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果夫的治淮思想及其对治淮的贡献研究

2011-08-15丁波莉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入海淮河水利

丁波莉

(商丘师范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

陈果夫的治淮思想及其对治淮的贡献研究

丁波莉

(商丘师范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

自黄河夺淮入海以来几百年间,淮河泛滥不止,历代屡有治理,但限于认识、技术等条件限制,未能科学认识和治理淮河水患。民国以后,不断有中外有识之士及水利技术专家对此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方案,因局势不稳,未能实现。国民政府成立后,专门成立了导淮委员会,参酌中外专家的调查结果,结合以往治淮的经验,制定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工程实施计划,同时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使得在抗战爆发前基本完成导淮计划的初步工程。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陈果夫贡献最大,出力最多,他还在具体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水利思想。

导淮委员会;国民政府;陈果夫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政局渐稳,于是开始着手实践孙中山手定的“实业计划”,积极进行铁路建设、江河治理等工作。综观抗战前十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水利建设,可谓规模宏大、颇有成效,其中着力最多成效也最显著的是导淮工程,这奠定了以后淮河治理的基本框架。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陈果夫贡献最大,出力最多,他还在具体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水利思想。

一、治淮思想形成的背景

从历史上看,淮河并不是害河,截至明代,淮河没有发生决堤现象,溢水现象也仅发生了31次,情况都不太严重;而明清以后淮患渐渐严重,据统计,明清两代共决堤16次,溢水100次,为患甚剧。[1](165-167)淮河为患的主因是黄河的夺淮入海。宋金对峙时,黄河就曾决堤夺淮入海。到了明代,“黄河入淮之流渐盛”,人们开始重视治理淮河。到了清咸丰年间,“河决铜瓦厢,由大清河入海。黄河夺淮之局告终,淮水至此乃大有转机,导淮之议,纷然而起。”[1](159)到同治、光绪年间,“导淮之筹议,风起云涌,纵有小试,但无裨全局”。[1](161)清廷于1911年设立江淮水利测量局,开始实地测量,为导淮工程作初步准备。

民国初期,导淮之议多倡自民间少数有识之士(以江苏士绅为主),以及部分外国友好人士,他们组织机构进行研究、制定计划。“查导淮计划,迭经中外人士之研究,而以文字发表者,不下十余种”,但大都是“略而不详,其中有详细记载暨各种应用图表,而可为科学上研究者”。[2](p68)只有美国红十字会工程团、江淮水利局、安徽水利局、美国工程师费礼门及全国水利局等计划书五种。1919年张謇根据实测结果,发表了《江淮水利施工计划书》,主张“江淮分疏,七分入江,三分入海”。在1922年的檀香山太平洋会议上,与会者曾有导淮以救中国及世界米荒的提议。总之,在治理淮河问题上,时人或主张江海分疏,或主张全部入江或入海,或主张裁兵导淮,或主张造新河以垦拓湖底,[3](140)计划百端,观点种种。但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前,政局纷扰,无暇顾及建设,导淮事业虽提倡有力,“卒以工款无着,有计划而无事功”。此后,“导淮之声,震于全国矣。”[1](163)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建设委员会于1928年设立整理导淮图案委员会,“搜罗关于导淮之计划图表及各方建议”,整理之后写成了《导淮图案报告》一书,为导淮事业的进行做了准备。1929年1月又成立了导淮委员会。当时,在国民党内部,治淮的主张分歧不断,有入海、入江之分,有专治下游和上下游兼治之别。导淮委员会于1931年拟定了《导淮计划书》,计划制定出来之后,工程就进入了实施阶段。导淮的主体工程是在陈果夫的主持下进行的,在陈之前,任导淮会代理副委员长(因黄郛未到职,故设代理副委员长来主持工作)的是庄崧甫。但是,庄有治水必先治下游的成见,“故其主办工程均在淮河下游不毛之地,与上游之水不能衔接”,[4](19)这就为中英庚款会所不满,请款计划屡次被否决,以至工程无法进行,后来由陈果夫接任此职才有了改观。陈到职后,立即停止了庄崧甫治理下游的工程,着手研究并重新设计施工方案。在导淮工程计划中项目众多,关系重重,而且需款巨大,难以同时并举,不得不有先后缓急的分别。因此,陈果夫考虑再三,决定“参照国联工程专家之报告,审察地方现状之利害”,制定了“两年施工计划”及整理土地的方案,决定先抓几项重点工程,即张福河疏浚工程及邵伯、淮阴、刘老涧三船闸等工程。[4](20)这样,在中英庚款会的资助下,“完成‘两年施工计划’中的邵伯、淮阴、刘涧三闸工程并张福河疏浚工程”。[5](144)这些前期工程的顺利进行,为以后工程建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信誉保证。在“两年施工计划”进行的过程中,导淮会还筹划了许多工程。1934年11月,在“两年施工计划”进行到一半时,导淮入海工程也开始上马,苏北江淮大地呈现一片建设新气象。导淮入海工程是整个导淮事业中最关键也最重大的一环,在国民政府确定“江淮分疏”的导淮原则后,专家们“经反复研究选择入海路线十余种,详较其优劣”。[3](145)最后选择了由张福河经废黄河,从七套折向东北套子口为导淮入海的路线,陈果夫也着意关注,在工程的最后阶段,为了能顺利完工,他写信给淮阴县长董肖苏,希望他“切实领导民夫加紧工作,依限办竣”。[6](14)这样,工程进展顺利,经过各方努力,到1937年4月28日,这条人工河终于全线贯通了。可以说,导淮入海工程是国民政府动员民众来兴建大型工程的典范。陈果夫视察该工程时,大为高兴,亲题“中山河”以名之。此后“淮河一部分之洪水,由此分泄入海,则上游之沉灾,自可大为减轻。”[7](458)

二、陈果夫的贡献及其治水思想

导淮工程的实施可以说是陈果夫一手主办的,这些成就是同他的努力分不开的。陈果夫并不是水利专家,也不是专门管理水利事业的,他之所以出任导淮会代理副委员长,是一种机缘的结果。陈的亲戚沈伯先供职于导淮会,有时因为某种设施,需要上级更了解,便向陈说明,或经陈转报蒋介石,这样陈就懂得了很多水利的实际问题,并给蒋介石留下辽水利内行的印象。后来蒋亲自任命陈为导淮会代理副委员长,陈随即赴任视事。在整个导淮工程中,陈果夫直接组织指挥,贡献颇多。

首先是经费的筹措。导淮最困难的是经费问题,陈果夫到职之初,就认识到经费问题是导淮成败的关键。按中英庚款换文协议及中央政治会议决议,将英庚款余额的三分之一用于水利电气事业,其中导淮工程可以从中借40%,[5](253)这样下来导淮经费在英庚款中分得也不算少,只是因为庄崧甫有“治水必先治下游”的成见,而为中英庚款会不满,所以向该会借款就发生了困难。陈到任后改弦更张,决定停止下游的工程,立即着手疏浚张福河,这个举动得到了中英庚款会的钦佩,很快得到了款子,及时完成了工程。这令中英庚款会很满意,陈果夫就抓住机会又“提出了一个二百十七万的工程计划,即邵伯、淮阴、刘老涧三大船闸的建造”,[3](150)后获得通过,立即开工建设。据统计,导淮会一共从中英庚款会借到资金折合国币达7889676元。[5](67-68)

但是,中英庚款会的资助只是所需款项的一部分,而这时从国家财政中又难以获得款项,必须自筹一条可靠的财路,才能供养得起整个工程。陈果夫根据“有土斯有财”的经验,打起了土地的注意,制定了《整理淮域土地计划》,“凡施工区域内所及之土地及因施工所得之利益均应归公,并应以其收益为工程、管理、保养及新兴工程之费”。[4](19)后来,陈又呈准国民政府修改导淮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以淮河流域之土地交由导淮委员会整理”。导淮会利用这个权利整理了部分公地,然后以这些土地的租金为担保向银行借款,前后几次都很成功,后来因战事停止。这样,导淮工程就有了较为广阔的财政来源,工程的实施也就顺利进行了。

其次,征工办法的使用。其实导淮工程的几乎全部问题都与经费问题有关,尽管陈果夫有了英庚款借款和土地抵押贷款两大财源,但是面对工程浩大的导淮事业仍然不敷使用,尤其是开支很大的工人工资问题。他由孙中山的“人工产生资本”的主张得到启发,认识到“夫劳力为资本之一,善为利用,即可解决一部分之经费问题”,[8](597)这样陈就想出了“征工”的办法,“即以义务劳动方式于农暇征用民工从事建设工作”,[4](21)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1933年,为“导淮便利起见”,陈果夫兼任江苏省政府主席,这样,他就有了“封疆大吏”的职权,从而可以实施征工的办法了。1934年1月,在陈的主持下,导淮会和江苏省政府合作,采用征工办法,疏浚六塘河。在这次工程中,两单位相互连联,征召5万余民众参加,分段兴工,获得成功。这次成功增强了陈实现其理想的信念,同时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34年11月,导淮会和江苏省政府再度合作,兴建导淮入海工程,双方达成协议,“其中关于施工测量事项,规定由导淮会办理;关于招夫及工程实施事项,规定由苏省政府办理;藉收分工合作之效”。[3](147)在整个导淮入海工程建设中,最多时征工达24万人,沿线专员、县长、区、乡、保甲长等一齐动员,陈果夫还亲自写信给淮阴县长督促工程进度。1937年4月28日,工程全部完工,征工的使用,节省了经费,保证了工程的及时完工。在视察导淮工程时,他在淮阴等六县的欢迎会上发表了题为《导淮完工证明人力的伟大》的演讲,指出“这初步工程,已经是六县民众辛勤劳苦所换得的工程”,[8](597)也是“二十万民夫与许多地方人士技术人员及公务人员通力合作之结果”,[8](599)这就充分肯定了民众的力量和民众在导淮工程中的贡献,同时也说明了使用征工办理工程是成功的。

陈果夫除了在经费筹措等问题上有突出贡献外,他还因成长环境和个人兴趣所在,对水利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同时,他在主持导淮会工作期间,也积累了很多治水的经验。其一,主张治水必须达到综合利用的目的,要积极地治水,而不要消极的仅是治标的办法。陈果夫对水利有较深刻的理解,他认为“讲究水利,一定要懂得水的三种力量:第一是渗透力,第二是冲激力,第三是浮载力。这三种力量都能尽量利用,使它发挥到最大的效用,才能算是水利”。[3](167)他这里所说的“渗透力”就是利用水来灌溉;“冲激力”就是利用水来发电,“浮载力”就是利用水来运输。这样,治理水患时,不仅仅以防灾为目标消极地治水,而应该考虑综合利用这三种力量,在治水的同时,发展水电、运输、灌溉等。他认为,“如一河道有一河道之详尽计划,十年努力,庶可使国家建设突飞猛进也。”[3](166)另外他还注意到水利和民众健康卫生的关系,建议在山区等地修建蓄水池,以改善民众的饮食健康。[3](168)其二,主张治水要上下游兼治。陈果夫历来反对治水非先治下游不可的成见,认为必须上下游兼治。在抗战前的淮河治理时,他就是这样做的,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抗战全面爆发后,他西入四川等地,经过沿途考察,“更觉得治水非上下游兼治不可。”(陈果夫《水的积极意义》)[6](173)还认识到“水与旱相反而实相成,上游患旱,就因为下游患水,反之亦然。所以上游的水若能积蓄起来,则上游也不致患旱,下游也不会成灾,双方都有利益”。他明确表示“我现在的治水主张,认为每一条河流的工程,必须上下游兼治,要利用其全部水量,使水的冲激力(即水利发电)、浮载力(即航行)、渗透力(即灌溉),都能尽其用、尽其力,才算把水利发挥殆尽,才能算得真的兴治水利”(《水的积极意义》)。其三,主张以兵工兴修水利。兴修水利,需款孔巨,这在贫弱的中国难以承担。于是,他就提出了“水利兵工兴办水利事业”的办法,在全国“编练十万水利工兵”,来兴建全国水利,同时,他主张对这些兵工“酬以金钱、土地及农具,使其子子孙孙,勤于水利”,照这样的计划“以革命之精神,作非常之建设”,全国水利就可以有相当的起色,“国富因之增加,民生赖以安定。”[3](170)后来,他还制定了详细的“水利兵工兴办水利事业案”,但是抗战全面爆发后未能付诸实施。

三、结语

综上所述,抗战前陈果夫在领导导淮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使淮河得到初步的治理,减轻了淮河水患,特别是在国家内外交困、缺乏一揽子计划的情况下,尤其难能可贵。另外,陈果夫通过对淮河的调查及其在导淮工程实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水利思想和建设经验,陈果夫的治淮思想是比较有远见的,也具有一定科学性;也为新中国的淮河治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郑肇经.中国水利史[M].上海书店出版,1984.

[2]罗家伦.革命文献第八十二辑[M].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

[3]徐咏平.陈果夫传[M].正中书局,1978.

[4]吴相湘.陈果夫的一生[M].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

[5]周琇环.中英庚款史料汇编(上册)[M].国史馆,1992.

[6]陈果夫.陈果夫文集[M].中国国民党党史会,1993.

[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8]罗家伦.革命文献第二十九辑[M].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

After the Yellow river flowed into the Yellow Sea via the Huai River, the Huai River continually flooded during hundreds of years. Successive dynasties would try to bring it under control but owing to the limitation of knowledge and technique and so on, they couldn’t realize it and harness it successfully. After entering in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many people, including some clever gentlemen with far-sightness and specialists on hydrotechnics from civil and abroad, carried on investigation and they designed many projects, but the politic situation was unstable and couldn’t come into action. After National government was founded, Committee of the Huai River was specially set up, they synthesized the experiences and projects and worked out a more scientific implementation schedule again. At the same time they raised money by lending and issuing bonds, so they could complete the primary engineering by and large before the Anti-Japan War broke out. During the course of construction, Chenguofu’s contribution was very gigantic and he also formed his ideas of utilizing water resources.

Committee of the Huai River; National government; Chenguofu

丁波莉(1980-),女,河南商丘人,硕士,商丘师范学院软件学院教师,从事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

2010-11-08

猜你喜欢

入海淮河水利
淮河
听“黄河入海”的故事
淮河防总召开2021年工作会议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在塞班岛“上天入海”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上天入海我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