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实验中应该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谈初中“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教学
2011-08-16杨雄生
杨雄生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 北京 100026)
杜玉萍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100013)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基础.物理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使其为教与学服务.
“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教学应该渗透“探究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完成此任务,需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现以初中“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课堂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做法.
上课伊始,教师宣布:“我们进行连接电路比赛,要求用最少的元件,既能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还能控制灯的亮暗程度.”
大约经1.5~2min,已有不少学生完成实验要求.教师点名表扬最先完成要求的三四名学生,并要求已完成实验的学生帮助尚未完成的学生,在4min左右全班都完成了实验.
图1
先让全班一起体验实验要求,既能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还能控制灯的亮暗程度;再让一位学生将电路图画在黑板上,如图1所示.师生一起总结,要用最少元件完成实验,需要的元件有电池、开关、灯泡、滑动变阻器与导线.
师:我们学过许多物理量,有电荷量、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等等,哪个物理量是用来表示灯的亮暗程度?通过讨论得出电功率用来表示灯的明暗程度的结论.
师:我们要测量实验中小灯泡的电功率,怎么办?
生:需要测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与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师:为什么?
生:因为电功率等于电流乘以电压,测出电流与电压,相乘就得出电功率.
师:测量电流需用电流表,测量电压需用电压表.使用电流表与电压表要注意什么?
生:(1)电流表测电流应该与小灯泡串联,电压表测电压应该与小灯泡并联;
(2)正确选择量程;
(3)电流应该从电表的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4)认真、正确读数.
师:我们的实验电源是两节干电池(3V),小灯泡的电阻大约10Ω,电流表与电压表应该选择什么量程?
生:电流表选0~0.6A;电压表选0~3V.
教师请一位学生将电路图画在黑板上,要求标出电表的量程与正、负接线柱,如图2所示.
图2
师:请同学们按要求开始实验,先测两次小灯泡的电功率.注意应测量、记录哪些物理量,才能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最好能自己设计一个表格.
师(等学生随意测量两次小灯泡的电功率之后):小灯泡的电功率有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之分,刚才同学们测定的电功率大部分都是实际功率.同学们实验用的小灯泡额定电压都是2.5V,如何测定它的额定功率?
生:先用滑动变阻器将小灯泡的电压调到2.5 V,然后读出通过它的电流,就能算出它的额定电功率了.
师:我们的实验,除了要求测定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外,还要求测定两次非额定状态下的实际电功率,一次电压是额定电压的80% ;一次为额定电压的120%.
师:请按要求开始实验.
图3 学生正在进行实验
表1是两组学生实验的数据,数据是由学生表述,教师填写的,最后一列“灯泡的电阻”暂不出现.
师:能否将这三次电功率取平均值,作为小灯泡发光的平均电功率?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这是在不同情况下发光的电功率,不能取平均值.
师:就我们测量的数据,还能得出什么物理量?
生:小灯泡的电阻.
师:请大家将自己小灯泡的电阻计算出来;我们也可以将表1中两个小灯泡的电阻算出来.
填上表1中右边最后一行的数值.
师:我们能不能将表中三次电阻取平均作为小灯泡的电阻?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这是在不同情况下小灯泡的电阻,也就是不同温度下的电阻,不能取平均值.
师:虽然不能将不同温度下的电阻取平均值作为小灯泡电阻的准确值.但从表1中,可以知道这种小灯泡的电阻大约是10Ω,而且我们的实验还以此为根据来估计通过小灯泡的电流的大小,作为选择电流表量程的依据.
师:在初中物理中,我们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时,都是采用“一上一下”的接法.我们的实验电路如图4(a)和(b)所示,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方法都是接“上方接线柱C,D中的一个”与“下方接线柱A,B中的一个”.
图4 滑动变阻器接法实验电路示意图
师:我们又知道,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接线柱不同,用以改变电路电流的那一部分电阻是不一样的,因此,当滑片朝同一方向滑动时,电路的电流是变大还是变小也不一样.
我们能利用现在的电路,稍改变一下接法,来“体验”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吗?这个实验应该如何做呢?
生甲:这个实验应该分两次做,第一次,变阻器“上方的接线柱”不动,改变接入电路“下方的接线柱”,朝同一个方向移动滑片P,电流变大与变小应该正好相反.
第二次,变阻器“下方的接线柱”不动,改变接入电路“上方的接线柱”,朝同一个方向移动滑片P,电流变大与变小应该不变.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而且把实验现象会发生怎样变化都说出来了.要求同学们利用现有的电路,亲自体验一下现象是否像这位同学所说的.
实验有如下要求:实验之前,先分析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我们称为“预判”;再用实验验证自己的“预判”是否正确;最后,给大家一个比较详细的解释.
第一次实验后,生甲:“我实验的线路图是图4(b),闭合开关S,再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压表与电流表的读数是增大的;将接入电路的接线柱由B改接A时,再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仍向右移动时,电压表与电流表的读数都是减小的.
这个现象是因为改接接线柱前,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是PB部分,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PB部分电阻减小,所以,电路的电流增大,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也增大;改接接线柱后,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是PA部分,当滑片P仍向右移动时,PA部分电阻增大,所以,电路的电流减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也减小,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实验现象.”
师:实验与解释都很好!
师:我们再体验第二个实验.
第二次实验后,学生乙:我实验的线路图是图4(a),闭合开关S,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压表与电流表的读数是减小的;当将接入电路的接线柱由D改接C时,再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仍向右移动时,电压表与电流表的读数仍是减小的.
这是因为对于图4(a)的线路,变阻器接入电路是AP部分,不论滑动变阻器上方接入电路的的接线柱是C还是D,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AP部分电阻都增大,电路的电流都是减小的,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也是减小的,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实验现象.
师:实验与解释都很好!
师:我们利用现成的实验线路再做第三个实验.仍以图4为例,将接在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表,改接在变阻器两端,实验现象有何变化?请注意,挪电压表时,要注意电压表接线柱的接法.
要求也是先进行分析预判,再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分析预判是否正确,请同学们将电路图、预判与实验现象都记录下来,将这个实验作为课后的作业,在作业中给予比较详细的解释.
作业题目就是本实验要求,解题要求有三部分,第一,实验前的分析预判;第二,实验现象;第三,解释实验现象,在解释中,假设电源电压3V不变.
本实验过程;本堂课的总结;课后有两道与电功率有关作业.(均略)
对本课的几点说明.
采用“连接电路比赛”引入新课,预期尽快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尽快让学生进入“角色”.实践证明,只用两分多钟,就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说明预设是成功的.
笔者还将“连接电路比赛”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推广到“串、并联电路”;“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等课中,虽经多次重复,学生并没有表现出“审美疲劳”的情绪,还是很热情地参与比赛.说明这种引课的方法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而且效果很好,可以推广.经过多次练习,学生连接电路的技能已经非常熟练.
对“最后利用现成的实验线路再做三个实验”的做法,有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应该腾出这部分时间,让学生多做几道题.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有的教师为了“赶任务”,只用半堂课就做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利用剩下的时间,让学生做几道习题,认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
有这种想法的教师并非个别.例如,在“探究动滑轮的省力与机械效率”实验中,有些教师总是先规定“弹簧测力计(拉细绳)只能沿竖直方向匀速提升物体”,然后匆匆忙忙“赶任务”做完实验,腾出时间做习题.
面对现成的仪器,为什么不能花几分钟,让学生随意提升物体,这样就能发现竖直提升物体与斜向提升物体.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不一样.然后启发学生通过实验亲自体验两个过程,第一,弹簧测力计(拉细绳)竖直提升物体,与斜向提升物体.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一样吗?谁大?第二,同样沿竖直方向提升物体,匀速与加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一样吗?谁大?
在这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说:“在初中阶段,为了简化问题,有关动滑轮的实验,规定“弹簧测力计(拉细绳)只能沿竖直方向匀速提升物体.”这样处理探究实验才能体现物理教学的“实验性”与“讲理性”,也为以后深入讨论有关动滑轮问题留下一定的“窗口”.
“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教学应该渗透“探究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特别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历某些实验过程,从中体验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基于这种想法,本堂课中,不急于让学生赶快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实验,而是让学生两次随意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再提出实验要求……主要让学生慢慢“品味”实验,最后还增加了“利用现成的实验线路再做三个实验”,这三个实验内容,也常见于物理习题中.教师只是利用现成的电路实现习题与实验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学中玩”、“玩中学”;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强调“预判—实验—说理”,如果经过数次的重复,且学生能养成这种习惯,那么,跳出“题海”提高中考成绩,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以上的想法与做法,仅仅是一家之言,大胆提出来,与同行商榷,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