语文课,由于教师教学语言呆板,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上课的兴趣。板书不是教材内容简单的缩写摘录,而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精练和浓缩,根据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层次、因果关系,短小精悍地呈现出来。所以教师要熟练地运用书面语言、图解、图表等形式将教材内容分类、编码、重组、提纲契领地展示给学生,便于理解、掌握。有的老师课前准备十分细致,但课前预设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思维灵活,不可能总被教师牵着走,突然冒出一个你意想不到的问题、突然间闹出个恶作剧等,都需要教学机智。不回避问题巧妙地解决问题,是一个成熟教师应有的教学机智。成功的多媒体运用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将原来说不明白的问题说明白,难于观察、体验的知识或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将静态的对象变为动态发展的对象,并留给学生探究和交流的机会。
三、语文教育价值的实现——反思的着力点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语文教育的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是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是讲历代治乱兴衰。在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学语文首要是懂得做人的道理。现今语文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意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养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把这一要求作为自己实施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重点。那么,怎样实现这个“终极目标”呢?可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察。情感,从心理学角度说,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的表现形式有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友谊感、同情心、责任心、良心、荣誉感、自尊心等;美感是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足、愉悦、爱慕的情感;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表现为成功感、怀疑感、对成就的欢喜与自豪、以科学的对真理追求等。语文学科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教师应多探讨如何把情感资源内化为学生自身情感的途径。态度,指人对于种种对象和现象的反映倾向和心理准备,是人根据以往的经验,给行为的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在基础教育阶段,态度主要体现在社会化方面,如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正义感、同情心等。从态度形成的过程来看,良好的态度可以经过学习者的成功体验直接形成,也可以通过效仿榜样而间接获得。而语文教学在后者中作用巨大,较其他学科有更强的优势。价值观的形成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一是学习、理解道德规范,使学生接受;二是引发学生的价值观念,促进其自发的反应;三是让学生进行价值的是非选择价值澄清;四是使理想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价值体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仅仅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丰富的语文情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应少一些语文教育的功利色彩,注意探索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四、自我否定——反思的难点
课堂教学是复杂多变的,难以准确无误地把握,教师也不是圣人,不能保证每堂课没有失误,预设目标脱离学生实际,不成功的演示实验,处理不当的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讲到问题时被卡住,教具准备不充分,表达不清、令人费解,举例不当等等问题都可能出现。但关键在于,每一个教师能否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失误?笔者在不少老师公开课反馈会上,听到授课教师进行总结时,大部分谈的都是自己的成功之处,对于自己的失误则是轻描淡写或不痛不痒。因此,进行自我否定是教学反思的难点。阿尔多诺曾说:“如果否定的辨证法要求思维进行自我反思,那么这明显意味着,如果思维想成为真实的……它就必须也是一种反对自身的思维。”否定自我并非易事,这意味着对我们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传统习惯进行挑战,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甚至敌对的空间去洗心革面。因此,教师需要有敢于否定自我、正视反思结果的勇气,需要怀着做一个新型教师的意愿,需要拥有一个良好的反思德行。要使反思行之有效,教师必须跳出通常习惯的观察、思考、分析、判断的立足点,站在自己之外以陌生的目光审视根深蒂固的、支配、影响、限制自己行为方式的思想和观念,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而如果能真正作到这一点,他就不仅是自我否定,也是一种自我超越。
一名教师,教学时间长了,经验积累多了,并不能成为真正成熟的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适应发展和变革,只有能够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中不断地“仰取”“俯拾”,兼收并蓄,时间久了知识自然就会丰富起来,专业成长定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