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
——行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动态研究
2011-08-15黄彦华
黄彦华
(北方民族大学思政部 宁夏银川 750021)
人格
——行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动态研究
黄彦华
(北方民族大学思政部 宁夏银川 7500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注重通过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培养达到对其行为的规范。从人的心理发展轨迹看,人格养成是人初期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格决定行为,行为会促进人格的形成。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应重视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促使人格的力量转化为行为的动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活力。
人格;行为;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注重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其实这些只是完整人格的一部分。人初期的教育以人格教育为核心,青少年时期的学习也为人格的完善作积累。大学是人一生中的特殊时期,同样担负着对大学生人格继续塑造的重任,多数人的人格在这一时期定型。宏观地讲,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完整人格的培养,促使人格的力量转化为行为的动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活力。
一、人格——行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处于青年初期的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形成但还不完全成熟。他们的思想活动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的特点。“一方面自强自立,勇于创新,渴望成才,积极创业,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1]从这些表现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人格发展渐趋完善但还未真正完善,行为渐趋成熟但还未完全成熟。大学是青年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集训营,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里日臻成熟、完善,并逐步定型。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才华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人格。大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德”。德才兼备,甚至德胜才,知识的力量转化为人格的魅力,这个人才会成为真正的人才。
1.人格——行为。“人格”一词在生活中有多种含义。有道德上的人格,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有文学意义上的人格,有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在心理学上,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对人格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一般认为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在商务印书馆最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05年修订版中,人格一词的解释为“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从这些解释可以看出,人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大到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到一个人的能力道德,小到一个人的个性习惯,无所不包。而且无论哪一点无疑都对人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格特点最直接的表达就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行为”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人的行为是多学科研究的课题,按照生理学家的观点,行为是人体器官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哲学家认为,行为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一切活动。心理学家对行为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如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与动物对刺激所作的一切反应都称之为行为,包括外显的行为和内隐的行为。现代心理学家一般认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外显活动。虽然各学者所持观点因角度不同而各有差异,但都表达了一个核心思想:行为是由人格需要支配的潜意识活动。剖析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可以看到他们不断发现自己人格素质和行为上的优点和缺点,然后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使自己的人格趋向优越,最后成为出色的人格范型。正如那句俗话所说:“一种思想导致一种行为,一种行为导致一种习惯,而一种习惯则导致一种性格。”人格影响、甚至决定着行为,反过来行为会促进人格的形成。
2.人格——行为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人格——行为的培养过程。其中,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浮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人格教育,人格包括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等内容,是人所有的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这些观念在一个人身上必须表现出统一性和稳定性,他的行为才会具有统合性。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分裂的观念只能导致错误的行为。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所以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三观”教育。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在心理依据。正确的“三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更谈不上对行为的有效规约。还有,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对人格的培养,促使人格的力量转化为行为的动力。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行为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形成良性的道德行为。当然,人格的这些基础作用并不是绝对的,它与人的行为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作用。换言之,人的行为往往也会影响人格的发展。对大学生而言,社会中他人的行为对个体的人格培养影响深远。他人的行为,尤其是行为中所表现出的人格特点如同一面镜子,照进自己心灵,引人思考,发人深省。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堂上,教师的理论阐述不会轻易让学生流下眼泪,但观看了《感动中国》中某人物的事迹后,很多同学会深受感动,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主人公们的人格魅力震撼了他们的心灵。由此看到,人格——行为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过程中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助动器。
二、人格——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人格——行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塑造健全人格、健康行为。它是一种着眼于受教育者道德品质、道德行为整体提高的教育。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在对各界名人进行广泛调查后认为:个人事业上的成功,15%是由他们卓越的学识和专业技术决定的,85%是由不凡的人格心理素质决定的。因而人们常说“人格决定命运”。除了才华和机遇外,人格是决定人一生成功与否的重要筹码。加强大学生人格——行为的塑造,把德、智、体、美、劳结合起来,把知、情、意、行统一协调起来,使受教育者形成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最终促使受教育者人格系统健康发展。
1.教育者在教育理念上,要把握人格——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尊重教育主体的个性发展倾向,在人格、行为上为受教育者做出表率。人格的教育和行为的养成都不是独立进行的,它们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满意度滚动测评中,认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有重大影响的学生占到80%左右。最近网络上对复旦大学80后青年思政课教师讲课深受学生欢迎展开热议。议论的焦点是思政课教师哪些优点吸引大学生:一个是教师的个人魅力,一个是教师渊博的学识。能够站在三尺讲台上,有作为教师的荣耀,更要有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智慧要用智慧来培养,人格要靠人格来熏陶。在大学德育中,学生往往以教师作为人生进取的标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感染着学生。教师对教学业务的精通,严谨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以及炉火纯青的学问境界,会油然而生发出一种由工作态度和工作水平糅合而成的人格力量,学生将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良好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影响和感染,进而建立与教师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健康个性的学生。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2]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拘泥于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建全人格的塑造和健康行为的培养。对于大学生而言,教师的言传和身教都很重要,二者之间的互动深深影响着教育主体的情绪,决定着教育信息被接纳的程度。言传和身教最终统一于人格——行为的相互影响关系中,并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紧密联系起来。由此,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人格——行为的发展。一位合格的教师,首要的是尊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做到为人师表,这也是对教育主体的尊重。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人格塑造和行为培养之间才能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最终达到促进人格——行为的互动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手段,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行为模式。人格——行为的养成与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分不开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知、情、意、行密切相关,其目的就是培养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3]心理健康的人充满生命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于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例如,利用课堂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在高校思政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普及心理知识的最佳渠道,因为开课对象恰好是大学一年级刚入校的新生,在新环境中做好新的角色转变是大多数学生面临的问题。大学生正值青年期,是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过程质的飞跃时期。他们在人格——行为发展上必须完成一项任务:了解和发展自己,做好“自我角色认同”。心理学研究证明:青春期是自我角色认同正处于确定或将要确定的阶段。因此,无论在童年期人格心理埋藏下多少问题和困难,只要抓住青春期角色认同的机会努力改正和完善,都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功。[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这一契机,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多层次地对大学生开展人格——行为的培养与再塑造。课堂之外要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3.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是人格——行为之间互动的润滑剂。人文关怀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关心人内心的感受,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工作就应该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针对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及其兴趣、爱好和各种实际需要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一切工作都要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其具体的爱好、兴趣和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教育。我们面对的教育主体是伴随着信息化迅速发展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思维极其活跃。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教师的要求不满足于理论的满堂灌。课堂是他们获得信息的一个渠道,教师传递的语言信息和个人信息有多少能被学生接受,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多包括课余师生之间面对面的、网络的、邮件的等互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在人格和行为上进行着潜移默化的交流,而教师的人格——行为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同时教师可以具体地了解学生的人格——行为发展程度以及人格需要情况,以便掌握实施教育策略的更好方法。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相应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大学生处在青年期,其人格的需要结构正逐步成熟。那些与他们的人格需要及利益相关的事物,往往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是他们最感好奇和容易产生迷惑的。在大学里他们对教师有特殊信任感,他们也最想从老师这里获得相关信息。如果这种需要被忽视,好奇心得不到满足,在生理、心理上没有得到必需的关怀时,不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完全的发挥,还会在内心产生接受某种事物的内部障碍。因此,人文关怀势必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以看出,人文关怀是教育者和教育主体之间人格——行为互动的有效润滑剂。
三、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行为形成的重要时期
人格——行为的发展经历幼儿期、少儿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里,人格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发展任务。青年期是健康人格—行为形成的重要时期,新的社会角色及其转换促使青年人在激烈的人格冲突和选择中形成自己的人格。因此,抓住青年大学生人格再造的关键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大学生健康人格——行为的培养,意义十分重要。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季海菊.心灵和谐:当代德育教育的新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08(8).
[3][4]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
The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paid great attention through to achieve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hought morals consciousness raise to its behavior standard. Looked from perso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path that the personality will foster is the person initial period education central content, the personality decision behavior, the behavior will promote the personality formation. Therefor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irst should take seriously the university student personality mold, urges the personality the strength to transform as the behavior power, infuses the new vigor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rsonality Behavior Studies in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 Tendency
Personality; Behavi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黄彦华(1978-),女,宁夏银川人,硕士,北方民族大学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01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