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家书屋工程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基于孝感市孝南区的调查

2011-08-15戴鸿志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文化站农家书屋

乐 波,戴鸿志

(1.孝感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湖北孝感432000;2.孝感学院图书馆,湖北孝感432000)

农家书屋工程是由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规划并组织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它既是一项文化建设工程,也是加强农村信息供给服务的重要举措,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但在建设过程以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农民对该工程有哪些具体要求?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于2010年7月对孝感市孝南区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采取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调查。

一、孝感市孝南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及其特点

1.孝南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孝南区地处江汉平原北部,与武汉市东西湖区唇齿相依,是孝感市唯一的建制区,也是孝感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全区国土面积1020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场、1个开发区、4个街道办事处,人口85万。全区有439个行政村,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0%以上。农业在孝南区经济总量中占的比重较大,打工经济特别是从事建筑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

孝南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于2007年开始试点,2008年全面启动。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按照新闻出版署、中央文明办等八部委《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的意见》的精神,目前已建成并通过检查验收的有195家,计划到2011年全区439个行政村全部建成农家书屋。

农家书屋的建设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文化、信息需求。在调查中,有91人回答了农家书屋的建立给您带来的好处(可选多项):其中消遣娱乐为71.6%,了解农业科技信息为49.3%,提升文化水平为49.3%,了解国家政策为43.3%,了解就业信息为19.4%,掌握现代生活方式为11.9%,还有人认为农家书屋使他们的娱乐活动更多、看电影更方便①本次调查涉及孝南区的毛陈、杨店、祝站、陡岗、肖港五个镇的九个“农家书屋”,共发放问卷350份,在大学生的指导下由农民进行回答,共回收有效问卷299份,但没有去过或很少去过农家书屋的农民在很多涉及农家书屋的具体情况的问题上没有要求他们作出选择,因此,每一题的回答人数并不一样。。

2.孝南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特点。孝南区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过程中,结合本地实际,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

第一,严格按照标准积极推进。在农家书屋建设中,孝南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在区文体局的具体组织领导下,严格按照建设标准积极推进。结合本地实际,每个书屋按2万元经费标准进行配置,具体建设标准为:可使用面积不少于25平方米;配置书柜4-5个、期刊架1个、报架2个;适量的阅览桌椅、电视机和影碟机等设施设备,条件较好的要配置电脑;可供借阅的图书不少于1200种1500册(其中政经类4%、科技类40%、生活类 10%、文化类 35%、少儿类 10%、综合类1%),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报刊不少于20种。农家书屋采取共建或自建的形式,其中共建由省政府提供与配送出版物,地方政府与村或户主提供书屋的配套设施。自建由区、乡镇和村先投资建设,经省验收合格后,由省以奖代补,给予每家书屋1.5万元的奖励。正是因为严格按照标准推进,在调查中,农民在农家书屋的环境条件满意度上,有91人进行了回答,其中选“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有66人 ,占总数的72.6%。

第二,书屋的选址因地制宜。按照《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的意见》的精神,农家书屋一般建在农户相对集中、文化氛围比较浓厚、有阅读需要并且方便借阅的地方,如村委会、党员教育活动中心、小学、卫生室、企业、文化大户等场所。在孝南区农家书屋的建设选址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将一些农家书屋建在文化中心户、农民合作组织办公场所、商业网点和学校附近。如毛陈镇东岳村的农家书屋建在当地的电信充值点,肖港镇共一村建在本村的文化中心户内,农家书屋还是当地的湖北供销的村综合服务社,移动、电信的服务点以及镇的一个警务室;陡岗镇红旗村的农家书屋也是建在文化中心户内,该场所还是小卖部、公话超市、村棋牌体育活动室,逢年过节时还经常举行打鼓说书的演出;杨店镇杨店村的农家书屋建在桃花驿中学旁;三汊镇在春晖农业科技园、渔业合作社建有农家书屋。这些农家书屋选址在农户集中、人员流动量较大、文化氛围较为浓厚、对书刊的阅读需求较大的地方,能尽可能地发挥农家书屋服务群众的功能。

第三,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多种农家书屋发展模式。在孝南区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初步出现了少数发展势头较好的书屋,它们呈现出不同特征。有的是“以文促商、以商养文”,其中包括如上所述的肖港镇共一村农家书屋、陡岗镇红旗村农家书屋、毛陈镇东岳村农家书屋。有的是“以文促文、以文养文”,如陡岗镇朝阳村的农家书屋建在陈梅香茶馆,也是该村的文化中心户。陈梅香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打鼓说书艺人,平时茶馆经营一些棋牌业务,节日时举行打鼓说书、皮影戏的演出。这些功能复合型的农家书屋,通过相应的经营性商业和文化活动,使书屋基本上能够做到随时有人进行管理。这些农家书屋的管理者通过文化服务和经营活动的相互促进,取得一定的固定收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书屋管理者无报酬的问题,进而实现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二、孝感市孝南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需完善之处

农家书屋工程是由政府组织实施的惠民工程,是为了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它为农民提供文化、信息等多方面的服务,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

作为一项服务,农家书屋的服务提供者是政府及书屋的管理者,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民,服务提供的载体是书刊和电子出版物。但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过程中,这项为广大农民提供文化、信息等服务的工程存在着以下需要完善的地方。

1.书屋的认可度需进一步提高。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理应在农村有着很大的生存空间,得到广大农民的积极认可。但在调查中发现,广大农民对这一惠民工程的认可度尚需提高,有些农家书屋较少有人去看书。

第一,广大农民对农家书屋的熟悉度不高。在调查中,对于“您对农家书屋熟悉吗”这一问题,选择“非常熟悉”、“比较熟悉”、“听说过,不是很熟悉”、“不熟悉,从未听说过”的人数为分别为49人、42人、95人和113人,分别占总数的16.4%、14.0%、31.8%和37.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70%的农民对农家书屋不够熟悉。

第二,农民去农家书屋的频率较低。在调查中,农民对于“您经常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去吗”这一问题,选择“从没去过”和“很少去,只去过一两次”的占76.9%,选“有时间就去”和“每天都去”的仅占15.2%。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农家书屋中的书籍、音像出版物少有人翻动。

作为农家书屋的服务对象,广大农民目前对“农家书屋”的认可度并不是太高,造成了有些农家书屋“有书没人看”的局面。

2.书屋的建设、管理尚需进一步完善。农家书屋的建设采取由政府主导下共建和自建的模式,在建成后,按照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进行运行和管理,其管理人员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由村民民主推荐。农家书屋管理人员是否到位以及提供服务质量的高低,是“农家书屋”项目落到实处的一个关键。在调查中,书屋的管理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开放时间偏少且不固定。在调查中,有223人对“您不去或很少去农家书屋的原因(可选多项)”这一问题的做了回答,其中选“不知道有农家书屋”的有96人,占43.0%;选“其他(请写出)”的有42人,占18.8%,其中有人回答“书屋很少开放”、“只有熟人可以进去”。在农家书屋的开放时间问题上,功能复合型的农家书屋比功能单一的农家书屋情况要好,而一些功能较为单一特别是一些建在村委会的农家书屋因为其管理者是村干部,他们不是全职人员,而且事务很多,不可能成天呆在农家书屋进行管理,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时间进行值守,所以造成了只有熟人才方便使用书屋的现象。

第二,书屋的制度建设、出版物的规范化管理有待加强。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之初,在文化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初步对出版物进行了分类,分发了“湖北省《农家书屋》借书卡”、借书登记表,制定了“湖北省‘农家书屋’借阅时间”、“湖北省‘农家书屋’借阅制度”、“湖北省‘农家书屋’管理规定”、“湖北省‘农家书屋’管理员职责”等规章制度。但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农村实际情况复杂,这些规章制度并不一定符合地方实际,执行也不到位,如借书没有严格登记且对还书的时间要求不严,导致有些书遗失。有些农家书屋没有对书刊进行分类编目,在借阅者不多的情况下找书难的问题尚不凸显,一旦借阅的人多了,诸如分类编目等规范化的管理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三,书屋选址不尽合理。虽然孝南区在农家书屋的建设过程中,能因地制宜地对书屋进行选址,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造成一些书屋的选址还不尽合理,使很多村民对书屋的使用感到颇为不便。如有些行政村太大,像陡岗镇红旗村,有17个自然组,3500多农民,其农家书屋建在条件优越的原石桥村文化中心户内,而石桥村只有800多人,往前走几百米就到了云梦县境,该村最远的组离农家书屋有4里多路,因此,该书屋虽对原石桥村的村民非常便利,但对其他组的村民来说是非常不方便的。还有些村只有村委会较为适合作为书屋的选址,但村委会较偏、楼层较高,如毛陈镇焦湖村的农家书屋建在村委会的五楼,不利于农民利用农家书屋。

3.出版物的配置要进一步适应农民的需要。按照《湖北省2009年农家书屋工程出版物推荐目录(暂行)》的规定,孝南区文体局精心对书目出版物进行了选择,其中包括很多符合地方实际的书,如莲藕、棉花、鸡、小麦、油菜等种养殖技术,砌筑工、摩托车维修等实用技术,一些地方剧目和小品相声的光盘等等,这些都得到了农民的喜爱,但离农民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在调查中,有98人就“您对您村上的农家书屋的书刊的数量和种类”这一问题做了回答,选“数量很多,种类也很丰富”,“数量很多,但种类不够丰富”,“数量偏少,但种类还算齐全”,“数量偏少,种类过于单一”的比例分别为40.8%、13.2%、33.7%和12.3%。从中可以看出农民对书刊的种类和数量比较满意,但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有79人对“您认为今后农家书屋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完善(可选多项)”这一题做了回答,其中有53.2%的人认为书刊数量应更多,36.7%的人认为书刊应更符合需要。在调查中,一些农家书屋的报刊更新较慢,一些农民反映,书籍要更全面更多,特别是农业技术方面的,还有农民反映一些农业科技方面的书难以看懂。这样就使部分有阅读需求的农民在农家书屋中找不到符合需要的出版物,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有人没书看”的现象。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目前农村的人群构成看,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流入城市,农村留守的大多是妇女、老人和儿童,他们要么承担着繁重的农活或家务,要么不识字或识字不多,要么没有阅读习惯或阅读习惯没有养成,这是农家书屋利用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目前农村收入构成来看,非农收入特别是外出打工收入是主要部分,农业收入在很多农户的收入构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因此一些农业科技类的书籍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更何况从事农业生产的很多是文化知识不高的老人和妇女。从目前农村的文化消遣方式来看,在中国这样一个阅读习惯不浓的国家里,主动式的阅读难度是大于被动式的电视节目的,且网吧、棋牌室这些娱乐性经营文化场所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从目前农村组织情况看,农村干部收入低而任务重,导致很多农家书屋的实际管理者村干部无法提供充足的时间来保证书屋的开放时间;而乡镇的文化站在乡镇机构改革中,人员大为精简,对于农家书屋工作的宣传指导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在目前社会快速转型的时期,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一些硬件设施建设较为容易,而软的制度建设以及国家投入资金建设的项目的可持续问题相对就难以解决,往往造成国家的惠民、富民工程在巨额的资金投入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农家书屋工程是政府的一项惠民政策,是为农民提供精神文化食粮和信息服务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转型的重大举措。但供书容易管书难,读书用书更难。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农家书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今后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加强农家书屋的相关具体工作。农家书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农家书屋自身建设。

第一,加大对农家书屋的宣传力度。“好酒也怕巷子深”。作为一项惠农工程、政府民心工程,村民的熟悉是农家书屋为农民服务的前提。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来使宣传到位,比如,在商业网点、交通便利的地方张贴宣传单;每家每户发放宣传单;村委会召集村民小组长会议进行宣传;利用地方电视台或电台进行宣传;特别是可以用“电影下乡”进行配合,在农家书屋建成后,在该村放映一场电影,利用电影放映前的时间进行宣传教育,以此来扩大农家书屋的影响。

第二,充分挖掘利用本土资源。作为为农民提供服务的载体,农家书屋在运作过程中必然要产生成本,特别是管理人员的报酬问题。而农家书屋的公益性又决定了它不能从农民手中收取任何费用,在此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本土资源来降低成本就显得非常重要。为此,在农家书屋的建设选址上,应尽量选那些每天有人值守的经营性商业网点、服务网点,如商店、医务室、村文化中心户等,使得所建立的农家书屋功能属于复合型的,也使管理人员能兼任多职,文化与经营性活动相互促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管理人员的报酬问题。还可以充分发挥退休干部、教师、老党员以及志愿者等的作用,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与荣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一些缺乏管理人员的农家书屋提供管理服务。

第三,进一步调整、丰富农家书屋的出版物。出版物进一步满足农民的需求是农家书屋今后努力的方向,为此,要根据地方特色和当地实际进行调整。例如,那些留守妇女、老人、儿童较多的村的农家书屋,可以多配置一些戏曲、相声小品、生活、少儿等内容的光碟和书刊;而一些建在生产性质较强地方(如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书屋,可以多配备一些农业科技、信息、政策法规类的出版物。另外,农家书屋还可以与县市图书馆、地方高校图书馆合作,让其丰富的图书信息资源下乡,以丰富书屋的资源。当然,这也需要相关部门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第四,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制度是“由人制定的规则,它们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1]32。就农家书屋来说,其服务对象是村内熟人圈子内的农民,日常之间相互借用东西不需要契约。但就书屋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加强书刊出版物的相关阅览、借阅等制度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农家书屋的出版物属于公益性物品,没有严格的借阅制度,将会导致出版物损坏、遗失等现象,也会导致急需借阅的书不知在哪儿的情况发生。同时,文化主管部门应加大对书屋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教会他们诸如出版物的分类编目等业务知识。

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实现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将眼光仅局限于书屋。农家书屋在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尚需完善的地方,正是目前在农村实施的惠农、支农、富农政策面临问题的一个缩影。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急需加强。具体就农家书屋来讲,要加强乡镇文化站和村委会建设。

乡镇文化站是最基层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在上个世纪属于“七站八所”之一。进入新世纪后,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文化站大多被转制为自收自支、企业化经营的经济实体。目前,乡镇文化站是由县级或乡镇人民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其基本职能是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文化站日常工作的管理,县级文化行政部门负责对文化站进行监督和检查,县文化馆、图书馆等相关文化单位负责对文化站开展对口业务指导和辅导。[2]而在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政府的 GDP导向以及在新世纪之初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乡镇文化站发展呈现萎缩之势,如:政府管理部门重视不够,相关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且不积极支持有关可行的“自救”措施;相关从业人员人数较少且个体素质不高。[3]乡镇文化站目前缺乏必要的人员和经费来从事在一些地方政府看不那么重要的农家书屋建设。因此,今后,要加强农家书屋乃至整个农村的文化建设,必须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政府在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进行“输血”的同时,要对文化站的经营性文化产业进行政策扶持,使其具备“造血”功能,能够有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包括农家书屋在内的农村文化建设。

村委会是农民的自治组织,它对于农村社区性公共物品的供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党和国家政策贯彻实施、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石。但在农村税费改革后,村委会“又面临着农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无钱办、无人管的问题,农村迅速重新陷入一盘散沙的‘治理真空’境地”[4]330。农家书屋作为一种公益性事业,其管理大多是由村委会的成员兼任的,他们大多是农村的精英,是家庭的顶梁柱,而每年2000-3000元的补助是难以让他们专门去管理农家书屋的。因此,农家书屋进一步完善必须在加强农村村委会的职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为此,需要加大农村人才、资金的回流力度,可以进一步利用政策引导大学生特别是本村的大学生回乡当村官,可以将一些撒胡椒面式的对农民的补贴资金集中起来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物品,这其中就包括实现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家书屋的公益性、便利性和均等性。只有加强村委会建设,才能有效供给包括农家书屋在内的农村各项公共服务。

[1] 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陈朝闻,陈学雷.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现状探析——基于对安徽省灵壁县乡镇文化(馆)站的调查[J].改革与开放,2009(1).

[3] 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EB/OL].(2011-02-25)[2010-01-25].http://www.ccnt.gov.cn/xxfb/zcfg/whbgz/201001/t20100125_76585.html.

[4] 徐勇.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文化站农家书屋
农家笑
篽箖·上野书屋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笑
春回农家
新时代基层文化站所如何开展好群众体育文化活动
梦幻书屋
乡镇文化站工作创新机制的新举措
新时期乡镇文化站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