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月”意象内蕴探析
2011-08-15王岩峰
王 韦,王岩峰
(黑龙江省讷河市第一中学,黑龙江讷河161300)
月作为一种神秘唯美而意蕴丰富的自然景物,引起了中国古人虔诚的顶礼膜拜。中国人对月亮的赞美和深情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那亘古不变的月亮是古代敏感多情的诗人们最倾心的宠儿。月亮会触发他们善感的灵魂,引发他们瑰丽的想象,勾起他们无限的情思,他们创造出了许多与月亮有关的优美诗篇,形成独特的月亮文化。“月”在古诗中是极具表现力、深厚意蕴的语言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地位不可取代。“月“意象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是志行孤高的象征,是历史长河的美的烟波。
“月”意象的特定含义在传统的诗歌中被基本固定下来,笔者对中学教材中与月亮有关的诗词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把“月”意象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
一、明月千里寄相思
古代士人们因求取功名、戍边、战乱等原因,与亲友、恋人之间经常分离。人们天各一方,相思无法倾诉,于是把这种情感寄托于普照万物、温柔多情的月亮。“月”意象就成了诗人创作时表达离别相思之苦的载体。因为月的阴晴圆缺和人的悲欢离合太相似了。“青楼君去后,明月为谁圆?”(罗邺《秋别》)由月圆而人不圆生出感慨;“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唐求《邛州水亭夜送顾非熊之官》)诗人为什么对一钩残月会产生“不堪”的感觉呢?恐怕是残月更能唤起诗人的孤独意识。月是诗人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这类诗歌数量比较多,脍炙人口的要数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情感的朋友,既可感受客观存在的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从月亮的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的结论。这是词人豁达乐观情怀的自然流露。此词佳句皆是,意境优美,情感动人,富于哲理。它不但寄予了作者对远方弟弟的牵挂,而且传唱至今,成为了人们共识的祈福祝愿之辞。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望月怀远的名句,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刻正与我同望。感念亲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披衣出户,月华如练,益加陶醉。诗的意境幽静,情感真挚,语言明快,细细品味,余甘无穷。
李白是我国诗歌史上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文学地位无人超越,他的诗中有很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月”意象在李白的诗作中反复出现,其使用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据《全唐诗》统计,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月亮的有400多首,纵观李白的咏月诗,其中有各种形态色彩的月,不同时节不同地域的月。他诗中的“月”意象具有丰富的意蕴。像陶渊明的“菊”、陆游的“梅”一样,简直是李白的化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最朴素直白地抒发了游子对故乡的赤诚之心。“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刚刚离开故乡,刚坐上离乡之船,就开始思念故乡的皎皎明月了。李白的《苏台览古》中有这样的诗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巧妙地采用了对比反衬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残破景象作比,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发今昔盛衰之感慨。月亮是李白诗歌中的宠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知心故友被贬到地老天荒之处,诗人无法相随,唯有将无尽的愁思与天上的明月,寄给天涯沦落人了。愁心,明月代表着什么呢?李白没有明说,这给王昌龄和后来的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应是代表李白对朋友的相思之情吧,通过诗人的艺术想象,美丽的月亮就成为李白与王昌龄之间友谊的桥梁,心灵相通的纽带。
唐代的徐凝更青睐故乡扬州的月亮,竟敢大胆地写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似乎全天下只有故乡扬州才有那皎皎的明月,虽然他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诗人,甚至有一首写庐山瀑布的诗还被后世苏东坡嘲笑,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明月的深深眷恋。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虽然月亮超越了空间,但哪里的月亮也不如故乡月那般明亮多情,让游子感到温暖。北宋才华横溢的多情浪子柳永更以千古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烘托恋人分别时的无限痛楚,使读者感受到其中蕴涵的离情难已、伤心肠断的凄婉情怀。
江州司马白居易的青衫,在月的映衬下,也洒满了悲戚伤感的眼泪。《琵琶行》中共有五次写“月”,“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秋月春风等闲度”、“春江花朝秋月夜”、“绕船月明江水寒”等等。婉约女词人李清照对月亮特别钟情,用“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美句表达了夫妻劳燕分飞的哀怨之情。那个命途多舛的亡国之君李煜,悲情地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展现在对“春花秋月”的怀想中,让读者为他日夜思念故国江山的悲戚而欷歔不已。
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中国文人就是这样多情,当远游离别时,总是以月亮为传媒,来传递对家乡、亲友、恋人的痛彻心扉的思念之情。
二、月轮启蒙照古今
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短暂。它永远高挂青冥,照耀古今,照耀人间的悲欢离合。明月像一位公正的历史见证人,目睹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每每皓月当空之夜,人们仰望苍穹,就会莫名地生出许多对宇宙的思考,借助月亮来抒发对人生沉浮的慨叹无奈。说到这类诗,就不能不提唐代诗人张若虚,清明澄澈的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纯净世界,自然引起诗人的遐思,诗人神思飞跃,紧紧联系人生,探索着人生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他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春江花月夜》无疑是对人生宇宙命题的思考和喟叹的千古绝唱,闻一多称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种探索,古人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中的“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中的“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翻出了新意,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初盛唐洪亮的时代之音。
刘禹锡在《石头城》中写道“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用“旧时”修饰“明月”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抒发对国运衰微的感慨,阐明了兴衰无常的哲理。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使用了移就的修辞,月亮本是无声的,诗人这样写就好像是它是有情有声的,它好像亲眼见到了二十四桥之夜,游人欢声笑语,美女吹箫,而如今只有一轮孤零零的月亮在冰冷的湖水里随波荡漾,又怎能不叫人伤感?不产生幽幽的黍离之悲呢?
是啊,人在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月亮却是宇宙永恒的象征,人们把人生有限和宇宙无穷对比,引发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必然会产生对人生局限的悲情。
三、月清飘逸寄情怀
归隐在唐代来说成为一种时尚,诗人或身在仕途而心系山林,或隐居清幽田园而不仕,他们与清风相依,以明月为伴,在自然与个人的精神世界里得到安慰。月亮以其独特的含蓄柔美得到这些诗人的青睐,很自然地走进诗人的视野,成为他们空明的超越情怀的写照。“月”意象不但可以寄托诗人的失意和寂寞,而且也作为精神世界的依托出现在吟风弄月的诗篇中,显示他们忘怀尘世烦恼的超旷情怀。月亮是古诗文这幅美丽画卷中不可缺少的主角,是高洁、孤傲、清高的象征。
王维无疑是这些诗人中的典范,诗中的月亮意象也最具代表性。“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闲”这两句诗皆描绘了一个清幽脱俗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安闲自在,与世无争的内心世界。在一片明净的月色中,诗人的空明心境与外在的自然景致融为了一体,构成了个静寂的境界,将诗人空明通脱的心境借清风明月予以完美展现。月亮便成为诗人高尚人格和超脱心境的象征。
再看《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好一幅明月照耀下的美景:清幽的月光洒在松林之上,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湲流过,此景怎么不让人神清气爽,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呢?只有诗人具有通明的心境,山才空旷,这也正是诗人对禅意的生发。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联则是诗人对诗画境界的淋漓再现,更是诗人高洁情操的自然流露。
又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张若虚的“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等充满诗情画意的咏月佳句,无不是赞颂了月光的皎洁美丽,抒发了自己或愉悦或惬意或闲适或浪漫的情绪,给人以激动神往的精神感动,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陈植锷曾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意象之于诗歌无疑是关键的。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指出,“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也只有“特征”这样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月”正是这样一种能引发人们无限想象与联想,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诗歌意象。在中国人眼中,月亮明亮美丽的,是神秘浪漫的,它圆满、沧桑、柔美、哀怨、多情、凄凉……无论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的诗人,无论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的词人,都喜欢借月抒怀,面对同一轮明月,抒发着各自对人生的看法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