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园林建设思想对青岛园林城市形态的影响*

2011-08-15曲劲松张延龙

陕西林业科技 2011年5期
关键词:青岛园林德国

曲劲松,张延龙,江 灏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 712100;2.青岛园林环卫技术学校,青岛 266033)

1897年11月,德国政府借“巨野教案”的口成为趁机侵占青岛的借口。11月14日,德军强占胶州湾。翌年3月迫使清政府签定了对胶澳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胶澳租借条约》,租界范围主要在以胶州湾为中心的海域及其海岸陆地区域,租期 99 年[1-2]。

1898年9月德国开放青岛为自由港。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批准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称作青岛”,这一称谓来源于城市前海的一座叫“青岛”的岛屿,这也是青岛作为城市名称首次出现[2],整个青岛租借地区作为德国殖民地则称为“德领胶州保护地”。青岛作为商贸自由港也正式成为一个开埠城市。从1898到1914,德国占领青岛的十七年中,其对城市的定位随着殖民统治的深入而有所变化,青岛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也在不断进行着。

1 德国租借青岛时期青岛城市园林风貌建设

德国侵占青岛后,建成的第一条道路是亨利亲王大街(今广西路),1900年6月14日胶澳总督府《治理青岛包岛东西镇章程总则》公布后,“仅容西人……居住”的第一条道路“亨利亲王大街”(现广西路)建成,道路两侧栽植了从柏林运来的刺槐树变种--无刺槐。此后,凡新辟一条道路,必同时在两侧栽植树木,奠定了青岛城市绿化与城市道路同步发展的基础。1901年春,在“亨利亲王大街”东部、“菲德利大街”(现中山路)南部、“郝汉罗尔大街”(现德县路)中部相继建起街头三角绿地[3]。

说道青岛的城市园林风貌,就不能不说青岛的“迎宾馆”,这座1905年10月开工,1907年10月竣工的德国胶澳总督官邸位于信号山南麓龙山路26号,建筑师为德国人施特拉塞尔,草图设计为总督府建筑师马尔克,建筑面积4 083 m2,工程耗资逾45万马克,是一座石、钢、砖、木混合体的四层楼,其建筑风格独特,总高度30 m,气势雄伟,气派豪华。楼内设地下室。部分墙面饰以一块块巨大花岗石,石面加工粗朴。淡绿色和淡灰色的花岗石在正门的山墙上组成光芒四射的太阳纹饰。山墙角以石料凿成的帆结作装饰。山墙顶部由花岗岩组成放射状山花,在波浪形饰的檐口上饰有一个诺曼龙龙头。南立面东西两部分以券柱廊为主,柱帽、檐头、墙角基部等均由粗犷的岩石迭砌。屋顶为木结构,形式多样,表面覆盖鱼鳞瓦、牛舌瓦、筒瓦,彩色交错,有蓝色、米黄色等,为威廉时代风格和青年风格的结合。总督官邸其附属建筑,如室内喷水养鱼池、花房及饲养鸽子和猴子的地方也均独具风格。总督官邸内按照西方园林艺术的规范在院内修花坛,植草坪,建鱼池,是青岛市区最早的庭院绿化。

由最初的“总督官邸”,到1930年的“市长官舍”,再到1934年的“迎宾馆”,这不仅是这座西式建筑庭院的称谓更迭,也反映了青岛城市在历时风雨飘摇中自己的独特的命运,更暗合了青岛市园林城市风貌发展变化的历史。90多年过去了,当我们以历史的目光打量总督官邸时,我们感兴趣的是她与我们这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建立了一种不可割舍的关系;她的诞生与存在,已经超越了建筑、园林本身的范畴,她就像是一部缩微的青岛城市风貌发展演变的编年史,引领出许多新形态的事物在这个城市粉墨登场。1999年7月1日,迎宾馆的功能定位于历史建筑博物馆;对于迎宾馆这样的建筑物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居住功能的淡出、终结到博物馆功能的更替转折;更是一个建筑生命重要的转折,它的存在就是“被历史”了,而不是简单的“被存在”了。

由于历史的变迁总督官邸现仅存主体建筑,其绿化部分已面目全非。但从留世的照片和现存痕迹上可以隐约看到当年园林情况:(1)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较少体量的改造自然环境仅根据需要适当调整和增补;(2)建筑前设置开阔的草坪,边缘多种植适于当地生长的乔灌木;(3)园路基本穿过整个园林,通过支路可达院子任何角落;(4)中心焦点位置设有规则外形的花坛和养鱼池;(5)建有青岛地区最早的玻璃温室花房[4]。

胶澳总督府(现沂水路11号)始建于1904年春夏之交,1906年1月落成,在1914年前,总督官署为历届德国青岛总督办公的地方,故名总督府。总督官署是一座砖石和钢木混合结构的建筑,座落在地势平缓的观海山南麓,平面呈凹字形、中轴对称状,立面用花岗岩细方石砌成,总建筑面积7 500 m2,高20 m,共分四层。这座中轴线极为鲜明的庞大建筑,立面为横三纵五段对称处理,有两层券廊和方形爱奥尼壁柱,古典主义色彩浓郁;大门外依地势被设计成二层花岗岩台阶,上层为18级,下层为15级;总督府面向青岛湾,其前方为总督府广场,成漂亮弧形的霍恩洛厄路与笔直的威廉大街交汇与此,后者构成通向大海的视线轴,这一处理无疑增加了建筑的威严和高大感,也使官署的中心地位被突出地强化了。

自1898年德国人占领青岛地区开始,5年之后1904年德国人开始修建胶澳总督府,但在当时已大量展开了的城市建设中,官署用地显然是依照规划预留的;据1899年4月20日出版的德属《胶州官报》报道,在当年中,德国总督府已被列入《青岛城市规划》。

同年夏,在总督府前建成小型公共游园,这是青岛市最早的公园。从现存照片上看,这处公园沿威廉大街直通向大海,使总督府的视线直视景观兴趣点--碧海中的小青岛;同时将大海和小青岛的景致引入公园,使之与公园成为一体,让人们感到城市风景如画[4]。

整座园林以此总督府为基准,建筑轴线延伸形成公园的主轴线。沿主轴线布置主要景观,两侧有直干道和斜干道相连。总督府出入通道与霍恩洛厄路交叉形成小广场,广场中心呈点状栽植桧柏小品。道路是笔直的,绿地边缘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其内铺设大面积草坪,花草树木严格整形修剪成锥体、球体、圆柱体,草坪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圆形等图案。由于其实德国园林已经过了纯净的风景园时期,园林中自然风景式比重越来越大,点景物越来越少,更注重根据自然风景的特征把园林的景观加以强化,成为大自然风景的艺术升华,形成一种清淡的原野景致。同时,由于市民阶层的兴起,其时德国园林此时也注重市民的需求。“公园是为了大众享受自由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为了舒适、愉快和交际,各种人都能亲近它,它不属于那种精美高贵的园林,它不需要特别的管理和保护”(斯开尔,1818),而这些思想在总督府前游园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其痕迹。

此后德国殖民者相继在贮水山东侧德军兵营操练场上坡建一处专供德军游览的公园,市民称其为“兵营公园”(现贮水山公园)和梯利华兹大街街心公园(现安徽路街心公园)。

德租期间营造有太平山、青岛山、海岸岬角地带营造的防风沙林;在崂山及李村河、张村河、海泊河、白沙河两岸大片营造水源涵养林,这些林地以黑松、赤松、刺槐为主。至德国侵占末期,青岛地区共有林务局经营的官林2 600 hm2;民有林6 000多hm2;海岸防风沙林87 hm2;水源涵养林2 000 hm2。计有行道树的道路20条;街头公共绿地7处;较有规模的公园3处、绿化庭院3处。

2 德国园林建设思想对青岛园林城市形态的影响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德国殖民者把青岛定位为德国巩固的军事基地和商贸交通口岸。在此基础上制定的1900年城市规划,是青岛城市建设史上的首次规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岛园林城市形态的基本特征:

2.1 注重规划

1900年德国人制订了《青岛城市规划》,在其指导下青岛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城市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不仅各国商人纷纷云集,各国的外交机构也开始插足期间。在1906年至1908年间,美国、英国和俄国相继在青岛设立了领事馆。并随之在欧洲人区建设了各种风格的领事馆建筑,青岛越来越具有各国不同的情调。此时的青岛已不再是一个渔村,而是成为一座拥有港口、铁路、有序的街道和各具风格的建筑物组合成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城市。1910年德国殖民者制定了《青岛市区扩张规划》,城市沿港口与铁路呈带形北扩,与台东镇连片。在海泊河海口附近填海造地,扩大港口用地。城市绕山建设,不占主要的丘陵及山林,这一切都体现出德国殖民者注重城市与自然的相互依存[5]。

综上所述,不管是德国殖民者统治早期的1900年城市规划,还是依据统治需要而修改颁布的1910年扩张规划,德国规划者一贯强调城市建设中建筑、街道、绿地等元素的比例关系,致力打造和谐宜居的城市空间。

从主观愿望来看,德国政府对青岛投以巨资,营建青岛是一个相对长远的规划,可以提高德国在远东的实力,争霸远东的长远利益。规划中,德意志民族善始善终的民族秉性,保证了德国人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青岛城市建设。虽然不是在德国本土进行建设活动,但德国人对待每一项城市建设都持之以恒、一丝不苟,这既符合殖民者长远建设与统治的目的,也符合德国人的民族本性。至一次世界大战前,青岛已成为中国大地上的具有欧洲风格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现代化城市。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街道顺山势蜿蜒,转向处构成有趣视野。构成了水天相连、城山相接、气势雄伟,景色秀丽的海城风光。具有中世纪欧洲城市的自由活泼,景色如画,充分利用地形,结合自然条件的手法,这一特点一直影响到后来。尽管青岛城市虽然由于工商业的发展进行过多次修正和扩张,但建城初期“带形城市”和“花园式住宅”的格局,一直延续到今天。1913年的《香港每日新闻》对青岛有如下的描述:“从海上眺望青岛城,只见其座落在一片旖旎风光之中,其建筑整齐美观,重重红顶屋顶跃动于层层翠绿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2.2 注重立法

德国殖民者根据城市规划制定出一系列有关建筑设计、道路、绿化、环卫等若干严格具体的立法和法规。如:1900的城市规划中明确规定,青岛区内屋之高度以18 m为限,楼则限于三层以下;建筑面积应占土地面积6/10以下;邻舍中间距离至少3 m,有窗之方面至少距离4 m。胶抚所定之建筑规则,颇重于卫生,交通坚固,防火诸要点,而于外观装饰不甚注重。同时欧人区的建筑外形不得重复,应具有欧洲文化特点[6]。后又于于1898-1903年先后颁布了《保存树木告示》、《禁止毁坏山林告示》、《禁止毁坏树木花草告示》,对违犯的居民加以重罚,轻者罚金,重者责打50大板(德国胶澳总督府,1910)。

2.3 在城建区域内始终遵循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始终把城市道路、上下水管网、电力照明、绿化等建设放在首位。港口与铁路建设在建城伊始就一直得到德人的重视,是德国政府建设投资的重点。园林绿化建设方面德人自1898年即设立胶澳总督府农林局,派有名之林业技师郝司来青惨淡经营十有七年昔日濯濯之牛山今乃成为苍翠无无际林区。至1912年胶澳总督府农林局共花费130万马克共造官林1200公顷,据《胶澳志》记载1901年6月,胶澳总督府强征会前村(现中山公园)附近各山土地,开始造林。1904年强迁会前村,赶走居民,拆除房屋,“栽花木,立苗圃”,辟建植物试验场。期间胶澳总督府农林局共进行650余次引种试验,引入世界各地植物品种在这里进行驯化繁殖试验[6]。在引入的树种中,刺槐(俗称“洋槐”)和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得青岛地利之优势,繁衍最快,青岛成为中国引入刺槐最早的城市。当时引入的苹果有73个品种,梨有78个品种,葡萄、山楂、无花果等品种亦为数不少。

2.4 注重技术和专业管理

德占青岛时期,林务局、警察局共同承担青岛园林管理;林务局负责植树造林、市街绿化、果树栽培、苗圃培育和公园管理,警察局负责农林保护。城市环境卫生清洁由警察管理,青岛是中国第一个全城清洁卫生由警察局管理的城市。

在园林绿化管理方面,德国督署制定了《保存山林告示》、《禁止损毁山林告示》、《禁止毁坏树木花草告示》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林务局附设植物园试种、挑选适宜青岛土质、气候的种苗在青岛推广种植。给率先使用林务局改良品种的植树者颁发奖金,鼓励多种果树。为绿化青岛,农林局设立一所农林专科学校(德华高等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内开设农林科),设立李村实习地,训练造林人员,指导民间造林,其科研水平在当时中国北方处于领先地位;并印制《农林说帖》,列举植树造林的八大好处,广为刊布,提倡和奖励民间造林。并成立专门护林队,严厉制裁破坏林木者。起初护林队由德国驻军士兵担任,后改由警察局负责,这样既可增加执法时的威慑性,又可加大执法力度。

2.5 强调“自然”的观念,具有一定的保护生态的思想

在青岛有大片的海岸没有驳岸,以自然地的角度伸人海中;规划中将青岛湾沿岸的临海道路进一步贴近海岸,并为此修筑了一道东起青岛村西至栈桥的挡浪坝作为防护海浪侵袭的屏障。同时,利用这条沿岸的海滨道路,将青岛湾美丽蜿蜒的自然海岸线全部敞开,使之成为公共游览的线路(日后成为青岛的海滨公园)。这么做虽然增加了拦海建坝的费用,但结合海岸线修建的滨海大道,使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建设更加和谐,体现出青岛的城市特点和城市风貌。而且,按照地势和原有建筑物规划建设的不规则的道路网,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一面。再者,“德人于露骨之峪谷及豁裂之穴填之以土而于傾斜之山坡分为若干阶段以防降雨时土砂之流散于风化花岗石之石地則莳草种以护土又利用崩坏之峪谷筑多数之堤堰以蓄水用无量数之火油马口铁筒汲水灌溉互于300 hm2,使树林免受枯损”[6]。

2.6 注重公共实用功能

中国园林的功能一直以来都是少数文人自省和精神自我满足的场所,物质功能从未成为中国园林的重要功能;西方古典园林,即便在别墅园林中,总在用一种令人震撼的大尺度空间表现一个庄严、气派而华丽的氛围,大面积的修剪草坪,各式水景,及水景与壁龛中的各种雕塑,均显示出人对于环境的崇拜,敬畏的感情。

青岛园林则首先是与建筑物相并行的独立的空间场所,建筑物与园林互为衬托,互为界定,园林已经没有明显的内外之分,通常都是环绕建筑物四周分散布置;建筑庭院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再也没有高高的围墙和浓密的树林把园林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青岛园林所具有的这种开放性和公共性使它所表现的自然呈现一种外向开朗的性格,因此,园林的场所实质则更接近于“外部(outside)”和“公共(public)”。

把物质功能与审美愉悦相结合的思想,把青岛园林艺术推上了一个更加健康的方向,青岛园林注意到把园林变成实用的场所,美丽的园林绿地同时也是公众会聚的场所;与中国传统园林相比,青岛园林的服务对象更广泛,也更具开放性和公众性。

3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近代青岛特殊的开埠历史,青岛的城市建设“中体西用”“西学东渐”,促使城市园林形态建设发展手法不断西化。当时传统园林仍是国内主流的园林形式,青岛城市园林形态之所以从众多园林流派中脱颖而出与这个大背景密切相关。20世纪30年代由于远离战火,政局相对安定,外国资本大量涌入,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得到了发展,城市建设形成繁荣的局面,青岛的城市园林形态设计从开始即受到德国殖民者带来的的西洋古典主义、折衷主义以及中国的传统复兴思想并存的影响,一些园林景观虽然仍做些几何图形,但设计思想已在转变,开始注重实用与经济,讲究植物搭配和空间的比例关系,已在步入现代园林行列的进程中。青岛城市园林形态最大的特点也在于对传统园林与西方园林的兼收并蓄,古今中外的风格含于其中却能杂而不乱,变化中见统一,这是因为移民文化的“需要”而“变通”,这正体现了青岛园林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精髓。

[1]李东全.从德国近代历史进程论青岛建设的知道思想 [J].德国研究,2006(1).

[2]刘善张,周 荃.中德关系史译文集[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

[3]叶春墀.青岛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20.

[4]李宝金.青岛历史古迹[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

[5]谋乐辑.青岛全书[M].青岛:青岛印书局,1912.

[6]赵 琪,袁荣叟.胶澳志[M].青岛:青岛华昌印刷局,1928.

猜你喜欢

青岛园林德国
德国豹2号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