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与数学教学整合之我见

2011-08-17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梁嘉麒

天津教育 2011年9期
关键词:德育思想课堂教学

■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 梁嘉麒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要任务不应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责任是教学生做人;学生也不应仅仅是专攻读书,他们的责任是学习为人做事之道。在当今社会中,道德已经成为个体立足的根本,没有良好的道德已经不可能融入当今的社会。

最近看到两个关于道德的事例,读后让我感慨良深。第一个事例是关于一个得了心脏病的公交车司机的故事。当他在开车送乘客的时候,心脏病突发,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把车缓缓地停在了路边,让乘客们安全下车,然后把车熄火,确保交通正常运行。做完这些之后,他一个人静静地趴在方向盘上……这位司机姓黄,他的名字被广大群众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他在宝贵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刻做了3件事,确保了他人的安全。还有一个事例是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用“化学武器”烧熊,难道他与熊之间有着血海深仇吗?不是,是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出现了偏差。

人生的小学阶段是学习和丰富自己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小学里,教师应该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

《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指出:“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如何将德育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数学学科也不例外。教师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既要放在首要位置,又要巧妙地融入教学之中。

一、贯穿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保持良好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前人给我们指明了培养学生人格的最直接的教育方法。我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除了具有渊博的知识、敏捷而又准确的判断力和科学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外,还要具有正确的思想和多样而巧妙的方法,尤其还应以自身良好的教师形象去影响和改变学生。教师的形象是最能影响学生的,小学生常以教师的言语、动作作为标准和行动的准则,教师的举手投足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向上的动力。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潜在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人生观也在不断扬弃中螺旋式上升,进而提高了自身的素养和思想品质。

其次,教师要将关爱学生贯穿教学的始终。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是师生互相尊重,教师关爱学生,学生爱戴教师,而教师关爱全体学生又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对于少数顽皮学生,更要做到关怀备至。用心灵之间的碰撞、大海般坦荡的胸怀、春风化雨般的润泽、贴心挚友般的鼓励,去感化学生,使学生真正地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最后,教学中必须落实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必须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体现在要精备教材,熟备学生,巧备教法、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精讲巧练,突出重、难点。体现新课改的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中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养成一种乐学、好学、勤学的风气。结合实际情况,巧妙地把教学与思想教育融汇在一处。

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提出材料:“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被污染,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我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通过材料的展示,解答了“百分数的意义”这一知识点,接着我又适时提问:“通过阅读材料你有什么想法?”使学生感悟到水的可贵和匮乏,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习惯,也感受到我国利用有限的耕地解决了粮食问题,感受到祖国科技的先进、劳动人民的伟大,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结合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德育既要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又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水到渠成。

一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做到有的放矢。德育必须与本节课内容相结合,不能游离于外,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严谨,又要合理而自然地寓德育于智育之中,体现德育的科学性、思想性。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节课时,研究“圆的周长总是其直径的3倍多一些”是否成立时,首先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初步验证结论,其次通过实物操作二次验证结论,最后通过电脑验证确定结论。这个过程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并肯定前人的结论,而不是机械的记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严谨科学的分析能力,还从“特殊”上升到“一般”,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要提高德育渗透的能力,做到育教结合。为了做到育教结合、有机渗透,我将“激情引趣”作为课堂教学模式,将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德育渗透点融为一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境及具有魅力的教学情景;采用“教、扶、放”有序的教学策略,探讨出有价值的可操作的方法,努力追求高效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在“圆的认识”这一内容中,在教学时涉及“圆内所有的线段中,直径是最长的”这一规律。学生们一致赞同,我只是随便一问:“为什么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呢?”学生们议论纷纷,他们说,“一看就能知道”,“用尺量一量就可以”……我不失时机地反问道:“任何规律都是有依据的,不是用眼睛简单地看看就得到的,谁能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帮助我们论证这个规律呢?”一句简单的问话激起了学生的探知欲,也教育了学生学习是严谨的,是科学的,来不得半点马虎。学生们有的冥思苦想,有的互相商量,有的动笔验证……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在验证的过程中,学生们巧妙地利用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原有知识,又利用了“圆的直径相当于半径的2倍”这一新知识,新知旧知两者结合解决了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充分体会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培养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初步理解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思想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

再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我给出信息:“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和“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是他们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提问:看了这两组数据,谈谈你的感受。通过第一条信息,使学生意识到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同时观察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近视眼发病率逐年升高,所以我们保护眼睛要从现在开始,培养学生从点滴做起的做事态度。通过第二条信息,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森林资源的匮乏,培养爱护环境的情感。在这里我又不失时机地提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看似平静温和的它如今已是非常的脆弱,现在的水污染、空气污染、江河断流等都在影响着它,还有经常发生的海啸,我们看到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了。对此,我们不能仅仅是担忧和抱怨,而必须行动起来,像爱护我们自己一样爱护我们的地球。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踊跃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与做法。“我们要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我们要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节约用水、用电,同时注意回收和循环再利用”,“我们要保护动物、植物,与其他生物和平相处”……

看似简单的问题得到的不仅仅是它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这不仅是一节普通的课,同时也是思想的升华。

实践证明,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授业解惑”,更是“传道”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看来,只有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恰如其分地渗透德育,才能使学生发挥学习潜力,充分调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得到特长发展、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德育思想课堂教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