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毕业生就业状况探讨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云南大学为例

2011-08-15徐建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城市化专业管理

徐建平,马 春

(云南大学 法学院,昆明650091)

从毕业生就业状况探讨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云南大学为例

徐建平,马 春

(云南大学 法学院,昆明650091)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这对城市管理人才的培养和补充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以云南大学为例,分析其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状况,结合该专业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原因,提出改进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建议。

城市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反思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也不断增大,城市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越来越凸现,甚至可以说,我国能否在21世纪实现民族复兴,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1]。因为城市发展的状态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优劣具有决定性影响,因而如何提升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质量,使其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发展,是应当深入研究的问题。显然,提升城市化进程的质量,关键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两个方面。而相对于城市建设而言,我国的城市管理更为滞后,这与当前的城市化进程状态是极不适应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大批的城市管理专业人才,所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在此背景下,笔者通过云南省城市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对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反思和探讨,以期对加快和改进城市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借鉴。

一、云南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教授就曾认为,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城市化。中国经济学家田雪原曾对中国的城市化率作过预测:2000年为34.2% ~35.5%,2010 年为44.1% ~ 47.8%,2025 年则为60.9% ~73.2%[2]。根据国家发改委预测,目前,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在经历由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过渡的历史性变革,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50%以上,城市个数将由667个发展到1 400多个。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城市人口规模最大、城市个数最多的国家,我国经济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发展[3]。

在全国城市化发展的腾飞阶段,云南省的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尚处于落后状态。李继云[4]等估算了云南省城市化水平,从估算的结果看,在1979—2003年期间,云南省的城市化水平从12.82%增长到24.31%,增长了11.4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为2.7%。云南省属于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推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始终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云南省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提高城市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也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人口城市化进程也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这对城市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云南城市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管理从业者的高等教育专业学习背景多数是传统专业——或是理工科专业,或是文科专业。他们缺乏综合管理城市的科学知识,城市发展中的失误往往与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有直接关系。城市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实体,也是人工建设与自然相结合的物质实体,它需要在知识结构上文、理、工、经、管、法相互渗透、全面而完善的人来驾驭。因此城市的发展期待专业的城市管理人才的出现[3]。

而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来看,一方面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的各层次城市管理专门人才,而另一方面,城市管理人才又比较稀缺。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在达到一定的规模,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城市管理的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因为这时期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重点将转为建管并重,甚至以管为主的状况。在这一背景下,显然,城市管理专业高级人才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也将有更高的需求。这也正是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面临的紧迫任务,培养适应现代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城市管理专门人才是中国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城市管理专业目前在我国还是一个新专业,就本科层次而言,它仍是教育部专业目录中的“目录外专业”,开设有该专业的高校为数不多,也未建立起全国性的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而在研究生层次,目前南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在硕士、博士研究生层次设有城市经济研究方向;北京理工大学则设有“城市管理”硕士点。这一状况与社会对城市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

云南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城市管理高级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也是目前云南省主要的城市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已设有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培养层次。

1.本科教育

云南大学是全国较早开设城市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也是目前云南省唯一招收该专业本科生的高校,自2002年起,就开始招收四年制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生,目前已培养了四届毕业生,每届25~30人左右,另有在校生百余名。经过多年办学实践和总结,基本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完善了培养目标,明确了办学定位,逐渐形成了办学特色,专业培养方向确定为城市建设管理、城市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城市投融资管理等。围绕这些方向,明确了课程设置,并开展了师资队伍建设。

2.研究生教育

自2006年起,云南大学依托人文地理硕士点,在“城市管理”方向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目前首届学生共4名已完成各个培养环节,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尚有在读和新招的学生近10名,以后计划每年招收学生4~5名左右。今后将依托学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开展“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和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工作,使学科建设上水平、上层次,也使研究生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从而不断提高培养质量,扩大招生规模,以适应城市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笔者认为,就目前人才需求现状和城市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来说,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比本科生人才的培养更具紧迫性[5],因而依托学校现有资源,加速城市管理领域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应该是我们努力的一个重点。

三、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状况及去向

从已经毕业的三届城管学生和即将毕业的城市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来看,2009年前三届学生的就业率分别是2006届75%,2007届92%,2008届90%,2009届100%。从这几届学生的就业去向来看,10%的学生考研继续深造,25%的学生在地州城建局、公安部门或者政府部门等公务员单位就业,而另外60%多的学生则只能选择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企业或公司当业务员、销售代表、业务助理等等,甚至有人长期待业。面对这样的就业现状,城市管理专业何去何从令人担忧[6]。

2.存在的主要困难

第一,城市管理部门不招收城市管理专业学生。由于城市管理部门属于公务员单位,鉴于编制有限以及安置专业军人的原因,近四年来,云南省昆明市没有招收过任何一名城市管理专业毕业学生,这对城市管理人才的培养无疑是极大的打击。

第二,社会认知的不足,主要反映在就业过程中企事业单位不知道甚至不认可这个专业。城市管理培养的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综合性人才,大多数企业要么需要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如企业管理、物业管理或者人力资源管理等等),要么不限制专业招聘业务代表,社会对专门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城市管理专业认识不深。

第三,就业面太窄。由于城管专业培养的是综合性的人才,必然导致学生对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规划学和法学等知识均有较为浅显的认知,无法很快投身于上述的各个行业中。

第四,国家行政、事业部门报考难度大。最适合城市管理专业的岗位是公务员和相关事业单位,但鉴于招考的专业和人员限制,在报考过程中几乎没有相应的单位招收城市管理专业,学生只有不限专业的极少数岗位能报,因此最终能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就业的学生不多。因此,城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在相对尴尬的境地。

3.原因分析

一方面,“城市管理”专业目前属于目录外专业,这使学生在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岗位受到很大限制,许多岗位都无资格填报。同时,也是由于该专业的“目录外”地位,使许多用人单位不了解,甚至对该专业有一定的误解。

其次,社会对“城市管理”专业的认知度不高,主要是该专业开设时间还较短,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才刚起步,社会并不了解,也缺乏话语权。

第三,专业自身的内涵、外适、术语等都还不明确,培养目标、专业定位、课程体系等都还在探索阶段。

第四,国家体制方面的原因。据笔者调查,目前云南省乃到全国管理专业高级专业人才实际上非常缺乏。就云南而言,目前城管系统中的专业人才寥之可数。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管理人才就更显得稀缺。但同时,城市管理部门因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稳定,因而大多人员饱和甚至臃肿,即使实际工作中确实需要接受过专业教育的高级城市管理人才,但往往因编制等原因而无法接纳。这就使得一方面城市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找工作困难,另一方面则是城市管理部门因缺乏专门人才而制约工作的改进。因而城市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困难,表面上是供大于需的矛盾,实则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所致。

四、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建议

面对目前城市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状况,需要对我们的办学思路和培养模式进行反思,以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推动和改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着眼点。尽管笔者也反对将就业率的高低作为评价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观点和导向,但笔者认为,对于城市管理这样一个新专业而言,学生就业状况将会是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将就业标准作为整个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决定性考量因素,显然是不恰当的,因为这违反了高等教育的宗旨、目的和职能,也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但并不影响其作为个案的评判标准和依据。尤其像城市管理这样的新专业,一则其本身无法与基础学科和传统专业的地位相比,二则其研究领域也似乎可由其他专业通过延伸而涵盖。在此状况下,该专业能否生存和发展,显然只有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因此毕业生的就业标准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将是两个最重要的方面。

根据对几年来办学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应当积极努力,争取城市管理专业早日成为国家目录内专业。这既需要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以取得教育主管门的认可,也需要努力进行科学研究,形成专业和学科体系。

其次,需要提高该专业的学术品位。目前,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研究领域、研究手段和方法、专业术语的称谓、学科内涵外延等方面都尚未形成共识,也未形成较有影响力的学术流派和观点,甚至还存在大量空白,这需要学界共同努力和推动。否则将很难成为一个有独立地位的专业,也难以有独立的话语权。

第三,规范专业的培养和课程设置。目前,据笔者了解,各学校之间城市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差异较大,尽管这体现出各自的办学特色,但作为一个专业而言,其共同性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在该专业的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尚未建立的情况下,通过各校之间的联谊和沟通也是一种途径。

第四,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笔者认为,在目前的状况下,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就全日制本科生而言,不应该将培养政府城市管理部门需要的专业人才作为首要目标。而应该以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等领域的企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围绕这一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和各教学培养环节,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同时,笔者认为,培养研究生层次的城市管理人才的任务更为紧迫,这一层次又分两个层面,一方面是依托相近专业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其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合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另一层面是对城市管理部门现有人员开展专业技能教育,这可依托 MPA专业学位,对广大从事城市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教育,提高其专业素质,以期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这是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体现,同时也为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管理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此外,与政府城市管理部门协作,利用高校的资源,有计划地对现有城市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这既可扩大高校的办学空间,也可积累经验,为改进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同时也为社会作了贡献,可谓一举多得。

五、小结

通过改进就业现状来思考和探索高等学校城市管理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笔者认为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式,只有将就业标准作为一个核心要素来考量我们的人才培养,才是目前推进城市管理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笔者的浅显看法,主要来自于多年来对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同时也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王建廷.21世纪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人才培养的战略研究[J].城市,2003,(1).

[2]田雪原.大国之难——当代中国的人口问题[ 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162.

[3]饶会林,董藩.必须加快城市管理人才的培养[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2,(3).

[4]李继云,孙良涛.云南省城市化水平测算及滞后程度分析[J].商业研究,2007,(2).

[5]徐建平.试述法学类课程在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6]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就业统计表[Z].2009.

G642

A

1001-7836(2011)07-0033-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7.013

2011-03-04

云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徐建平(1972-),男,云南武定人,讲师,硕士,从事法学和城市管理学研究;马春(1984-),男,云南景东人,助教,硕士,从事城市管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城市化专业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