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姜女》谈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的表现处理
2011-08-15梁艳平
梁艳平
(安徽省淮北师范学校,安徽 淮北 235100)
从《孟姜女》谈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的表现处理
梁艳平
(安徽省淮北师范学校,安徽 淮北 235100)
歌唱是用人嗓发出的声音表现人类感情的艺术。民族声乐作品最贴近大众生活,最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习惯,所以其演唱要求“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孟姜女》是民族声乐园地中的一支奇葩,通过对其演唱表现处理的了解,可以窥视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的表现处理技巧,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歌唱艺术是优美的声音、丰富的情感的和谐统一。
艺术;歌唱情感;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一、民族声乐表演是演唱者全面技能的展示
人们表达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声音的艺术,是语言的艺术。而歌唱是最动人的音乐,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民族声乐艺术,它源于生活,对人民生活有着广泛深入的作用。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根植于中国的土壤,它包含各民族人民创造的,能体现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特点、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的多种演唱形式和声乐艺术品种,积累了浩瀚的曲目,创造了独特的演唱技法,形成了中国式的演唱形式与风格特点,并造就了无数深受人民爱戴的歌唱家,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中国声乐艺术理论。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以其特有的美学意义丰富着世界声乐艺术宝库。它源于生活,服务大众,是表达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声乐艺术,其演唱要求“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强调“情”在民族声乐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歌唱是人类用以抒发和交流思想感情的最自然、最亲切、最直接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歌唱中,以声传情、以情感人是其艺术创造的核心。声情并茂既是歌唱艺术美的创作原则,也是其审美的标准和要求。然而在歌唱中,要做到声情并茂,则需要歌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于歌唱之中,用以情带声的演唱,达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目的。声音是歌唱的前提、基础,是歌唱技巧的工具,是表达歌曲感情的客观条件。“声音技巧”包括了诸如嗓音条件、科学的呼吸、用气、发声方法、准确清晰的咬字吐词等因素。而歌唱情感的表现和处理则是高层次的思维反映,它包括文学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审美意识的追求以及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实践。“歌唱是优美的声音、丰富的情感的统一”。一首歌曲要让听众欣赏、接受,演唱者除了要拥有优美动人的嗓音外,必须把歌曲的内容、风格、要表达的情感、意境用声音诠释出来。再优美的嗓音,再动人的歌声,如果没有真实、丰富的情感融入其中,就会让人听而无味、兴趣索然。
声乐表演是演唱者全面技能的展示,对声乐作品创作方法、风格的分析、理解和把握,对演唱激发的有效利用以及对表演方式、方法的合理运用,不仅是声乐艺术表现的依据和基础,同时也是声乐表演二度创作的原则和方法。探索和研究它的表现规律和方法,对于挖掘演唱者的表演潜能,提高演唱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民族声乐作品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是重在唱情的典范。下面笔者将以《孟姜女》为例,来谈谈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的表现和处理。
二、创作歌曲《孟姜女》演唱的表现处理
《孟姜女》曲调,是在我国民歌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曲调之一。原始的《孟姜女》小调结构单纯、规整、旋律委婉细腻,富有江南民歌秀美抒情的特点。它以一年十二个月为序,采用启、承、转、合式的单乐段结构,叙述了孟姜女新婚丧夫、千里寻夫的动人爱情故事。它与《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并称为我国的四大民间传说。
20世纪90年代,由词作家刘麟和曲作家王志信重新编词编曲的《孟姜女》在原始民歌曲调的基础之上,以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为主线,分春、夏、秋、冬四季,再现了孟姜女这一封建社会中的民间妇女,离夫、思夫、寻夫的悲惨爱情故事。改编后的《孟姜女》扩大了篇幅,扩增了音域,音乐的表现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同时也提高了歌曲的演唱难度,它把一首简单短小的民间曲调改编为一首民族风格浓郁、艺术性、欣赏性极强感人肺腑的大型声乐作品。新词第一段除了在旋律上稍加润饰外,基本保留了原来民歌徵调式的启、承、转、合结构旋法。整个乐段速度稍慢、节奏平稳,表现了孟姜女在新春佳节却不能与亲人团聚的寂寥、惆怅之情。“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 的丈夫去造长城”两句就很贴切地表现出了孟姜女思念丈夫,希望团聚的心情。此段演唱时要求演唱者不要过于追求忧、伤的表现处理,而偏离了哀、怨的感情主线,这样既不符合人物形象塑造的要求,也违背了音乐表现情感的主旨。演唱者应着重表现出新春佳节团圆时孟姜女独在闺中思念亲人的离愁别绪,声音要委婉、忧怨,但却要哀而不伤,把主人公内心思念丈夫、渴望团聚的情愫融入娓娓诉说的歌词中。此段钢琴伴奏,特别是左手很有特色地在低音区的八度和高音区的和弦交叉奏鸣,使整个乐段曲调柔和深情,含而不露,深刻动人,把孟姜女独在闺中思念丈夫的深情淋漓尽致地衬托出来。
第二段的旋律流动感增强,歌词把独在闺中暗自伤神、思念丈夫的孟姜女带到了夏夜寂静的庭院。孟姜女抬头仰望满天星斗,想到牛郎织女尚能在七夕相会,而自己与丈夫却重逢无期。于是主人公从心里发出了“我与杞良哥何日能重逢”的悲切呼喊。承句“那是牛郎会织女点燃的红灯笼”中的“红”字,以极赋浪漫的虚拟色彩点亮了此段歌词忧郁、暗淡的色彩主线。从视觉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此段的旋律在原民歌的基础上展开变化,旋律的流动感增强,但在结构落音、色彩变化上与第一段保持一致。在句尾加上了两小节长拖腔,进一步烘托出孟姜女盼望与丈夫相聚却又重逢无期的悲怨心情。此段的演唱,要求演唱者在前一段娓娓诉说的基础之上感情稍加流动,逐渐深入。尾句两小节的长拖腔应一次换气,两次休止。演唱时应把握好哽咽时哭腔的表现,衬托出孟姜女思夫心切却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第三段“落叶飘,秋风凉”,又将夏夜庭院中夜夜守望,思念丈夫的孟姜女带到了萧索、凄清的深秋。重阳佳节、孤影登高,手捧菊花酒在对影成三人的秋风冷月的寒夜里,孟姜女把对丈夫的深情厚意一针一线地缝进手中的寒衣里。此段经过间奏由大调转为同主音小调,音乐色彩更加空旷、悠远、旋律起伏跌岩、如泣如诉,于凄凉悲苦的歌声中注入了更为深切的真情。此段的演唱应在前两段哀怨、悲切的情感中注入游丝般深情的苦涩,把主人公抑郁、悲苦中蕴藏的更加炽热、真挚的感情波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声音在流动的同时应稍加推动。“絮进寒衣伴君行”中的“衣”字力度要加强,演唱时可以把它处理为渐慢的自由延长音,这样才能更为准确地表现出孟姜女身在家中,却心系丈夫的深情。
随着孟姜女感情世界的不断深化,音乐情绪也层层推进。“大雪纷飞北风疾,孟姜女千里送寒衣”,两句歌词又把人们带到了冰天雪地的塞北长城之畔,仿佛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凛冽寒风和漫天飞舞的雪花。这样就更加生动地表现出孟姜女不畏艰险、坚忍不拔的顽强品格。第四段音乐中借鉴、融会了我国戏曲板腔音乐的表现手法,运用紧拉慢唱的摇板音乐,在一个全新的调性上再现节奏,描绘出孟姜女头顶风雪,手捧寒衣为寻找丈夫而行走在冰天雪地里的情景。钢琴伴奏急速的十六分音符进行与高亢悲壮的歌声形成对比,呈现给观众一个历尽艰辛、坚强不屈、盼望与丈夫团聚的孟姜女形象。加上音程七、八度的大跳,精心设置和渲染出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强烈艺术氛围。
结尾段也运用了戏曲层层推进的垛板音乐,用密集的节奏,连续的后半拍手法展转推进,把全曲推向高潮。尾句“哭倒长城八百里”中的“哭”字与“八”字,既有强拍、强位,又有ff的强音记号,而且有附点。所以演唱时要求演唱者一定要在气息的支撑下,运用“喷口”的方法演唱。到“只见白骨满青山”中的“只见”二字演唱时要注意中间的休止符,声断气不断的给人一种伤心哽咽的哭腔感。这样能更深刻地表现出孟姜女内心的凄苦、酸楚之情。全曲的最高音“7”也就是“满”字,演唱时要有控制地使声音竖起来再放出去,用愤懑、呼喊的内心情感处理造成撼人心弦的音乐效果。最后一个“山”字演唱时在“5”音前加前倚音,加强并渲染悲愤的氛围,让人们了解到秦始皇为了修筑这项伟大而让国人自豪的万里长城,惨死了多少百姓,破坏了多少幸福的家庭。本段演唱要注意强弱、轻重、快慢、高低,收放对比鲜明,又要注意协调统一,在表现愤慨悲壮的情感同时,又要考虑到孟姜女人物性格及其所处的时代,重在表现孟姜女哀怨、委婉、凄厉悲苦的内心情感,切忌为了表现曲中刚、愤的情感,而偏离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这首由词作家刘麟和曲作家王志信重新编词编曲的《孟姜女》扩大了篇幅,扩增了音域,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打破了原民歌四句头式的歌谣体曲式结构,依据主人公的感情变化与发展脉络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对整个作品做了重新安排和剪裁;在忠实于原民歌旋律风格和音乐色彩的基础上进行了二度创作,把一首简单的民间小调式发展成为一首撼人心魄、感人至深的大型声乐作品。也给演唱者在演唱上加深了难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今的创作歌曲都是作曲家根据人、事、物或者是短小精湛的民间素材改变创作出来的,而改编创作后的歌曲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很深的层次,它的演唱处理不论从气息的支持、声音的灵活性、音色的变化、对歌曲情感的细致处理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它不像艺术歌曲那样,音域基本保持在一个八度以内,而是提升在两个八度,甚至还要宽的音域,演唱难度明显提高,而演唱的感情处理也是要求很高的。艺术歌曲的演唱要求演唱者要把声音、位置、音色基本保持一致,而创作歌曲的演唱却要求有松、有弛。比如《孟姜女》,第一段的演唱就要求声音要委婉、忧怨、哀而不伤、柔和深情。第二段就要在第一段的演唱基础上稍加流动,逐渐深入。结尾处的长拖腔又要求把握哽咽的哭腔来歌唱。第三段层次又加深了一层,音乐更加悠远、凄凉。最后一段运用戏曲的紧拉慢唱,板腔的手法把全曲推向高潮,震撼人心。总之,创作歌曲的演唱难度大,情感波动大,要求演唱者各方面声乐技能都要扎实牢靠,要能顺应歌曲情感的变化,自动调节音色、气息,把歌曲的情感升华到最高点。
三、“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原则与技巧
民歌来源于民间,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是反映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具有重在唱情的特点。在歌唱艺术中,声音是歌唱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它是把一部无声的声乐作品转化为有声的音响创作,且有情感融入其中的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转化就需要演唱者对作品进行真实性的再现。
1.演唱要“以情带声”
“以情带声”,顾名思义是先有情后有声,着重的体现了感情对声音的能动作用,强调了情感在歌唱艺术尤其是民族声乐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它要求演唱者必须先对作品的内涵及思想感情认真的理解体会,并在深入领悟作品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将作品的感情化为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把自己融入作品中,其演唱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引起欣赏者的感情共鸣,才能达到对作品的真实性的体现。
2.演唱要“声情并茂”
体现作品的真实性是对声乐作品内涵的基本要求,要想更深一层的演唱好,让听众接受只做到这一点是完全不够的,它要求演唱者在做到体现作品真实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以声情并茂的演唱对作品进行完美呈现。“声情并茂”,有声才有情。在歌唱中任何感情的表达离开了声音都无从依托。而对于专业的声乐表演艺术来说,必须要在科学的发声方法基础上,有优美的音色、宽广的音域、清晰准确的咬字吐词,且有柔韧、灵活的声音表现力加上恰如其分的舞台表演把声音和感情和谐统一的融汇在一起,通过表演唱才能极富艺术表现力的演唱好作品,达到视觉听觉的完美结合。
3.演唱要体现个性
每个人的声音都有自己的特点,对生活的感受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由于嗓音特点的差异,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演唱发展的技术和方法,扬长避短,唱适合自己的声乐歌曲,唱出自己的个性。
总之,民族声乐作品最贴近大众生活,最能反映人们的真实情感。其演唱要求“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强调“情”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定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把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推向世界,推向未来!
[1]喻宣喧.声乐表演艺术文选[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1980.
[2]N·K那查逆科.歌唱的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3]胡晔.浅论我国民族唱法的演唱风格[J].中国音乐,2003(01).
[4]龚小平.谈歌曲艺术再创造的原则[J].中国音乐,2003(3).
[5]张淑芳.浅谈唱好艺术歌曲的三要素[J].中国音乐,2004(3).
[6]程宁敏.声以情发、情依声传[J].中国音乐,2003(1).
J607
A
1671-8275(2011)05-0114-03
2011-08-06
梁艳平(1980-),女,河南洛阳人,安徽省淮北师范学校音乐讲师。研究方向:幼儿音乐教育。
责任编辑:颖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