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瑗教育思想简评

2011-08-15张树俊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学生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 江苏泰州 225300)

胡瑗教育思想简评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 江苏泰州 225300)

我国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胡瑗为了治天下,一生致力于办学、讲学活动,他的明体达用、经义治世的教学思想和苏湖教法,对宋代及其以后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胡瑗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值得我们作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教育思想;述评;胡瑗

胡瑗(993-1059),字翼之,生于泰州海陵淮南东路。由于他世居安定堡,学者们尊称他为胡安定,或安定先生。胡瑗是我国北宋初期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和当时晋州的孙复、兖州的石介并称为“宋初三先生”。他的教育思想更是闪烁着光辉。为使人们更多、更深刻地了解胡瑗的教育思想,笔者不揣鄙陋,作一初略述评,求教于诸位同仁。

(一)夙夜勤瘁,办学育才。胡瑗令人敬佩的首要之处就在于他为了治天下而奉献于教育事业的精神。据史料记载,胡瑗青年时期便以经学教授吴中。范仲淹聘他为苏州郡学教授和湖州州学教授。他在两地教学的实践中,大胆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北宋的整个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1034年,宋仁宗征召精通音律的人进京更定雅乐,范仲淹荐胡瑗进京,与镇东军节度推官阮逸分造钟磬,同校音律,被授为秘书省校书郎。范仲淹经略陕西,胡瑗被任为丹州(今陕西宜川)推官,后以保宁(今属四川理县)节度推官的身份在湖北任教授。1045年,京师东京(今河南开封)兴建太学,曾专门派人“下湖州,取先生(胡瑗)教授弟子之法,以为太学法,著为令。”[1]149同时任胡瑗为京师各王宫的教授,后又被任为太学中舍,并升殿中丞。1052年,被任为大理评事兼任太常寺主簿,瑗谢辞未就。1053年,被任为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成为京师太学的主讲教师。1057年,胡瑗升为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做太子的教师,同时仍在太学任教。退休前被封为太常博士。胡瑗从致天下之治的政治目的出发,二十余年,夙夜勤瘁,培养了数千名“博古通今”之才。胡瑗离京回乡时,满朝文武官员和太学的学生,在京师东门外为这位老教育家饯行。可见,胡瑗当时的威信是何等之高。胡瑗的这种献身教育的精神,全在于他致力于国家致治的心理定向,这种心理定向使他牢固地确立了积极主动办学育才的主观意识,对为国家培养治世之才一往情深,他的这种精神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沈潜笃实,勤奋好学。胡瑗自幼专心致志,勤奋好学。在泰山读书时,他十分专心。每次家书寄到,只要看到“平安”二字,连拆都不拆,便抛向山涧,唯恐家事干扰了他的学习。胡瑗继承了儒家为师之传统,发扬了儒家好学与乐学的精神。如孔子主张做一切事情,都要从学习开始,做教师更要有“学不厌”的好学精神。胡瑗正是继承了孔子的这一优良传统。胡瑗恪守儒家“正己”的目标,学习中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培养自己的理想人格和品格,夯实做好教师的基本功。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专论《学记》指出:“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2]80如何做到“能博喻”,最主要的办法就是学习。用儒家的观点来看,做了教师也需要继续学习。正如《学记》所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2]75做教师的就是要把教与学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本领。胡瑗正是根据教师的这一要求严谨治学,不懈努力。他的一生是从事教育的一生,也是孜孜以求、不断学习的一生。胡瑗沈潜笃实的学风,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他在湖州州学任教,弟子来来往往常有数百人,这些人又以胡瑗的学风、教风转相传授。数年之后,东南之士没有一个不以仁义礼乐为学的。

(三)经义治世,明体达用。北宋初年,承五代之弊,教化不兴,风俗浅薄。当时的科举制度以声律对偶的诗赋取士,社会上普遍存在着浮华侈靡、“苟趋禄利”,重取士轻教化的风气。胡瑗深为时世担忧,致力于改变世俗风气,提出“明体达用”的崭新主张。胡瑗“明体达用”的这一思想,突出地表现了教育为政治服务的要求。中国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作为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文化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密切联系,这十分适用于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胡瑗继承和发展了孔孟思想,突破了汉儒侧重于名物训诂的传统,扬弃了隋唐五代追求绮丽浮华的形式主义的做法,期望以“明体达用”之学培养致治之才。在胡瑗看来,教育有着重要的政治职能,但是政治职能并不仅仅限于空口说道,需要诸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活动对国家的巩固发生一定影响。教育的这种职能,才是真正地为政治服务。其实儒家的开创大师们也是处处在为国家政治服务的,如孔子的“学而优则仕”,正是要通过培养官员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只不过胡瑗要培养的官员与孔孟所要培养官员的类型不同而已。不过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一类型的不同却是教育性质上的一个本质的区别,是教育思想上的一大突破。

(四)、苏湖教法,一大创举。胡瑗在“明体达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湖洲进行了分斋教学实践。他在学校中设经义、治事二斋,这经义、治事二斋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两个专业。经义斋“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的学生,对他们讲授《六经》经义;治事斋又叫治道斋,对要求研究“治道”的学生“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1]149学经义的,主要学习研究《诗》、《书》、《易》、《春秋》、《乐经》等六经的基本理论。学治事的主要学习研究实际治国安邦的具体学问,主攻一门为主科,另外又兼一门为副科。胡瑗特别重视农田、水利、军事、天文、历法等科学技术科目,这在当时只重辞赋的形式主义之风盛行的时候,实在不失为一种有见地、有意义的进步措施。至于学生就学于哪一斋,或由教师“因其所长而教之”,或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自行选择。这样“使好尚经术者,好谈兵战者,好尚文艺者,好尚节义者以类群居讲学”。[1]151在具体的实践中,胡瑗平时很注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因材施教。尤为值得重视的是,由于“苏湖教法”重“艺”的推动,北宋首创了武学、画学两个专门学校,以讲武与修文并举,突破了孔门绝口不谈“军旅之事”的传统。务实的教育提高了宋朝抵抗辽、夏入侵的能力,对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严格要求,严律规章。胡瑗任教期间,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学生提出了严格要求。他要求保持师生间的严肃礼节,洒扫、应对、进退时的一举一动都符合礼教要求,做到以礼治教,以礼治学。他对学生的要求过于父兄之训子弟。胡瑗的学规过于严格,学生犯了规矩,甚至可以关,可以打,这在今天的社会是绝不容许的,但在当时来说,也有其历史的渊源。如《三字经》中就有“教不严,师之惰”的论断。《学记》也反复论证:“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2]80从一定意义上说,“严”也确实对保证教育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比如,教师的严对于培养学生的恒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就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这种意志就要依靠严格的教育。总之,胡瑗的严格也是有渊源,有积极意义的,他充分考虑到了外部环境,特别是学校的制度环境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意志培养的作用。他的这种教育管理思想(体罚除外)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六)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胡瑗严律规章,自己也率先垂范。”其教人之法,科条纤细备具,以身先之。”[1]149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对每一个教师的重要要求。孟子曾以技巧精湛的“大匠”和善射的“羿”比喻那些善教的教师。也就是说,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行做到。胡瑗为了“严师弟子礼”,“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决不稍懈。[1]149由于他率先垂范的影响,他的学生言谈举止,甚至服饰都往往相类,人们见到他们,虽不认识也能知道是胡瑗的学生。这是胡瑗“身教”的巨大成功。欧阳修在《胡先生墓表》中评价说:“先生为人师,言行而身化之,使诚明者达,昏愚者励,而顽傲者革。”[1]117他的弟子皆“循循雅份”,可见,身教影响之大,我们今天的教育者对“身教”之法仍不可忽视。

(七)联系实际,游历考察。胡瑗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直观教学,紧密联系实际。据史书记载,胡瑗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未经历未见过的东西。他就画个挂图,置于堂上。给学生以实际的图画,对着图画给学生讲解,在今天来看不算稀奇,这种直观教学的方法今天的每一位教师可能都会,也都在用,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这却是了不起的创举。纵观宋代以前的教育史,像胡瑗这样绘图教学的并不多见。胡瑗采用直观呈示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改变了课堂单一的说教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胡瑗还注重引当世之事进行讲解,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有利于调动学思维的积极性,也使课堂增添活跃的气氛。胡瑗为了打好教学的直观基础,让学生更多地获得感性认识,他还采取实际考察的方法,一方面让学生验证课堂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从实际考察中直接接受新的知识。他的实际考察方法主要是带领学生游历。胡瑗认为,学者应当云游四方,如果“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只有云游四方,才能“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才“有益于学者”。他曾与挈友滕宗谅等自湖州游关中,到潼关后,道路高峻狭隘,就与各位下车步行。登上潼关门,回头看到黄河拥抱潼关,逶迤汹涌,太华、中条诸山环拥其前,一览千里,形势壮观,他十分感慨地说:“此可以言山川矣,学者其可不见之哉!”[3]他多次带领学生游历名山大川,进行实际考察,这不仅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闻,而且也陶冶了学生的性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

(八)广泛讨论,启发诱导。胡瑗善于联系时事政治,就某一专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广泛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指导。在教学实践中,胡瑗常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或就某一专题及当时政事分组讨论。胡瑗这种广泛讨论、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信从,学有成效。特别是联系当时政事,出题让学生讨论处理的方法比孔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也有所拓展。如就内容而言,胡瑗一方面突出当今政事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又重视了学生各自的学业;就形式而言,他突破了孔孟等人简单问答的师生讨论方式,采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多方位讨论的方法等等。

(九)情同手足,爱生如子。胡瑗是情感教育的高手。他对待师生关系的准则是:教师视诸生为子弟,诸生敬爱教师如父兄。胡瑗相当重视深厚、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他对待学生,一方面以严率众,一方面以至诚感人。胡瑗对学生从来没有高高在上的心理,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胡瑗总善于用平等友善的态度进行教学和交谈,与学生相互探讨和切磋。据《宋元学案·安定学案》记载:著名理学家程颐在太学中师事胡瑗时,胡、程师生之间,“知契独深,伊川之敬礼先生亦至;于濂溪虽尝从学,往往字之曰‘茂叔’,于先生非‘安定先生’不称也。”[1]150胡瑗深为喜爱程颐这个高材生,表示自己应向他学习,而程颐虽学业精进,但毫不骄傲,非常谦虚,对胡瑗倍加尊重,其师生感情历久弥深。不仅仅是程颐,胡瑗的众多弟子对他这位恩师都极为尊敬和爱戴。胡瑗晚年去职休养时,其弟子纷纷前去送行,成群结队,相延百里不绝,其情景极为感人。这种异乎寻常的师生感情,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胡瑗实行无声之道德感化的结果。只有“诲人不倦”,处处关心爱护弟子的老师,才能教出因教师退职休养而成群结队,相延百里不绝送行的弟子。

(十)、积极游息,全面发展。史书载,胡瑗每次公私考试后,总要司仪人员带领学生在太学的膳堂相聚,唱诗奏乐、夜深才散。平时他也要求各斋学生自行集合,琴瑟之声往往响彻户外。胡瑗的这一教育方法是继承了儒家的审美教育思想。重视美育是儒家的教育传统。儒家一直强调美育与德育的联系。美善相辅,美善同乐是古人的一贯思想,所以儒家非常重视美育。胡瑗也深刻认识到美育的作用。不过,胡瑗与前儒们又有区别,他不仅把美育与德育结合起来,而且与积极的休息结合起来,课余或考试之后,唱诗奏乐可以进行心理放松,调节性情,消除疲劳。胡瑗常常指导学生劳逸结合,经常组织学生习射、投壶,通过各种游艺和运动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培养敏捷思维能力。由此看来,胡瑗为了培养致治之才,不是简单的只重视了德与才,而是包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内涵的。他的“明体达用”之才也不是“经义”、“治事”等素质要求所概括得了的。

综上所述,胡瑗在教育史上闻名的不仅仅是他的“苏湖教法”和讨论式教学,他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在中国历史上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必须加强研究,以使今人得到更多的借鉴和启示。

[1]徐建平.胡瑗[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2]程昌明译注.礼记[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

[3]胡鸣盛.安定先生年谱[J].山东大学文史丛刊,1934(1).

Comment on Hu Yuan Educational Thought

The well-known of China's Song Dynasty Neo-Confucian, educator, Hu Yuan in order to rule the world, and his commitment to schools, and lecture activities, his body up with tomorrow by teaching thinking and Zhi Shi Yi Su lake Shariah, to produce the Song Dynasty and beyond the education a significant impact. Hu Yuan's educational thinking is very rich, we should make a systematic and in-depth study.

educational theory; Commentary; Hu

张树俊(1957-),男,江苏姜堰人,教授,中共泰州市委党校副校长、泰州市行政学院副院长、《泰州论坛》主编,主研方向:政治学。

2010-11-03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