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父亲的影子里活着自己

2011-08-23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1年5期
关键词:许广平摄影家鲁迅

周海婴选择了低调的生存方式,无论是工作还是爱好,他践行着父亲的遗愿——“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在无线电和摄影的领域走出了自己的路。

周海婴去世前,知道这个名字的人不多;周海婴去世后,世人了解这个名字也是通过一个称呼——鲁迅唯一的儿子。周海婴的一生,活在这个称号下的时间比活在自己名字下的时间更多。周海婴曾说:“我是在一个‘人场的环境下长大的,父亲一直在鞭策着我,同时也给我压力。”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压力,周海婴选择了低调的生存方式,无论是工作还是爱好,他践行着父亲的遗愿——“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在无线电和摄影的领域走出了自己的路。

“不想活在鲁迅光环中”

一般人知道周海婴,只晓得他是大文豪鲁迅的儿子,对其本人在科技、摄影等领域的建树,却了解不多。周海婴一生都试图走出自己的路,但“鲁迅”之名太过耀眼,以至于到周海婴去世,新闻媒体还以习惯性在其名之前冠以“鲁迅之子”。

鲁迅病重、逝世的那一年,周海婴年仅7岁。坎坷的经历、特殊的家庭背景,使他待人处事格外小心谨慎。他回忆在北大物理系读书时,同学可以打桥牌、跳交谊舞,他出于好奇,偶尔走去观看,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什么“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

作为名人之后,周海婴对于长久以来人们习惯将他的一切与父亲鲁迅相联系很无奈。他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不愿意在父亲的光环下生活。

“我们要靠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成绩,去赢得社会的承认”,周海婴说。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周海婴依然喜欢默默无闻、淡泊名利地工作与生活。

尽管不想借父亲之名,但作为鲁迅仅有的一个儿子,周海婴还是做了不少与纪念、研究鲁迅相关的工作。他本人曾著有《鲁迅与我七十年》等书。2010年,《鲁迅回忆录》手稿本得以完整面世,周海婴是该书的主编。他透露,那时的版本是“妈妈执笔,集体创作,上级拍板”的,有不少违背作者原意,被要求改动的“左”的痕迹。而真正能够反映真实的鲁迅一生的书,就是妈妈被“创作组”改动前的“手稿本”。

一生研究无线电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鲁迅在遗嘱中“希望后代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这一教诲始终贯穿于周海婴的一生。他的启蒙教育一向顺其自然,不被强迫。小时候,他很喜欢一种叫积铁成像(也叫小小设计师)的玩具。这是一盒用各种金属零件组成的玩具。他用这些零件学会了组装小火车、起重机,装好了再拆,拆了又装,鲁迅总是在一旁鼓励他。鲁迅去世后,周海婴用自己储蓄多年的压岁钱交纳学费,报考南洋无线电夜校,1952年考进北大物理系后开始走上科研道路,最终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他曾担任过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一直从事广播电视规划工作。

周海婴从事无线电事业长达55年以上,家中摆满了所获的各类荣誉证书。

“准摄影家”的成就

如果不是2009年的《镜匣人间周海婴80摄影展》,知道周海婴热爱摄影的人恐怕会更少些。有人评论说,能够数出他的摄影成就的人,几乎都是摄影国内人。所以,他总是称自己是“准摄影家”。

周海婴在回忆自己的第一架照相机时说:“有一天母亲比较富裕的朋友借给我一只小方木匣镜箱,由此我正式开始学习摄影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只有一架照相机。他虽然用过不少机型,但手里总是只有正在使用的一架。

对于儿子痴迷于摄影,母亲许广平非常支持。周海婴拍的早期照片都用几本厚厚的黑卡纸老式相册珍藏着,都是许广平帮儿子细心粘贴的,有些用了三角形相角。许广平还为海婴的初学摄影簿亲笔题字:“雪痕鸿爪”、“大地蹄痕”。

1948年,许广平还将买防寒衣服的钱省下来,给孩子买了台照相机和20个胶卷。这架相机,周海婴一直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70年来,周海婴共拍摄照片两万余张。摄影评论家刘铁生说:“他不是一个摄影家,但他比中国任何一个摄影家都了不起。他的摄影,有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历史深层次的东西。对于了解鲁迅同时代的人,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2009年10月到11月,一生热爱摄影的周海婴,在他80岁生日之际,举办了一次个人摄影展。人们在这次展览上,看到了1948年郭沫若、候外庐、宦乡等民主人士搭乘“华中轮”海船,从香港前往东北解放区,到沈阳后又留下迎接“新政协”的历史瞬间。周海婴拍摄的《华中轮抵达东北解放区丹东》、《民主人士讨论新政协的召开(沈阳铁路宾馆)》、《黄炎培在火车上致词(火车上)》等照片被摄影界称为:见证这段历史的“孤本”。

终于,在他离我们而去的时候,或许可以轻松地说一句——我是站着活在父亲的影子里。

(编辑/李馨)

猜你喜欢

许广平摄影家鲁迅
鲁迅批阅许广平的“模范文”
鲁迅,好可爱一爹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许广平:红玫瑰与饭黏子之间隔着流年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鲁迅自编教材,教夫人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