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思教学方法改革
2011-08-15晏玉荣
晏玉荣
(山东工商学院社科部,山东烟台 264005)
冷思教学方法改革
晏玉荣
(山东工商学院社科部,山东烟台 264005)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与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教育界都将改革教学方法作为“突破口”,研究、探索、实践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成为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热点。但是,目前在改进教学方法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什么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大学生的品格培养教育中,情感渲染与理性思考哪方面更为重要?这是我们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必须要弄清的问题。否则,我们的教学方法改革就将永远只停留在单纯的技术操作层面,也就背离了教育的真谛。
教学方法;改革;大学教育
如今,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教育界都将改革教学方法作为“突破口”。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风起云涌。教学方法改革、精品课程的建设成为高教育质量的代名词,甚至受到顶礼膜拜。本文就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为切入点,对看似缤纷热闹、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改革进行反思。
一、目前教学方法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今年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教材投入使用的第四年,为了推进新的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发、探索、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各种名称新鲜的教学方法遍地开花,比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等。
但是,什么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越新颖、越繁多,教学效果就越好吗?我们对大学生品格培养教育中,情感渲染与理性思考哪方面更为重要?这是我们必须要弄清的问题。
所谓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由一系列教学方式组成的策略。从这个定义来看,教学方法就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与工具。但是,教学方法不仅仅是教学手段与工具,它更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强的个人特质,与教师的表演、沟通能力、练习甚至资历、职称都没有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就是一种天赋,是学不来的。有多少个老师就有多少个教学方法。好老师并没有一定的模式,也没有完全正确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别的老师成为第一流的教学方法,可能对另一个老师完全没用。好老师一定会依据自己的特点、风格,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还有另一种一流的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能够传授学生一种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师,能根据每个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设计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扬长补短。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的双向活动,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认为上好课的诀窍有两点:其一是教师要有学问;其二是多从学生角度着想[1]。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许多新的教学方法,直接针对传统的“注入式”、“灌输式”的弊端,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值得肯定与欣赏的地方。但是,许多教师只注重让学生的嘴巴与手动起来 (比如参与讨论、角色扮演、搜集资料等),却没有让他们的“心”动起来;或者只让他们的心动起来了,却没有让他们的心里明白起来,学生自主的探究、冷静思考与创造全然缺失,并没有真正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教师应如何把握情感激发与理性思辨的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习应该有个人情感或意义的参与,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改变学生的个性、行为态度,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我们承认,这些新的认知理论与心理发展理论已经引起教育界的注意和重视,比如在讲解“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这些内容时,老师会用《开国大典》、《张思德》、《离开雷锋的日子》等优秀影片来调动同学们的情绪,教室里通常会响起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老师往往只是放完影片或者让他们写篇读后感就算完成任务,忽视了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教材进行理性剖析。由于理性思辨的缺席或过于淡薄,使得感情成为无着的浮萍,很快就烟消云散。苏格拉底早就说过:“未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造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不会仅仅满足于情感的宣泄与各种现象的堆积,他们需要对经验知识的理论阐述和逻辑论证,需要正确分析社会现象,对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对人生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与思考。南京师范大学伦理学教授高兆明认为如果个体的“利他”行为只是知其然而也不知其所以然,或者在简单的道德关系中可以知其然,在复杂的道德关系中则难以知其然,这样的道德情感虽然是淳朴的,但并非是崇高的[2]。马克思也强调:“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因此,大学阶段运用情境教学、互动教学、体验教学等教学方法,不能只是停留在感情的渲染上,或者生活经验的简单堆积,而是要鞭辟入理,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比较和辨别,练就审美力、判断力,增强内心的想象力,才是大学教育应有之义。情能打动同学们的心,但不会持久,也不深刻。而辩证理性思考才能让他们的心明白起来,并且成为其生命的一部分,影响其今后生活中的种种选择。
有的老师盲目迷信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过分追求声、光、电等多方面刺激或者太宽泛的运用拓展资料,结果冲淡了教材核心内容,该讲透的一掠而过,不该讲的又补充得太多,课堂炫耀成分太大,表演成分太浓。表面看来处处为了调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其实是隐性地忽视学生,完全背离教育的真谛。相信很多老师都有同样的感受:我们许多所谓的精彩课堂、精彩教案、精彩课件,其实是做给上级领导看的,上课根本不能使用。我们可以观摩近些年来哈佛大学的幸福课、伦理课等教学效果好、对同学们影响力强的课堂教学,老师上课时很少使用多媒体,需要呈现必要资料时,他们更垂青投影仪,而且使用的频率很低,不必要时绝不使用。课堂上基本是围绕老师精选的案例,师生共同讨论,深度挖掘,并不离教材核心问题,老师也并不以自己的权威来压制学生的观点。这样的课堂并不求出彩,只求对知识的探索、真理的讨论、学生个性的发展。可以说美国的教育理论远远走在中国前面,但他们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一味求新、求奇、求吸引人的眼球。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改革教学方法必须把握的几个方面
由此,我们得出,教学方法不能不改,但我们必须要把握以下几方面:首先,把握教学方法的艺术性,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手段与工具。每个人需要根据自己特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不能一味地模仿与盲从。观摩别人的教学方法,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迪与开发,但我们更需要的是自我改进与创造。其次,把握教学方法的真实目的,不能只是追求形式的新颖与多样化,忽视了教育的真谛。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服务的,需要通过学生最终获得了什么来判断。好的教学方法一定会给学生带来冲击力,这种冲击力同受不受学生当时的欢迎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第三,把握教学方法的最高理念。最高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用自己人格魅力与学识,甚至行不言之教,影响学生,开启他们的心灵,这是我们每个老师追求和奋斗的最高境界。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与形式,必须以此为价值依据,否则,就会流于形式。
[1]王一遒.教学方法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J].中国高等教育,2009,(6).
[2]高兆明.存在与自由:伦理学引论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Calm Thinking About the Reform of TeachingM ethods
YAN Yu2rong
(Dept of Social Sciences Teaching,Shandong Institute ofBusiness and Technology,Yantai 264005,China)
In order to i 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and the overall teaching quality of school,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has been taken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and studying,exploring and practicing a variety of new teaching methods is becoming the focus of education.However,there are many problemswe mustmake clearly before we take teachingmethods refor m,such as,what is truly ef2 fective teachingmethods,whatπ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which ismore important,emotional rendering or rational thinking in th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πspersonality?Otherwise,our reform of teachingmethodswillpermanently remain at the level of technical operation,which deviates from the true value of education.
teachingmethods;refor m;university education
G641
A
1001-7836(2011)02-0056-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2.023
2010-07-30
晏玉荣 (1973-),女,河南信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伦理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