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人才的培养
2011-08-15王金霞
王金霞
(大连大学宿舍管理中心,辽宁大连 116622)
浅谈创新人才的培养
王金霞
(大连大学宿舍管理中心,辽宁大连 116622)
创新人才的成长是有条件的,创设有利条件是当前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症结所在。重视个体独立性的发展,转变教学模式是创新人才成长最基础,也是我国最薄弱的环节。基于此,对创新人才的含义及评价标准,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性进行了论述,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及培养创新人才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一、创新人才的含义及评价标准
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独创能力,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人才,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主要在其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知识素质和生理素质等方面反映出来[1]。
1.思想观念
创新人才应有多元化的价值观、注重自我实现的人生观、强烈的竞争意识、紧迫的危机感、开放灵活的处世态度、即创新人才不应有单一的价值标准,不以个人利益和需要的获得为人生理想。
2.心理素质
创新人才应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创造性思维的习惯或思维定式、丰富的个性、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开朗活泼的性格,保持其丰富、善良、真挚的情感。
3.能力结构
形成多方面的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这些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针对正在出现的工作形式与工作组织,个人能有效参与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的、涉及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特殊能力主要是指知识的创新能力。它集中体现为解决问题的整体感、直觉和原创智慧。
4.知识结构
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中,理论知识是基础,应用知识是关键;“有形知识”是基础,“隐形知识”是关键;专业技术知识是基础,信息传播知识是关键。现代社会的多元化,要求创新人才对知识的掌握应是全面的,即创新人才是熟知社会各领域知识的通才,而非偏执于某一领域或方向的专才。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创新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创新人才的素质培养至关重要,培养和造就大批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对提高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重要的是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2]。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创造,而且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
当代社会,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开发人才的创新力具有特殊的意义,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才能为财富的创造提供源泉,这不仅是因为知识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所致,而且也是由于不少地区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所致,另外,由于产权制度的发展已使免费搭乘别人技术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在客观上要求人才必须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技术、产品和管理方式,或提供新的服务方式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1.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
课堂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进行创造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创造教育必须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各科教学应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堂要传授的基本内容,归纳出几个问题,用提问或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想法,教师在学生讨论中循循善诱地启发引导,并作出结论,肯定学生正确的方面,使学生创造思维得到培养[3]。
2.开展课外活动,培养独立自主意识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第二课堂,学生可以将课堂上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又能在实践中巩固已学的知识,追求新知识,不断增长自己的创造才干,学生享有更多的自由,可以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敢于打破“思维定式”,培养自己的创造力[3]。
3.倡导创造性教学,提高学生创造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必须创造性地教学,教师的创造性活动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影响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提高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能力,首先,要做到精心备课 (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智力及非智力水平,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次要不断汲取新的教法,灵活应用,有意识进行创造性教学;第三,要以自己的方式处理教学问题,摆脱教参的束缚;第四,学校要创造条件,激发教师的职业情感,形成工作动机,提供创造机会,形成稳定的工作机制。
4.构建创造教育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
环境对个人的创造力起激励和约束作用,因此,要努力构建能激发人创造欲望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人萌生创造力的土壤,社会环境能促成人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全社会关注科技和知识创新已成为世界潮流。学校要转变观念,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发展个性,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4]。
四、创新人才培养对教师的要求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素质,以便更好地实施创新人才的培养。
1.更新传统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是以“师道尊严”为核心,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实践原则。“师道尊严”实际上是把教师神化,教师什么都会。在教师的“神坛”下,“传道、授业、解惑”则变成了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的代名词[4]。面对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形势,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首先,应树立教师是人的观念。教师不是“神”,教师也有不懂的东西。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教师从“神坛”上走下来,这意味着“神”的权威的消失,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创新[5]。其次,教师应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教师应当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对文化知识爱学、想学、会学,从而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最后,新的教育观念的确立要求教师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组织者、评判者。
2.积累知识、更新知识
终身学习是知识社会的主题。作为教师更要不断充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积累自己的知识。要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并把新的教学理论和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师除了要不断充实和更新本学科的知识外,还要努力加强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拥有广博的知识,有利于在解决问题时,从多方面、多层次上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向困难、权威挑战的勇气和胆魄。
3.提高教学能力
(1)情感教育能力。情感智力比通常所说的智商更重要。因此,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要善于引导学生去热爱学习、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创新首先源于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改进无疑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的更新具有促进作用。CA I教学的应用,是对教学方法的一次革新,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一名教师,在熟练掌握常规教学手段的同时,积极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将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
(3)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高质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带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引导他们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4.提高教研能力
现代教育强调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而教育科研能力则是教师业务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同时,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时有效地搜集、整理和利用各种素材进行教材、教法的研究。实践证明,只有把教学实际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6]。这种“教研相长”的结果,必将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和强化,使教学效果更佳。
五、结论
创新人才依赖于创新教育的培养。死抠书本知识,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当务之急。
[1]赵学华.创新教育观内涵丰富性的探究 [J].创新教育,2000,(3).
[2]顾永才.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J].江苏高教.2000,(2).
[3]杨春江,张福旺.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创新教育,2000,(8).
[4]赵宏中.创新人才的素质与培养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6).
[5]李国秀.新世纪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2000,37(2).
[6]杨锦.完善教育机制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J].创新教育,2000,(1).
G641
A
1001-7836(2011)02-0030-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2.013
2010-07-30
王金霞 (1972-),女,辽宁凌源人,助理研究员,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朱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