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颜色词“黑”的比较研究
2011-08-15吴佩娟
吴佩娟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广州 511363)
英汉颜色词“黑”的比较研究
吴佩娟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广州 511363)
词汇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价值观。有些以人类的基本认识为基础,在学习过程中不容易造成误解,而有些属于文化词语范畴,单单从字面上理解会造成误解。鉴于此,以颜色词“黑”为例,说明对同一色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中存在的异同。
比较研究;颜色词“黑”;文化词语
词汇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言的诸要素中,词语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正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伯所指出的:“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出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词汇上。”[1]汉语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蕴涵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汉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习惯、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等。比如,在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上,色彩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见颜色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美国语言学家 Brent Berlin和 Paul Kay对世界上100多种的语言进行研究后认为:“一种文化对颜色词的命名并非随意的行为。任何一种语言的基本颜色词都涵盖在 11种中 ,即 black、white、red、yellow、green、blue、brown、purple、pink、orange和 grey。它们构成了人类颜色系统的一种普遍性原则,按严格有序的进化步骤出现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2]这个理论描述了基本颜色词语的进化过程,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赋予颜色的文化意义却往往不尽相同。下面以黑色为例,分析其本义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引申义,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词汇文化的重要性。
一、“黑”色的本义及基本的引申义
在人类祖先所创造的世界里,色彩单调,黑白易得,反差最大。太阳升起,大地一片光明,为白天;太阳下山,夜幕降临,世界一片黑暗,是黑夜。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机制和视觉神经系统,这些认知方面的共性反映在对颜色刺激的感受上并没有质的区别。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幽”,“黑”用来表示具有这种颜色的动物,如“黑牛”、“黑豕”、“黑羊”等[3]。在《说文解字》中:“黑,北方色也,火所熏之色也。从炎上出囱。凡黑之属皆从黑。”表示屋里火气升腾,烟从囱中冒出去,烟为黑色。汉语除了“黑”这个词外 ,还有“缁、玄、皂、素、黔 ,墨 ”等词 ,不同民族对此作为颜色词所产生的联想义大同小异,有的在意义和形式上完全对等,如英语中的“blackboard”与中文的“黑板”完全对应,因为“先民在认识新事物并为之命名时,往往是首先抓住直接作用于人体感官的视觉形象(诸如形状、色彩之类),并把它加工处理成‘类化意象’,然后通过类化,隐喻等手段,把它们编入自己的语言世界,从而作为创造新词的理据的”[4]。
作为色彩词本身是一种颜色符号,但受到民族文化、价值观、风俗、信仰、历史因素等影响,词的意义不断丰富,具有许多的引申义和比喻义。
黑是夜晚的颜色,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知之甚少,对黑暗中的自然界产生了不可抗拒的恐惧感,黑色常常被用来表示悲哀、阴森、恐怖等。有这样一个典型事例:伦敦有座大铁桥,原来涂的是黑色,给人以忧郁阴沉的感觉,为此在那儿经常有人丧失生活的信念而投水自尽[5]。这可能就是黑色这种色彩对人们心理所产生的影响。人们相信鬼魂喜欢幽阴之地,传说中的阴曹地府也是黑暗无比,所以黑色跟死亡联系在一起,英美人在葬礼上穿黑色服装 (inblack),中国人的灵堂布置以黑白为主,吊唁的人穿黑色或白色衣服,或臂带黑花,死者的遗像加黑框或扎黑绸带。英语中Black Friday指的就是耶稣受难日,引申为:凶险不祥的日子。
黑色总与死亡相联系,“黑为疾为多死”(引自《后汉书·天文志》),经常被用来表示“倒霉,不走运”,如:“孙吉翁可真走黑运”(引自茅盾《子夜》)。英语的“a black-letter day﹙不幸日﹚”源于罗马人用木炭标记不幸日期的习惯。还有 black list﹙黑名单﹚,black word﹙不吉利的话﹚等也与此意义相关。另外,“黑匣子(black box)”是飞机上记录飞行信息的盒子,在飞机失事后用来分析飞机失事的原因。尽管盒子的颜色是橙色而不是黑色,但由于它经常意味着不幸与灾难,也被称为“黑匣子”。哈萨克族崇尚白色,一般用“白色”构成词多含褒义,“黑色”构成多含贬义,qura syjek“出身贫贱的人”由“黑色”和“骨头”组成,qura bas?w“倒霉”由“黑色”和“压下”组成[6]。法语的 bête noire“黑色愚蠢 ”指“麻烦事情 ”[7]。
受佛教影响,黑还被引申为“恶”,《俱舍论》卷十六云:“诸不善也,一向名黑,染污性故。色界善业一向名白,不杂恶故”。“黑”与“白”成了“善”与“恶”的代名词,随着佛教的影响日益扩大,“黑”这个本来只表颜色而无恶义的词就有了“邪恶,不洁”等含义。如董仲舒在《秦秋繁露》里说:“黑白分明,民知所去就。”也有“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惯用语。把“恶”义用在人身上,产生了“黑心肝 (blackhearted),心太黑”、“黑心烂肺”等词。
黑容易让人想到晚上,晚上不容易看清事物的时候容易发生一些不想让人知道的、秘密的、非法的、不正当、不可告人的事情,“黑”有了“秘密的,非法的,不公开的,不正当”的意思。如:“黑社会,黑市,黑店,黑货,黑幕,黑枪”等等。在汉语中,“黑户”还表示没有户口的家庭。“黑车”指没有牌照或没有营业执照的车。这些都是运用了“黑”用来表示非法的事物。
黑常与“坏的”、“反面的”相连,而白则经常是代表“好的”、“正面的”,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中,常用黑与白的鲜明对比来比喻泾渭分明和是非之分,如:in black and white,白纸黑字,call black white,颠倒黑白。
二、作为文化词语“黑”所具有的含义
常敬宇在《汉语词汇与文化》中提出,文化词语“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它本身载有明确的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含义,它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存在着渊源关系。”[8]相同的一个词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所产生的联想意义也就完全不同,这些在文化交流的过程容易产生误解。
在课堂教学中,曾有教师在讲解举例时用到“他很黑”、“他很白”这样的例句[9],这样的例句在汉语中仅指一个人的肤色较深,虽然中国人倾向于喜欢肤色较浅较白,但不会有过多的引申义。可这在美国学生看来他们会敏感地认为这样的话会让他们想到了歧视和被歧视。Racial discrimination(种族歧视)是一个政治问题,“黑色”与“黑人”联系在一起。如美国有 Black PowerMovement,是美国 60年代民权运动时期出现的黑人权利运动,该运动主张维护黑人的种族和文化自尊,同时强调使用武力对白人进行报复。还有 Black Caucus(黑色核心组织),Black Panthers(黑豹党)等组织致力于维护他们的黑人权利[10],人们一般用minori2 ties指黑人和西班牙裔美国人,而不会直接说“他们很黑”。同样是指人的脸的肤色黑,在汉语中却有一个受人尊敬的“黑脸包公”由于包拯是刚直不阿、秉公办案、执法如山的典范,戏剧以包公为代表的黑脸,表示性格刚直、铁面无私的人物。由此汉语中有了“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现在多表示在对同一对象进行说服的时候,一人和善晓以大义,一人讥讽进行激将,两种方式同时施用。这样的用法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成为挂在口头上的语言,不能光从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和把握。
“黑”在美国与“歧视”挂钩,在汉语中被赋予了反革命与反动的色彩。这大概是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据说在俄国的民主革命时期,曾由警察、宪兵、保皇党组成过镇压工人运动的武装匪帮。当时被称为“黑帮”。中国革命运动中吸收了这个词的含义,也把反动集团称为“黑帮”[11]。在“文革”中,又对此义加以扩展。如“黑五类”是对政治身份为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等五类人的统称。这些词语都深深地被烙上时代的印记,成为词语文化的一部分。
帽子是常见的生活用品,汉语中的“乌纱帽”却不是普通的黑色的帽子,《明史·舆服志三》上载:“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圆领衫、束带为公服。”人们把乌纱帽视为“官职 ”、“官位 ”、“官员 ”的代名词,是权力、权势的象征,为官场人士所追求,为民间百姓所敬仰,一旦“丢掉乌纱帽”就意味被罢免了。有趣的是,white hat(白帽子)和 black hat(黑帽子)在早期的西部电影里用来代表“好人”和“坏人”,因为早期电影都是黑白的无声电影,只能用帽子的颜色来区分人物的好坏[12]。如 He is a white hat.即为“他是一个好人”。这些词语和表达法都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与特定的文化背景想联系,脱离了语境,所含的意义差别很大。正如苏新春所认为的:“在任何一个单体的后面,都或深或浅地有着一种文化事实在支配、左右着它。直接表示物质文化的名词是如此,它们浅近外露,不直接表现物质文化的非名词也是如此,尽管它们会玄秘隐奥得多。”[13]这些隐秘的文化体现了文化的差异,构成了相互理解的障碍,容易产生误解。
三、词语的文化义和外语教学
任何民族的文化世界都是用自己的语言符号系统建构与保存起来的,语言沉淀着创造它的民族的全部历史,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萨皮尔在《语言论》里曾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14]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的传授。只有了解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语言。海姆斯在《论交际能力》中提出:“语言和社会生活的结合是一种积极的有益现象,实际上存在着一种语言运用的社会规则,不掌握它们,语法规则便毫无用处。”[15]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不了解这种差异就不准用这种语言进行表达,有时甚至会引起误解和带来不良后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本身要具备双文化意识,善于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文化中的异同,学生也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从不同角度了解文化才能达到真正掌握语言的目的。
[1]王秋琴.文化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J].中共山西省党委学报,2004,(6).
[2]徐霞,周影韶.英汉颜色词的国俗语义对比与文化教学[J].政法学刊,2005,(6).
[3]李岚.论黑色词[J].南平师专学报,2005,24(3).
[4]唐丽珍.《说文解字》“黑”义类词浅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6).
[5]吴东平.色彩与中国人的生活 [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6]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朱伯评.关于中外文化差异与冲突的思考 [G]∥天津外国语学院汉学院.汉语言文化论集.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8]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袁丽.由例句“他很黑 /白”谈对外汉语教学 [G]∥潘文国.汉语国际推广论丛,第 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陈鑫源.大学英语文化背景词典[K].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11]鲁宝元,著,[日 ]神里常雄,译.汉语与中国文化 (汉日对照本)[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12]弘恢.英文成语 400句与典故[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13]顾海芳.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分析——关于《说文解字》对青、白、赤、黑的说解[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14]赵子彦.透过汉语表层结构释读其深层文化信息[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3).
[15]苏卉.对外基础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7).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Color Term“Black”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WU Pei2juan
(Zengcheng College,South China Nor malUniversity,Guangzhou 511363,China)
Wor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reflect the value of different ethnics.Some of them are based on human cognition,which can be easily grasped without any misunderstanding.However,others are culturally2loaded wordswhich may be misunderstood from its surfacemeaning.This study takes the color ter m“black”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comparison and con2 trast of color ter m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expressions.
contrastive study;color term“black”;culturally2loaded words
H313.1
A
1001-7836(2011)02-0148-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2.058
2010-06-20
吴佩娟 (1979-),女,广东汕头人,外语系讲师,从事英语教学法、翻译研究。
(责任编辑:刘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