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比较教育本土化研究中的挑战及应对

2011-08-15丁晓琼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本土化全球化民族

丁晓琼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重庆 400715)

试论比较教育本土化研究中的挑战及应对

丁晓琼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重庆 400715)

全球化使比较教育研究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本土化研究。针对此,文中提出要反思自身理论建构方式,包括警惕“唯东方主义”、“唯西方主义”和克服思维定势;要加强和国际比较教育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国文化理解,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

比较教育;本土化;挑战;应对

一、比较教育中的本土化研究

(一)本土化的含义。本土化,是指将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经过吸收认同进而转化为本地文化组成部分的过程,以适应本地、本国和本民族的发展。

(二)比较教育中的本土化研究。任何一项研究都是基于一定国界或区域内的研究,都担负着发展本民族文化的重任。从比较教育诞生之日起,借鉴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要借鉴别国的教育经验并将其运用于本国的教育改革中,就需要有一个选择和改造的过程,也就是本土化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比较教育研究必须关注本土化问题。

比较教育学主要研究当代外国教育,介绍本土教育,并进行理性的跨国比较,其中跨文化研究是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所以,比较教育学在教育科学的“本土化”过程中常常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很多西方最新的教育理论都是通过比较教育研究者介绍而进入“本土”,进而又经“本土化”而得到本国的教育界的广泛认同。但是几十年的经验教训说明排斥别国的教育经验和照搬别国的经验都是不明智的。要进行比较教育研究,就必须基于他国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比较。任何教育都是基于其所属文化而存在的,没有了其文化得生存土壤,就没有了其教育特征。[1]如西方的教会学校就离不开文化中的宗教色彩。本土化并不是简单的话语本土化,而是要使外国教育的先进经验经过选择和改造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比较教育在发展本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角色,为此,如何在结合本土文化研究外国教育的基础上探索出既能适应中国社会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华的教育模式,是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的难点。

二、比较教育本土化研究中面临的挑战

教育全球化使比较教育研究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使各国的教育既具有全球性的同时,又不失本国的“本土化”特色是比较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全球化背景凸显了一元与多元的矛盾。1.西方霸权与文化多元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还记得有比较教育学者引用了华生的一句话:“进人新千年,西方强权者应在文化上变得更加敏感起来。[2]警惕西方的文化霸权对于以西方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比较教育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仅要看到全球化给教育带来的积极的发展生机,同时也要清楚全球化的国际关系背景并不是一个真正公平的“共享”过程。全球化首先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一体化,也迫使世界文化处于交流互动之中,文化失去了自己的疆域。西方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依仗经济优势,也使自己成为强势霸权文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虽然可以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模式,但其本民族的教育传统和文化传统在这种历史进程中也面临着种种危机。所以,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不仅要警惕教育的西方化,还要思考怎样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比较教育的本土化研究。

2.民族本土文化与多种异质文化间的冲突日益突出。世界正在走向一体,各国政治、经济、贸易、文化、教育的相互联系和渗透使得人类面临着某些共同课题,全球化是个不可否认的历史现象。但是,全球化背景下冲突依然存在。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断言:“未来的冲突是文明的冲突,是文化的冲突,文化将是截然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比较教育是各国文化之间通过相互学习来建立沟通渠道的过程,它绝非仅限于不同国家教育现象、经验、理念的简单比照,更是民族国家之间文化的碰撞、交融和互聚的过程。所以,研究者必须面对异质文化与民族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当然,对异质文化中的教育观念的吸取必然要经过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过滤,在吸收的过程中要去掉腐朽落后的东西后才能内化到自己的文化当中去。总之,研究者只有以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为依托,培养自身的民族文化意识,加强对异质文化的研究,才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体系。

(二)全球化背景导致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矛盾备受关注。1.研究者日益重视民族主义的合理性。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民族主义的合理性,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利益分歧和维护各自利益的竞争关系,所以各国政策必须从国家利益出发来考虑。当代区域经济合作,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或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无不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现在,国内已普遍接受了“比较教育研究是各国民族主义立场上的教育交流和对话”的观点。由此可以证明:比较教育必须着手于一个个特殊的、具体的民族主义实体主要为民族国家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体制等,其目的是为本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其研究结果的解释和运用具有明显的民族主义倾向。比较教育研究者要通过对本国民族主义立场的分析即对传统和现行的教育制度、理论和问题的探刻批判和反省,了解本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立足于本国的民族主义立场来解释和运用比较教育的研究成果,让研究成果本土化,形成本国所需的既继承文化传统、符合国家发展需要,又反映当前世界教育思潮、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制度和理论,以促进教育改革发展。

2.研究者逐渐关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基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许多学者提出,中国教育必须经历一场文化的寻根运动,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权力和价值,思考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寻求安身立命的根基。康有为曾经说过:“民族精神的毁弃,无异于人种的绝灭。中国有数千年文明教化史,有无数圣哲精英,我们的文化可歌可泣,可乐可观,此乃中国之魂。失去文化的根基,我们将何以面对历史和传统,何以面对五千年的文明史。”王长纯教授也指出:“中国的比较教育必须植根于中国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是中国优秀的哲学传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中国真正的比较教育学,才能对世界比较教育产生影响。”[3]

每一个国家的教育总是同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统一的世界性模式是不可能存在的。单纯地以西方比较教育理论、思想、观点作参照系来寻找我国比较教育发展的道路,就离开了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振兴的传统文化,就会失去与国际比较教育界对话的根本立场,也就无法建立中国自己的,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比较教育理论世界。从事比较教育理论建设和研究就是要实现并通过跨文化对话,探索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语言条件下教育发展的特点、趋势、典型经验和杰出思想、理论,研究其背景与条件,促进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为世界比较教育理论的新的共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研究与学习应当是在深刻了解本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了解本国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有分析、有批判、有原则的吸收,而不是盲目引进。国外比较教育学者也曾提出过不能简单不加分析地介绍国外教育情况。1900年10月,萨德勒在英国吉尔福德做了题为“从外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中,我们到底能学到多少有实际价值的东西呢”的讲演。在讲演中他批判了他所处的那一时期比较教育研究中的简单化倾向,认为这就好像“孩子们在庭院里追逐玩耍,在这些草木茂盛的地方摘些花,从那些草木繁茂处采集些叶子一样”。[4]由此可见,进行比较教育的理论建设要有一个积极开放吸纳的态度,一方面要不断吸收和学习包括西方在内的比较教育成果,另一方面则要以分析的态度和批判精神建设中国自己的比较教育理论。

三、应对比较教育本土化研究中面临的挑战

(一)适应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反思自身理论建构方式。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警惕西方文化霸权,克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因此而滑入“唯东方主义”的深渊。不管哪一种文化,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不能走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崇拜路线,当然,要克服这一极端的前提就是要承认世界文化的多元性。[5]对待外来文化,我们要有这样一种意识,一方面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的东西,排斥落后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妄自尊大心态,克服无视其他文化体系,睥睨一切的自恋情结。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交流中,既要吸纳多元文化中对民族本土文化有用的精华,又要强化民族本土文化的精神价值,使民族本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中获得发展机遇,增强民族本土文化向外辐射的能力和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能力。所以,要建立一些适合本国社会脉络的理论、概念,去探讨教育全球化下的中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另外,过去我国比较教育总是研究外国的教育,把比较教育局限于跨国性,其实在本土也有可比较的内容和课题。”[9]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开展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对于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一现实为比较教育的本土研究提供了契机。另外,著名的比较教育家也指出: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困难之一是比较教育研究中本民族的思维定势难以克服。研究者本身是另一种文化的主体,他自身已经具有本民族文化的传统,也就是具有本民族的思维定式,即使他能够深入到客文化中,如果不克服自身的思维定式,也不能得出客观的科学的结论。由此,比较教育作为引进国外文化和教育中的先进成分的窗口,需要做出的努力是持久的。

(二)要加强和国际比较教育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国文化理解。特殊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将影响每个国家全球化趋势发展的方向,各国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因此,以跨文化研究为目的的比较教育更要加强和国际比较教育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国文化理解。著名的比较教育家顾明远教授也指出:“加强国际理解是比较教育应负的使命。”[6]国际理解是国际和平的基础。经济全球化增强了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所以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学习和互相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各国教育的特点,达到国际理解。文化的差异会使各国的教育有许多不同。比如,如果缺乏对美国文化的理解,人们就不可能准确地认识美国教育的自由主义、自治和它的地方分权性;如果不研究英国文化,就不可能理解诸如“公学”现象和它的教育守成性;如果不了解日本的文化,人们也难以解释其教育对个性的忽视。同样,如果不懂得中国的文化传统,就不会给“应试教育”带来的困惑做出有说服力的分析。这些研究都说明,简单移植别国的教育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须结合各个国家的文化传统。要达到真正的国际理解,一方面应当把中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和教育改革经验通过比较介绍到世界,让世界了解、认识和分享中国教育的传统和改革发展,让世界走进中国,让中国走进世界,由此形成与世界教育之间平等、有效的沟通、交流和借鉴平台。另一方面,中国比较教育还应当加强中国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开展深人的比较教育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并以此加强与世界比较教育学界的联系、交流与合作,由此形成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力量,并在世界比较教育发展的平台上,推进中国比较教育的发展。在目前不平等的文化的互动过程中,比较教育研究者只有加强自身理论建设,在汲取别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把自己本国的优秀的文化介绍出去,才能使全球各个民族文化之间更加平等的对话,共建互相理解的国际教育的话语空间。

当然,我们所说的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坚持自身文化的本土化,警惕西方霸权主义和西方文化殖民,并不是要闭关自守,顾步自封。虽然现实的国际交流中还夹杂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自我封闭。顾明远教授在第三届比较教育论坛的讲话中指出:“世界只有在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中才能得以发展。”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飞速发展的世界教育,认真思考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换句话说,以跨文化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比较教育肩负着理解、引进他人优秀文化和把我国文化精华向世界推广的重任,也就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交流过程。换句话说,我们只有在一次次与西方国家的碰撞中,才能确立起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的一席之地,建构起自己本土的优秀文化。

[1]李顺光.文化视野中的比较教育本土化问题[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2).

[2]杜钢.多元文化教育与比较教育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3(10).

[3]王长纯.和而不同: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比较教育发展的方向论纲[J].比较教育研究,2002(4).

[4]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P66.

[5]顾明远.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0(4).

[6]顾明远.国际理解与比较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

[7]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P66.

[8]杨翠琴.比较教育中的本土化问题探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3).

[9]杨丽茹.2008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研究年度报告[J].外国教育研究.2009(6).

[10]边慧民.国际化时代比较教育的文化立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丁晓琼(1987-),云南楚雄人,女,西南大学教育学院2009级硕士,主研方向:比较教育学。

2010-11-27

猜你喜欢

本土化全球化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多元民族
全球化陷阱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