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弗洛姆社会伦理思想探究

2011-08-15董晓飞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弗洛姆伦理思想异化

董晓飞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 北京 100091)

弗洛姆社会伦理思想探究

董晓飞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 北京 100091)

从“逃避自由”的人性学说出发,弗洛姆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不健全的社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人性的严重异化和个体的畸形发展。基于此,弗洛姆力图以“爱的理论”建构来克服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危机。尽管他的社会伦理思想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但其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伦理批判理论,对我们当下坚持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弗洛姆;社会伦理;批判;异化

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从“逃避自由”的人性学说开始,高举社会批判的大旗,建构了“爱”的社会伦理思想。尽管他的社会伦理思想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但是,对于现阶段也有重要的启示。

一、弗洛姆的人性学说

人性学说是弗洛姆社会伦理思想的逻辑起点。他在吸收马克思与弗洛伊德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逃避自由”的人性学说,这构成他的社会伦理思想的基础。

弗洛姆把自由视为人的本质。他从心理分析出发,认为人的全部活动取决于两种不同形式的满足——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积极自由“意味着充分实现个人的潜能,意味着个人有能力积极自发地生活”。[1]只有在高度发达的民主社会里,积极自由才会实现。在这个社会里,“文化的目标和目的就是个人、个人的成长和幸福,生命再不需要成功或其他东西来证明,个人不臣服于也不被操纵于任何自身之外的权力。”[2]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爱和创造性工作,“我们不屈服于任何外在权威,我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3]这样不仅使人获得自由,而且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又把自己与自然界和其他人有机结合。这是积极意义上的自由,也是人们所追求的自由。

至于消极自由,则是对自然和社会强加于个人的外部束缚的“解脱”。在弗洛姆看来,如果人所依赖的社会条件,并没有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基础,那么,这将使自由变成一种不堪忍受的负担。在此情形下,自由成了一种没有意义的生活。这种意义上的自由就是消极自由。因此,为了克服孤独和焦虑,个体的选择必然是“逃避这种自由的强烈冲动,或臣服,或与他人及世界建立某种关系,借此解脱不安全感,哪怕以个人自由为代价,也在所不惜”。[4]在消极自由面前,现代人陷入了普遍的生存困惑,感到的是恐惧,并不得不放弃追求自由的天性,从而选择了逃避自由。

应该说明的是,弗洛姆把自由看作是人的本质。他认为,如果一个社会能实现人的自由,那么,该社会就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从这种人性学说出发,他猛烈批判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二、社会伦理批判

社会伦理批判是弗洛姆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他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异化、道德缺失等问题,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批判。

按照弗洛姆的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不健全的社会。他提出,判断社会是否健全,主要看社会能否满足人的基本精神需要,对人的发展是否有促进作用。因此,尽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却是一个不健全的社会,因为它造成了严重的人性异化。弗洛姆把异化看作是人的主观体验。他强调:“异化是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中,个体感到自己是陌生人。或者说,个人在这种体验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5]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异化主要存在于生产劳动领域,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无处不在,以至于任何个人都无法摆脱,因为“异化已经变成为大多数人的命运。人不再感受到他是自己的力量和丰富感情以及品质的主动拥有者,他感到自己只是一个贫乏的‘物’”,[6]在他的描述中,上至资本家,下至普通工人,以及处于社会中层的官僚等无一例外,甚至“上帝同整个世界一样都已经异化了”。[7]

弗洛姆对消费异化的深刻批判最具特色。他认为,消费异化脱离了人的真正需求,同人道主义不相容,最终导致人性的毁灭。消费原本是满足人的需求的手段,但是,由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片面强调物质消费,消费却变成了人生的目的,人们变成了贪婪的、被动的消费机器。在这种强大的价值观引导下,“即使富裕的人也会感到贫困”。[8]在此情形下,人成为“一个被动的异化的消费者。他‘消费’球赛、电影、报刊、书籍、演讲、自然景色以及社会的集会活动,就像他用异化和抽象化的方式去消费他买来的商品一样”。[9]进一步,弗洛姆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利润和市场,认为它们是导致“商品饥饿者”和“被动人格”的根源。人们失去了主动性、创造性,把贪婪地占有和使用新物品作为自己的目标。问题在于,这种无止境的“消费的渴望却已失掉了和人真正需要的联系”,是一种虚假需求。对这种需求的无限制满足导致人的精神麻木不仁,最后造成了自我的毁灭。弗洛姆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19世纪的时代表征如尼采所说是上帝死了,那么,20世纪的时代表征则是人死了。[10]

三、社会伦理建构

任何一种社会伦理思想都有一个或者一些基本原则作为这一思想的中心,弗洛姆的社会伦理思想亦不例外。其中,他提出的“爱的理论”构成他的社会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

弗洛姆把“爱”看作是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异化和道德危机的良方。他说:“对人类存在问题的真正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的统一。”[11]他所说的“爱”,内容广泛,存在于“人类团结一致的体验之中,存在于男女的性爱之中,存在于母爱之中,也存在于人的自恋之中”。[12]他认为,“爱是指热烈地肯定人的本质、积极地建立与他人的关系,是指在双方各自保持独立与完整性基础上的相互结合”。[13]换言之,爱包含两个维度:一方面,爱出于克服孤独的需要,追求与他人结合,趋于合群;另一方面,爱又要求保持个性,不把自身消融于群体之中。

弗洛姆主张,“爱”的核心是博爱。他指出:“爱是一种欣然的心理状态,原则上它可以给予所有人和对象,包括我们自己。排他性的爱本身就是矛盾的。”[14]在他那里,“爱”是一种道德黄金律,讲平等待人,为达到对所有人的爱。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当克服自私利己的坏习惯,因为“自私是危险的而且是不长久的帮助自己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自私会破坏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有效平衡,但是,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长,“人不能把自己的真正利益与社会的利益分离开来。只是通过帮助社会他才能帮助自己”。[15]所以,为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达到一致,为实现博爱,个体应当去掉自私的坏品行。其次,团结是爱与安全的最好保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被消费异化了,个人没有真正的自由和安全,从而感到一种孤独感,人与人之间也残酷无情。但是,由于人的本性,为了解决人的“个体化与孤独感”之间的矛盾,需要培育爱。在此情形下,“团结不仅是一项任务,它是令人满意的事,是安全的最好保证”。[16]再次,自爱与爱人是统一的。弗洛姆认为,现代人生活在一种矛盾之中:一方面,人们说自私、自爱是有罪的,爱他人才是美德;另一方面,人们也承认正是自私使个体为共同的善做出了最大贡献。其实,如果爱他人是一种美德,那么,自爱也是一种美德。只有懂得了如何自爱,才会懂得如何爱人。因此,自爱与爱人不是二者必居其一的选择,相反,一种自爱的态度也将在能爱他人上出现。真正的爱意味着关心、尊重,它是对被爱者的生长和幸福的主动追求,它植根于人自己的爱的能力之中。

四、对弗洛姆社会伦理思想的评价

由于历史的限制和认知的局限,弗洛姆的社会伦理思想存在着缺陷。即便如此,他的社会伦理思想仍存在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缺失。尽管弗洛姆的社会伦理批判思想深刻,然而,其理论却呈现出某种片面性,且没有建构起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

首先,消费主义导致人性异化的观点犯了消费决定论的错误。他认为,消费异化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严重的社会现象。“本来,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为了使人过上幸福和满足的生活。消费只是达到目的,即达到幸福的手段。但现在消费变成了目的本身。”[17]虽然弗洛姆对消费异化的批判十分深刻,但是,他把人性异化片面地归结为消费主义的盛行。这割裂了社会制度变革与道德心理更新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消费主义造成的社会问题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已陷入全面危机。要消除消费异化,应放弃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目标。可见,只有同时进行制度变革与伦理更新,才是摆脱消费异化的基本途径。

其次,只关注社会的价值合理性,而没有涉及制度公正性。他认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缺乏价值合理性,是不健全的社会。他把人性异化归为工业文明对人的压抑,而没有质疑社会的制度公正性,表明他没有校准其批判的方向。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变好。为避免发生错误,“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18]同样,“社会正义原则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一种合作体系中的主要的社会制度安排。”[19]社会制度是正义的主题,社会伦理的生成会受到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而社会制度的缺陷会导致人性异化和道德缺失。因此,道德危机在社会中滋长的时候,仅追究个体方面的原因是不够的,还应该从社会制度本身去寻找原因。

(二)现实启示。尽管弗洛姆的社会伦理思想有一定局限性,但是,他的社会伦理批判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坚持科学发展。弗洛姆强调,由于片面追求物质消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不健全的社会。这说明:社会要发展,不仅要有物质生产的发展,而且要有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GDP的快速增长,但是,一些人对发展存在片面认识,只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忽视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出现了分配不公等社会伦理问题。其实,离开科学发展,社会发展就会失去方向。鉴于此,只有把是否坚持科学发展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准,才能使社会发展目标转换到实现人的全面的发展上,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其次,有利于以人为本。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弘扬了人本主义精神。在健全的社会里,“没有人是别人用来达到目的的工具,每一个人总是毫无例外地是自己的目的”。[20]现阶段,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的道德品质,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社会发展史表明,决定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不是物,也就是邓小平讲的“关键在人”。由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贴近现实,既要为人们指明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又要从社会生活等层面关怀人。与之相适应,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权利,不断提升个体道德修养和改善社会伦理状况。唯其如此,才能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

[1][2][3][4](美)埃里希·弗洛姆著,刘林海译.逃避自由[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P182、182-183、162-163、25.

[5][6][7][9][12][14][15][16][17][20](美)埃里希·弗洛姆著,孙恺详译.健全的社会[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P120、98、111、137、25、80、258、258、136、270-271.

[8](美)埃里希·弗洛姆.生命之爱[M].王大鹏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P22.

[10]邓志伟.弗洛姆人道主义消费伦理思想探析[J].道德与文明,2006(1).

[11][13](美)埃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M].李健鸣译,商务印书馆,2000,P14、9.

[1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P348.

[19](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P54.

董晓飞(1979-),男,河南宝丰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价值哲学。

2010-11-25

猜你喜欢

弗洛姆伦理思想异化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浅谈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与人的孤独——对其代表作《逃避自由》的分析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不乐多冤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