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2012
2011-08-27
■本刊记者 杨 敏
河北师范大学的晚自习教室里,法政学院的大四学生杜鹃正埋头备战2012年国考。对于这个学院的政治系和政教系学生来说,国考几近“集团作战”。
一年前,由于法政学院将公务员考试的笔试科目《申论》和《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作为大四学生的必修课,曾一度引发媒体热议。
“这两门课很受学生欢迎,对我们提高国考竞争力有帮助,没什么不好”,杜鹃说。与杜鹃一样,进入国考倒计时的考生,全国共有133万,他们即将围绕1.8万个岗位展开激烈竞争。
“考碗族”怎么看国考,怎么看自己,怎么看身处的时代?就在国考报名开始的时候,《决策》杂志与华图教育和中宜教育两家培训机构合作在安徽、广东等省展开了问卷调查。
54%的人看重公务员收入稳定
“90年代,到美国去,到法加去,到一切不说中国话的地方去;2000年代,到国企去,到外企去,到年薪百万的地方去;2010年代,到党政机关去,到公务员队伍中去,到一辈子不愁失业的地方去。”这是最近网络热传的一个段子。
“一辈子不愁失业”,公务员岗位的体制内诱惑,对于杜鹃这样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来说,的确无法抗拒。
“多一次选择,多一次机会”,“宁可撞了,不要误了”,“做炮灰,也要给时代留点余温”,网络论坛上,“考碗族”一直不乏自嘲精神。尽管前途不明,133万考生仍趋之若鹜,愿入彀中。
“公务员职位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接受问卷调查的167位考生,选择“工作稳定”的占54%,“社会地位较高”的占25%,“权力衍生出的附带收益”为3%,另有18%受访对象选择“其他”项。
这几个数据说明,稳定因素和权力因素所构成的“体制内”磁场,产生强大吸引力。
“工作稳定性”的择业诉求,在另一项调查中也得到旁证。在经济学家周立群的带领下,南开大学5名本科生组成的课题组,曾对14所高校的1416名2011届本科毕业生做了问卷调查。
调查组发现,“进编制”成为毕业生首选的职业规划,其中58.66%的受访者把“工作稳定程度”作为就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甚至超过了“薪酬”。
的确,公务员淘汰率只有0.05%,流动率只有1.25%,而企业正常年度的人才流动率达到10%以上。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遇坎,民营企业裁员,这些“不稳定因素”,成为近几年公务员连年趋热的不可忽视的诱因。
国考考生,又是如何把脉国考“热症”的呢?
在回答“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近年的公务员热”这一问题时,39%的受访者归因为“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难”;31%认为“社会创业环境恶化,人生成功标准单一”;25%认为“传统官本位思想”;还有5%受访者认为因为“报名方式简单,报考成本相对较低”。
除此之外,社会学家提供了另一个观察角度。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举了一个例子,现在的大学生去一些金融单位应聘,都需要填写一份家庭关系表,能不能被录取,在填写表格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没有资源进行交换的学生,最终只有被淘汰的命运”,顾骏说。
这个例子看似与“国考热”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它生动地说明了教育作为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最公平的制度性渠道,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梗塞。社会学家大声疾呼,要警惕社会板结。
2004年,一篇题为“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网络博文,曾引起无数年轻人共鸣。彼时,一个贫寒学子读完硕士,就可以有一份体面的生活。7年后的今天,另一篇文章在网络上振聋发聩,“18年又如何?再丰盛的年华叠加,我仍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教育可以实现人生突围,从相信到不相信;奋斗可以实现阶层流动,从相信到不相信,这些变化,发生得那么突然。
2011年2月,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58.8%的被访者认为社会底层群体向上流动的机会不多,仅7.5%的被访者认为机会很多。另外,65.6%的被访者认为阻碍社会阶层流动的祸首,是资源与机会分配不平等。
职场的“拼爹游戏”,令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社会阶层的日趋固化,一个人如果没有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想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在今天似乎更困难了。
因此,就不难理解,继高考之后,国考成为人们寄望改变人生际遇的又一根“魔术棒”。
40%的人认为国考热带来隐形社会成本
2012年国考资格审查已经结束,46个招录职位的报考比例超过1000:1,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管理处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报考比例居然达到4124:1。
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所长、前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命题组组长谢小庆,在接受《决策》采访时算了一笔账。2012国考,1.8万个职位按照5:1面试比率,意味着只有9万人能从笔试突围成功。也就是说,仅笔试一个环节,就承担着高于90%的淘汰率。
因此,尽管133万考生,每个人都机会平等手握一个“魔术棒”,但是真正能够点化成功的,少之又少。“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并没有阻碍考生们走进2012国考这个“盗梦空间”。对很多考生来说,在虚幻的、真实的梦境中切换,远比连梦都不敢做的人幸福很多。
对于“国考热”这样一个既凶险又绮丽的梦境,考生们又是怎么看的呢?
在回答“你怎么看待国考热”这一问题时,63%的受访者认为是个正常的社会现象;31%的人认为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现象;另有6%的考生认为“国考”并不热。
这项统计结果与另一数据高度吻合,在对于“如何看待国考热的利弊”时,64%的人认为“利大于弊”,36%的人认为“弊大于利”。
国考的信度和效度,是问卷调查中认可度最高的两项,38%的考生认为“国考相对公平、透明,提供了一种向上的社会流动通道”;31%的受访者认为“的确能够招募到一批优秀人才进入国家机关”;另有25%的人认为,“国考提供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一个途径”。
但是,在接受《决策》问卷调查的考生中,也不乏对“国考热”的冷思考。在回答“公务员考试制度带来哪些消极因素”时,受访对象的关键词是“成本”和“浪费”,他们认为国考热的“副产品”包括:社会生产和创新不足等隐形社会成本(40%);社会人才和资源的浪费(29%);招录过程和事后培训的巨大经济成本(16%)等。
“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现在党政机关,硕士甚至博士做些文件收发等事务性工作,已经不在少数。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指出,一些硕士、博士本可能在自己所学的专业岗位上,作出更大贡献,但受到公务员热的影响都当官去了,他们的专业价值、学术价值、创新价值,有些就不能体现出来,人才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诚然,中国传统治理理念,视将天下人才收入囊中为最大成功。但是现代社会,如果人才都向政府部门集中,社会活力与创造力就会受到影响。
学者朱四倍认为,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才热衷于当公务员,意味着大家都更愿意去分蛋糕,而不是做蛋糕,意味着人们更愿意把知识与理性主要用于分配而不是生产。
“对一个社会来说,当人们不约而同地加入到分配性努力行列而忘记生产性努力时,说明了社会弊病的存在,更说明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浪费和公众心理预期的错位。这是应警惕的现象。”他说。
国家与社会,在人力资源吸纳上,一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如何尽可能避免人才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华图教育兼职讲师赵国艮,在接受《决策》采访时,提醒记者关注2012年国考的一个新变化,就是设置报考职位的最高学位。
“往年要求学士学位的职位,硕士、博士都能报考。但是,今年报考政策明确提出,职位要求的学位乃最高学位。就是说,拥有高学位的考生不能报考低于自己最高学位的职位。”赵国艮说。
这个政策变化有两重意义:一是体现竞争公平性,以往只要求学士学位的职位,有很多硕士甚至是博士也去报考,显然不利于公平竞争;二是有效改变社会人才资源的浪费,取得相应学位的考生只能报考相应要求的职位,确保考生的学位跟职位更加匹配。
52%的“考碗族”自喻“亚历山大”
山东荣成的“考霸”黄忠树,在一家民营企业工作。2004年大学毕业后,参加过 6 次公考。2005、2008、2009、2010年参加过4次山东省省考,2009年还参加过国考,“可惜都没考上,不过今年我又来了”。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黄忠树这样的“考霸”还算不上“骨灰级”考生。赵国艮回忆,在他的培训班上,曾经有位叫做杨斌的考生,先后参加过15次公考。
考霸、钉子户、“比基尼”考生、裸考,“考碗族”往往被如此细分。考霸和钉子户,是志在必得的一群;后两种则是重在参与,未作太多准备的群体。
现供职于广州海关的江彦,1993年从南京大学政治系毕业后,在一家期刊社工作整整十年。2003年,他第一次参加国考,当时考前培训还未成气候,他只练习了几套真题就“赤膊上阵”。幸运的是,当年就成功考取海关职位。
在谢小庆教授看来,国考是一种能力测试,要的是考以致用,“我们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国考考察的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东西,是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而不应该受到短期强化突击影响,更不应该受到辅导机构的影响”。
但是,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谢小庆指出,目前国考有两大尴尬,一是笔试承担不了择优功能,二是命题方与辅导方的博弈,已让国考的效度大大下降。
今天,像江彦那样,裸考成功的情况几乎不可复制。那一年,报考人数是8.7万,此后,从10万、50万到100万,仅仅用了6年时间。2012年,1.8万个职位、133万考生,国考惨烈的程度可想而知。赵国艮也坦言,现在不做准备参加国考的成功率几乎为零。
承受巨大竞争压力的“考碗族”,究竟有着怎样的自我认知?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167位考生中,第一次报考的占比最大,为59%,第二次报考的32%,3次及以上的占9%。
中部某三线城市师范学院大四学生王静,从大二下学期就开始备战国考,她说,就读的高校不理想,她与很多高中同学的差距越拉越大,只有参加国考才能填平未来的发展鸿沟。
像王静这样主动性强的考生,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占比68%,但是国考的“羊群效应”也不容忽视。受访者中,还有13%的人承认是因为“身边有同学、朋友报考,自己也想试试”;另有16%的考生直言参加国考是“父母、家庭的期望和压力”。
“羊群效应”作为一种非理性选择,势必带来两种结果,一是报考人数越来越多的同时,弃考率也居高不下,2011年国考弃考约3成,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二是部分职位冰火两重天,统计近年热门职位不难发现,这些职位的权力色彩相对浓厚。
问卷调查还发现,“考碗族”群体的自我认知,负面评价远远高于正面评价,在回答“你怎么看待社会上的考碗族”的?18%的人认为“积极、进取,有追求”;52%的考生认为这个群体“压力比山大,很无奈、很悲摧”;还有30%的受访者觉得“心情复杂,说不清楚”。
一位考生在《决策》问卷调查上留言,自称“亚历山大”(压力比山大),尽管他认为即将到来的国考,自己扭转不了“炮灰”宿命,但他还是愿意放手去搏。
“国考毕竟是玻璃房子里的竞争,有这样的机会,没有理由不去争取。”这位“亚历山大”说。
(应受访者要求,部分考生为化名)
考场那些事儿
1、行测交卷后,身旁一老兄,文质彬彬,伸一懒腰,不紧不慢地说,“考得不错,一个没拉都写出来了,就是时间不太够,没往答题卡上涂”。
2、我那考场上午缺考7人,下午一看缺考6人,才发现我右边一哥们儿,上午没来,下午准时到场。
3、行测结束时,监考老师收答题卡,坐在第2排的哥们,啪一拍桌子吼道:“怎么搞的,怎么没人提醒我时间啊?”估计是答题卡没涂完呢,老师说,“你自己的事自己不操心”!
4、我那考场没啥新鲜事儿,就一MM下午申论,3点才匆匆赶到,从我身边飘过,脸颊红红的,让我迷糊了几秒,继续奋笔疾书。4点,还是那MM,又从我身边飘过去,这次我是不行了,看看自己才第三题开头,不由得对她的背影发出感叹,真牛!
5、上午考完行测去找地方吃饭,找着找着,就被美丽的街景吸引住了,天气那叫个热呀。回到考场都两点多了往考场一坐,瞌睡就来了,一觉醒了,都4点了,好多人都交卷了,我才匆匆下笔写。鄙视自己一下。
6、我那考场有位大哥上午九点半才来,来了就满世界找铅笔,下午也是发了答题卡才来,又是满世界找铅笔,过了一会,大家都在苦苦思考文章的时候,就听监考老师大喊一声:“考场不许吸烟!”原来,那位仁兄估计是在单位边抽烟边写材料惯了,在考场上也抽起烟来,真是头一次见。
7、上午场的监考老师,往黑板上抄写注意事项的时候,把所有考场、考试、考生、考题里面的“考”字都写错了,下面愣是多加了一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