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研究

2011-08-15廖敏艳刘绍勤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子弟学校流入地公立学校

廖敏艳,刘绍勤

(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长沙 410114)

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研究

廖敏艳,刘绍勤

(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长沙 410114)

流动儿童是在当前户籍制度下人口流动的必然结果,他们在流入地受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在公立学校受到歧视,在民办子弟学校只能接受低质量的教育。流动儿童的高质量教育,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解决流动儿童面临的问题需要改革当前户籍制度,完善教育制度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的倾斜,强化对流动人口和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研究

一、引言

流动儿童指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非户籍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或更长时间,并达到义务教育入学年龄的儿童。目前一些数据显示,我国进城农民工的数量将近 2亿,他们背后是多达 1 400万的随迁子女[1]。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 12条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调查了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受教育的现状,分析产生当前现状的深层次原因,最后给出解决当前问题的对策。

二、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现状

公立学校相对很多民办学习,师资力量和硬件环境较好,流动儿童家长一般会选择公立学校,所以大部分流动儿童就读于公立学校,由于有些地区流动儿童数量众多,公立学校接收能力不足,部分流动儿童在其他类型学校就读,有的甚至于辍学。例如北京市有 43万左右的流动儿童,有68%在公办学校就读[2]。虽然大部分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学习,然而流动儿童在基础教育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在公办学校受到歧视

根据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授的社会声望调查显示,流入城市的农民在城市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十分低下的地位,很多在公立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表示,一开始城市儿童还愿意和他们交朋友,一旦得知他们的家庭背景是农民之后,便不自觉地产生了隔阂,这种同龄人的歧视对流动儿童的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3]。

(二)民办子弟学校教育质量堪忧

(1)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民办子弟学校的教师都不具有教师资格证书,没有教学经验和专业化的知识;(2)硬件条件差,部分民办民工子弟学校租用普通民房,在消防、卫生、安全等方面都达不到要求,缺少教学设备和体育器材;(3)管理不规范,体罚现象比较严重,缺少对学生的基本关怀。

(三)民办贵族子弟学校就读费用较高

在较为发达的城市,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父母,为其孩子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民办贵族子弟学校。民办学校在深圳已成为暂住人口子女就学的主要渠道之一,共有 144所,共接收10.28万名非户籍学生就读[4]。但是不少私立学校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学费非常昂贵。

三、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产生的原因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产生大量流动儿童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较快的区域需要大量流动人口提供廉价劳动力,流动人口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流动儿童,全国粗略地统计,2008年大概有2 400万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或者叫农民工子女,其中有 800万进了城,成为了流动儿童,还有1 600多万留在农村[5]。

(二)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城乡二元对立户籍制度的最终确立。它最初目的就是为了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把大量人口拴在有限的土地上,从而保证工业和城市的发展。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镇工作,但是由于户籍制度以“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把中国公民贴上了标签,并且很难改变,流动儿童在其生活所在地求学会遇到各种阻障。

(三)教育投入不足,流入地公办学校规模有限

2008年秋季开始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当前在我国义务教育总投入中,政府财政拨款占义务教育经费 80%左右,而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投入中政府拨款占85%以上,即使像美国这样高度分权的国家,中央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也达到 70%以上[6]。

(四)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缺乏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但大多数流动人口杂居在城乡结合处,形成城市中的农村。在那里,科学、健康的娱乐文化很少,社会风气较差,大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常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7]。

四、解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制度,加大对流动儿童教育投入

中央政府可以建立流动儿童教育基金,由中央政府统筹规划,根据流入地流动儿童的规模进行相应拨款,专款专用,解决流动儿童在流入地教育经费问题。经费的投入和保障是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同时制度上还需要针对流入地政府关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进行考核,在财务制度和行政制度两方面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二)加快户籍改革,消除体制障碍

要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就需要进一步放宽原有的户籍管制,进一步放宽城市户口的准入,让在城镇中有稳定住所、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的流动人口成为城市市民,让流动儿童不再是流动儿童,他们身份上的转变是他们在居住地的教育权利的保证。

(三)完全开放公立学校,为流动儿童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

严格按照义务教育的就近入学原则,只要符合入学条件的儿童,无论是否有本地户籍都应该就近入学公立学校。政府应该合理规划公立学校,在人口密集区域应该适当增加公立学校建设,投入相应的教育资金。流动儿童入公立学校就读应有学籍,在评优、竞赛和各种活动都应和本地儿童一致,不应受到任何区别对待。

(四)正确引导民办学校,国家在制度上提供财政支持,规定收费标准,鼓励社会办学

流入地政府应积极引导民办学校积极发展,发挥监管和扶持两方面的作用。首先,应为民办学校制定办学标准;其次,应规范民办学校的日常运作和管理,建立校长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再次,应对民办学校提供财政支持。积极探索社会办学模式,不但可以解决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同时还可以提高整个国家的义务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的发展。

(五)运用信息化技术,优化流动儿童的教育管理

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全国范围内互联互通流动儿童档案管理系统,流动儿童在转学时只需要提供自己唯一的学号,转入校只需要接入档案管理系统即可查询该儿童之前的教育情况,为该儿童提供无缝的可持续的教育。

[1]我国 1400万随迁农民工子女将有望城市升学[N].人民日报,2010-03-24.

[2]北京九成随迁子女将入公办校“占坑班”被清理 [N].北京日报,2010-04-08.

[3]陶康乐.城市流动儿童受教育现状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8).

[4]城市管理杂志编辑部.2004年上海市民工子女教育状况调[J].城市管理杂志,2004,(6).

[5]周济.对符合规定进城学习的农民工子女一视同仁[DB/OL].http://www.mingong123.com/news/zxbd/2008-3-14/1121168748113321.html.

[6]金乐,付卫东.流动儿童教育财政的困境与出路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7]杜越,汪利兵,周培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政策与革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Research on Compulsory Education of Floating Children

L I AO Min2yan,L I U Shao2qin
(School of Economics&Management,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Changsha 410114,China)

In the situation of current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the floating children are the result of the movement of popula2 tion.The floating children face lots of problemswhen theywant to receive education in the place where they live.Theywere discrimi2 nated in public schools,receiving lower quality education in private schools.It is important for the stab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of our country to give them high quality education.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problem,it should reform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floating children,and consolidate the social educ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their children.

the floating children;compulsory education;problem research

G522

A

1001-7836(2011)02-0028-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2.012

2010-08-16

廖敏艳 (1982-),女,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管理研究;刘绍勤 (1957-),男,重庆人,研究员,从事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子弟学校流入地公立学校
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途径
三线建设时期的子弟教育需求与师资供给
浅析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农村城镇化的影响
人口流动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2016年美国公立学校排名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与其家庭教育关系的调查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红山外来工子弟学校为例
The State Schools and Private Schools in the UK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流动人口向哪里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