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治未病”思想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1-08-15朱红红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治未病心理健康心理

朱红红

(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上海 200135)

“治未病”思想起源于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1]所谓“治未病”,是指事先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其核心理念是“预防”。这里的“治”,有医疗、管理、治理等内涵[2]25-28。对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应重在预防,将各种应对办法用在“病”发之前,也就是在大学生出现心理偏差之前或刚有心理困惑之时,及时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心理问题这一“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病未发而治”的目的。所谓“上医医未病”,即是如此也。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中后期,生理和心理都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由于心理素质的差异,许多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与烦恼,成为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

国内近年来的许多调查结果显示,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辍学、退学、休学的第一位原因,且有上升趋势。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南开大学一项对天津市20所高校2.3万余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5.26%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根据北京16所大学的联合报告,因心理、精神方面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3]。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23.5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4]。

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障碍、神经过敏、自卑、急躁冲动、抑郁、迷茫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环境改变的不适感、优越感的缺失产生失落感、自主支配时间增多的迷茫感、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感、经济困难的苦闷感、考试阶段的烦躁感、外貌身高的自卑感、不善人际交往的孤独感、初涉恋爱的困惑感、就业压力的焦虑感、社会快步发展的紧迫感等等。大学生独立意识强,在发展适应的过程中,许多大学生更多的是自己思考,而不是在困惑的时候选择求助;然而阅历的不足与心理的不成熟,往往容易出现许多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若不及时疏解,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因此大学生是心理障碍高发人群。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5]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学习能力、人生价值观的确立、生活态度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工作。

二、中医“治未病”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界定包括躯体、心理、社会三个范畴,即要求躯体没有不适,心理精神完善健全,社会适应良好。[6]心理健康主要指具有同情心和爱心、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具有责任心和自信心、热爱生活、和睦共处、善于交往、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等。[7]心理保健已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心身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大敌,大学生处于青春期,身体素质相对较好,心理素质就显得更为重要。

中医“治未病”思想,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重在预防、养心,即调节情志,保持良好心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医“治未病”,适应自然变化,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增强自身抗病能力的基本原则,可以从功能的、整体的变化来把握生命,对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指导意义;多数心理问题及疾病,都可以通过“治未病”的种种措施来预防,在其尚未进一步发展前进行干预效果较好,这对于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有重要意义;当前医疗费用日趋高涨,如何减少医疗保健费用的巨大投资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民生大事,现在政府逐渐从以治疗疾病为主导向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主导转变,坚持“预防为主”,而中医的“治未病”的思想,要求医者辨证准、用药精、价格廉、使用便,对高校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疾病治疗意义重大。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环境污染的加重,医学水平的有限,大学生的心身健康损害越来越显现,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人群增多,单纯的修补医学已经很不适应今后的医学发展,而中医“治未病”是以预防为主的医学理念,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用来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也日益显现。

三、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1.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应从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内外两方面入手。同样,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也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个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每一个大学生从内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另一个是优化社会大环境,减少外来“病邪”的侵入,从而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1)增强内在“正气”。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知识不足,或调节能力不够时,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加强学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需要在以下各方面开展工作: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每年对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建立心理档案,排查重点个案;在课程设置方面,每学期开设心理卫生课,让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都引起重视;在活动开展方面,每年一次心理健康活动月,开展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事件辩论赛、心理剧表演、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成立学生层面的心理社团,发展一定的社员,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活动;辅导员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指导学生开展心理方面的学习,并及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动态;在班级方面,有专门的心理委员,能协助辅导员了解每一个同学,关注重点学生个案,定期开展班级心理活动。上好每一次的心理健康课,做好每一次的心理健康宣传,搞好每一次的心理健康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能自检自查,如有心理困惑在自己调节无效的情况下能及时寻求帮助,而不是谈及心理问题就色变,或者视心理咨询室为唯恐避之不及之地。

2)减少外来“病邪”。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统一;在提升大学生自身心理方面素质的同时,减少外来环境的干扰也是相当重要的。在学校方面,首先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青春阳光的校园环境,并将每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传承发扬,让每一个在校大学生都能感受到学校严谨治学、认真育人的氛围。其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人生的直接引导者,为人师表具有标杆作用,教师的正确指导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目前高校的重要任务。在家庭养教方面,家庭深刻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的性格及人格的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的以身作则,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发展,对学生无论心理还是生理的成长都至关重要。再者还要关注社会方面,应尽力抑制目前的物质主义、功利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的影响,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互帮互助等传统美德继承推广,优化社会大环境,让大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快乐成长。减少外来“病邪”,必能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2.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治、防止传变和病后防复。

1)早期诊治。早期诊治就是当疾病一旦发生时,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其发展和变化。病初即能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及时有效和彻底的治疗。早期诊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同样重要。若大学生出现问题早期,就能及时发现并干预,预后是最好的。大学生首先要学会自检自查,若能自己发现问题,必能重视,比较难发现的是学生本身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自然也不会主动去寻求帮助。所以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心理委员、室友、家长是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他人。学会辨别危机信号至关重要,心理偏差到一定程度就会在行动上有所表示,因为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长期以来固定形成的,若某人的行为习惯在毫无原因的情况下发生改变,就需要引起注意和重视。发现问题后,有些学生或家长因为面子关系,不去及时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这样只会延误病情。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来说,当遇到困难或应急事件时,很可能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出现心理失衡而产生自伤自杀、伤人或杀人的严重后果。近年来大学生因种种原因而出现割腕、跳楼等自伤、自杀以及伤人、杀人的情况屡有发生。[8]心理问题并不一定就是心理疾病,但心理问题不引起重视,就会发展成为心理疾病。所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减少很多心理疾病的产生和恶化。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采取有效措施跟踪、控制和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以便更快更早、及时有效地防止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

2)防止传变。防止传变包括阻截病传途径和先安未受邪之地这两个方面。《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9]。在中医看来,人是一个整体,每个部位都相互联系,一旦某个部位或脏器发病,若拖延下去,必会影响到其他部位,“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所以要阻截疾病传染到其他部位或脏器,同时还要巩固有可能会被传染到的部位或脏器,“当先实脾”,即叶天士治疗温病的“先安未受邪之地”。同样,一旦一个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一方面要阻止其本身病情的加重,找出诱因,寻求快速有效的治疗途径,需要家长配合的尽快通知家长,需要药物治疗的尽快送往精神卫生中心;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好其他同学,做好心理方面知识的宣传,安抚同学的情绪。所以我们要运用中医的整体观来看待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个人本身及人与人之间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遇事要有发展的、联系的思维,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忽略其他有可能发生的变化。心理问题并不可怕,我们要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正视它,不要人云亦云,让迷信和恐慌有机可乘,造成不必要的消极影响。

3)病后防复。病后防复是指对疾病刚痊愈,正处于恢复期,但正气尚未得元,因调养不当,可能会旧病复发或滋生其他病者,事先采取的防治措施;或指对疾病症状虽已消失,因治疗不彻底,病根未除,潜伏于体内,受某种因素诱发,可能使旧病复发者所采取的防治措施。精神科专家发现,心理疾病患者康复后,给予过多的关注、迁就或“监视”,复发率达6/10,而以平常心相待相处,复发率只有1/10。[10]当学生在接受治疗病情好转或康复回校后,我们不能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也不要用过度的热情去关心他们,应该在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中予以适当的关心,积极关注其心理状态、思想动态,经常适当地予以正确的引导,定期进行心理咨询以及评估。病后防复,防止旧病复发或滋生其他病,就能大大改善心理问题学生的预后,对校园环境的改善也有很大的帮助。[11]

四、小 结

中医学“治未病”重在“防”,运用“治未病”思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在“防”字上下功夫,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预防,变心理疾病医治为心理健康管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我们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使大学生养心以增强“正气”,邪不可干。我们只要真正了解“治未病”思想的深刻内涵,并以此为指导,做到“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真正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能在大学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1] 程士德.内经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 王琦.中医治未病解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 毛宝胜,杨魁.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3).

[4] 杜雪莲.治未病思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建设[J].成功(教育),2007(12).

[5] 王铁梅.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N].光明日报,2006-05-20(7).

[6] 孙军刚,康靓,彭霞,等.浅谈《黄帝内经》的中医养生法与亚健康防治的联系[J].光明中医,2008,23(12).

[7] 莫丽.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J].科技信息,2009(6).

[8] 朱子凤.中医治未病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6(3).

[9] 李克光,张家礼.金匮要略[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0] 廖艳,张煜,张聪,等.运用治未病思想构建预防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中医教育,2009,28(1).

[11] 但继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分析[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4).

猜你喜欢

治未病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