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韧性理论探析儿童自主性自我的形成与发展
2011-08-15陈红艳
陈红艳
(陕西理工学院教科系,陕西汉中 723000)
从心理韧性理论探析儿童自主性自我的形成与发展
陈红艳
(陕西理工学院教科系,陕西汉中 723000)
心理韧性的研究为心理学工作者研究处境不利儿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范式,它关注的是儿童的积极保护力量和才能。心理韧性是个体良好适应不利环境及在遭遇挫折和逆境打击后迅速恢复的能力,心理韧性对儿童期个体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意志力的培养等有着深远的影响。儿童期心理韧性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儿童自主性自我的形成和发展,帮助儿童建立乐观向上、坚韧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其活动和行为具备目的性、计划性和意向性。
心理韧性;儿童;自主性自我
1 心理韧性理论概述
心理韧性 (resilience)是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1]902,近年来一直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
心理韧性的理论模型有人际情境影响模型、系统模型、社会建构模型、过程模型和动态模型[2]。人际情境影响模型认为:人际关系情境塑造了个体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关于自身的信念,这些信念导致了个体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行为模式又导致了不同的结果。系统模型是一个专门针对儿童的心理韧性模型。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构成个人的行为系统。内部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内因素和家庭外因素。社会建构模型是一个青少年心理韧性模型,强调自我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同一性建构的重要性。心理韧性过程模型描述的是一个人身体、心理、精神在某一个时间点上适应了外界环境时的暂时平衡状态,它受到来自个体内外的各种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的联合影响。动态模型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体的一种天生潜能,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安全、才能、价值等方面的心理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依赖于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外部保护因素,即亲密关系、高期望值和积极参与等。
心理韧性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如下四个因素的影响:一是个人能力和人格特质,个人能力包括体质、智力、社交等。人格特质包括自尊、自我效能感、控制感、幽默感等。二是支持系统,支持系统涉及到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方面的特征[1]903。主要包括家庭支持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家庭支持系统主要是来自父母的鼓励和帮助、亲密的关系、家庭内部的和谐、非责备的态度、物质的支持等。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是社会经济地位、学校经历等。三是情境,情境因素表现为个人的认知评价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和主动面对情境的能力。具体包括对自己的行动能力及行动结果进行现实性评价的能力、自己能完成什么的能力、将目标具体化的能力、察觉世界变化的能力、问题为导向积极应对的能力及思考新情境的能力等。四是个人信念,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是个体动机目标与其整体长远目标相互的统一,没有信念人们就不会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性的行为。
2 心理韧性理论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1 心理韧性对儿童自我认知的影响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3]。儿童期是一个人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目前独生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每个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尤其是挫折教育更成为帮助儿童培养健全人格的必修课。面对挫折和困难,如果儿童能比较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看到自己的优势,逐渐能自己独立应对和解决困难与挑战,这将有助于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
2.2 心理韧性对儿童情绪管理的影响
情绪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的反应和认知的互动,它表达出一些特定行为[4]。情绪管理是将这些感受、反应、评估和特定行为挖掘并驾驭的一种手段。情绪管理是对个体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正面情绪是指以开心、乐观、满足、热情等为特征的情绪;负面情绪是指以难过、委屈、伤心、害怕等为特征的情绪。在各种挑战面前,种种的正面情绪如乐观、热情等等,不仅影响儿童对困难情境的正确认知与判断,还会使儿童拥有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2.3 心理韧性对儿童意志力的影响
心理学家通常认为,意志力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一方面,它是引导人类行动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它又是人们在这些行动中的行为。因此,当儿童能够在某一事件或一连串事件中表现出极大的决心与力量时,就会被认为拥有很强的意志力,这是意志力静态的一面;而他的意志力的特性,需要通过他的决心或行动的力度和持久性来体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意志力就变为了动态的意志力。心理韧性使得儿童有决心和力量自己引导其行为。
2.4 心理韧性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每个儿童的心理活动总表现为一定的特点和倾向性。这些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倾向性的整合就是一个儿童总的精神面貌,是一个儿童不同于任何儿童的独特的个性表现,即儿童的人格。儿童人格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影响儿童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先天素质和气质、体貌特点和成熟速率等;二是社会化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同伴、社会团体组织等;三是儿童的自我意识,即儿童对自己的状况和活动的意识[5]。儿童的心理韧性和其人格的影响是相互的,心理韧性伴随着其人格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同样,人格的成长也慢慢地打上了心理韧性的烙印,心理韧性使儿童的人格不断地坚韧、有弹性,增加了儿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3 心理韧性理论对儿童自主性自我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启示
3.1 增强儿童的优势和强势,使儿童有能力自己面对困难和挑战
心理韧性培养的首要问题就是发现个体的优势和强势[6]。教育者要引导儿童积极地调控、整合自身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素质,不断深入认识自我、建设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使儿童产生自信心、成就感等积极心理体验,进而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强势,并通过发展自身的优势和强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最终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对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提升心理韧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培养儿童坚韧的人格品质,使儿童有信心和勇气迎接挫折
心理韧性培养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关注儿童的积极品质。发现儿童人格品质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提升儿童应对困境的能力,例如有耐力、有恒心、勇敢、乐观等这些积极品质可以帮助儿童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气馁,在挫折面前不放弃、不抛弃,以豁达乐观的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与历练。同时具备了乐观、坚韧、力量等积极的人格品质可以使儿童更有信心和毅力。
3.3 通过实践活动训练儿童的积极认知,促进儿童自主性自我的发展
3.3.1 学校为儿童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积极关注其心理发展
根据心理韧性动态模型,学校可以通过营造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来提高儿童的心理韧性。这种人际关系的基础是教育者要有提高儿童心理韧性的积极态度。教育者通过提供和塑造三类保护因素 (即亲密关系、高期望值和积极参与)来缓解负性事件的影响,并通过满足他们在安全、爱、归属、尊敬、权力、成就和学习方面的基本需要来使他们获得积极发展,同时,学校为儿童提供机会来发挥其技能和才华也会提高儿童的心理韧性。
3.3.2 教师为儿童提供和谐的沟通平台,不断培养儿童的自主性自我的发展
教师应该让儿童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自主作出选择、独立解决问题、与别人合作、参加公益活动等,让他们多参与学校的日常事务[7]。心理韧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成功发展和适应能力并不一定需要系统规范的训练方法,更重要的是人际关系、信念、期望和分享等深层次的东西,学校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关系的氛围,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包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和相互配合共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3.3.3 家庭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自由的空间,鼓励儿童学会表达自己和理解他人
家庭成员对他们表现出一种无私的爱,当儿童做了错事进行惩罚的时候不要伤害或否定他们,可以通过取消其在某些方面的特权等方式让他们懂得,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他们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当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某些方面取得一些成就或表现良好时要及时鼓励;鼓励他们自己去尝试或完成一些事情,成人在必要的情况下才提供帮助。引导儿童学会怎样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使他们懂得体会别人的喜、怒、哀、乐。鼓励儿童自己坚强地去面对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通过一些鼓励或信任的话语、表情、手势等来加强他们对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信心和勇气。
[1]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科学,2008,40(8).
[2]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 [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51(3):149-152.
[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90-93.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5-357.
[5]刘金华.儿童发展心理学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2-288.
[6]辛小林,葛秀杰,施春艳,崔文香.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9):47-49.
[7]李海垒.受欺负儿童的心理韧性与抑郁、焦虑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0.
B844.1
A
1001-7836(2011)02-0102-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2.041
2010-08-20
陈红艳 (1980-),女,甘肃兰州人,讲师,心理学硕士,从事社会认知与心理发展研究。
(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