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境认知观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1-08-15刘巧燕
刘巧燕
(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怀化418008)
论语境认知观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刘巧燕
(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怀化418008)
大学英语综合课程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但在兼顾听、说、写、译能力的培养同时,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放在首位。语言随语境不同,则意义不同是语境理论所关注的焦点,语境认知是语篇解读的关键。文章探讨了语境认知观在综合英语教学的实践应用。
语篇; 语境; 语境认知; 综合英语
在几乎所有高校,综合英语课程,也就是传统的“精读”课程,通常与“听说”或“视听说”共同开设,综合英语课程意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但在兼顾听、说、写、译能力的培养同时,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放在首位,因此,综合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篇解读即阅读能力。语篇,作为多功能的构建体,它的理解离不开语境。随着语义学、语用学、语篇分析等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语篇与语境的关系给予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语境认知观对语篇理解的影响及作用。
一、语言与语境
语言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信息系统,语言的传递和接受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并受到语境的影响和制约。修辞学家王德春教授说“什么叫语境呢?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1]语言就像冰山的可见部分,支持着它的是一个庞大隐藏在水里的基础系统。这沉在水里、通常看不见的巨大主体就好比是隐性的语境。语言有了语境的支撑,我们对作者,说话者的意图将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语言学习犹如红日升起,沐浴在语境的阳光之中。
二、语境认知与综合英语教学
语境认知就是指学习者对语言环境信息知觉、判断、分析、整合和加工的过程[2]。语言学习中,对语境进行正确的认知是读者理解文本的前提条件,也是读者语言运用适当性和有效性的保证。
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的主干内容是精读课文,即语篇;综合课程教学的根本方面和突出重点应该是课文本身的教学,即在有限课时内完成特定教材的语篇输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综合英语教学应该以课文为中心,文本解读为纲,着重对课文的中心思想、情节的展开、作者的意图、文体风格、修辞手法进行分析。
1.语篇与语境关怀
语言的使用都有语境,有语篇就有语境,语篇的理解离不开语境。石云孙先生在《论语境》一文中认为:“分析一个语言形式的运用离不开语言环境。这种语言环境包括语言的上下文和情景上下文。”[3]就像砖头、水泥、沙子等几种材料,可以建造各式各样的建筑物,由有限个词汇、标点、语法模式就能创造出人们所见、所闻、所想的一切事物——语篇。桥梁专家和语言学家会有相同的体会。一块砖头在一座桥梁和一段城墙中没有什么两样,但当砖头成为桥梁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时,整体规定了这座桥梁中的砖头的意义和价值;同样,由于字、词通常存在着广泛的多义性和字词组合的多种功能,一个句子、一个篇章的整体意思没有出来之前,显然不能确定其中的一个词、一个句子的精确意义。当我们在阅读一个句子或一篇文章时,只有当我们对整个句子的意义或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确定了,句子中的字、词和文章中的句子的确定含义,才能确定。
2.语境认知在综合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语篇是作者以微妙的写作技巧为读者精心设计的,阅读,作为一种复杂的、主动思维的心理活动,读者是根据自己的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体验、预测、验证和确认的思维过程,也是在利用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动态地进行推理的过程。我们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作者创设的语境加以认知,再沿着一定的思维方向对句子和篇章之意加以解读,从而达到理解和欣赏语篇的目的。具体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是语境认知预备阶段;第二是语篇语境形成阶段;第三是整体—局部—整体理解阶段;第四是赏析阶段。
下面笔者就以《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Unit Eight的课文A《The story of an Hour》[4](P231-237)为例加以说明:
(1)语境认知预备阶段
语境认知预备阶段为课文的理解做好准备。这篇课文是记叙文题材,描述的是19世纪末一名年轻的美国妇女得知丈夫已经死于火车事故后一小时中所作出的系列反应。学习课文之前,首先介绍作者,Kate Chopin是美国的短篇小说家,因为它的小说主张心灵与感觉的独立,反应了当时妇女的生活状况而备受欢迎;然后介绍记叙文的写作特点,关注故事的构成包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最后介绍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在19世纪末,女性受到歧视,人们认为女性应该是料理家务、做饭和带孩子的,工作的话只能做低贱的粗活,而且同样的工作,工资也低于男性。男性处于统治地位。这个阶段是导入部分,通过对文化语境知识的认知,为文章的理解奠定基础。为了让学生能很快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导入部分可采用多媒体形式,通过画面、图像或相关录像片段生动再现那个时代的女性的生活写照。
(2)语篇语境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是语篇整体语境的形成阶段,也就是通过快速阅读,把握语篇的中心内容,即文章的主角马拉德太太(Mrs.Mallard)得知丈夫出车祸的消息后这一天中所作出的一系列反应——从痛哭到独自平静,从茫然到解脱,从激情到最后心脏病突发而死亡。
(3)整体——局部——整体理解阶段
这一阶段通过相关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以整体意义为轴,通过局部问题的讨论达到文章整体意义的理解。例如:
Question1:Why does the author mention Mrs.Mallard’s heart trouble?
Question2:What’s in Name?
Question3: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Mrs.Mallard is?
问题1:随着故事的展开,读者发现,马拉德太太的心脏病是,至少一部分是源于压力。造成压力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生活在男性为主宰的文化氛围中,表面上意志薄弱的她压抑着她想控制自己命运的愿望,原因可以通过对作者设计的语境加以认知得以证实。例如,在第二自然段作者提到她丈夫,布伦特利·马拉德的名字排在“死亡”名单的首位,可以推测她丈夫在当地算得上一个重要人物,暗示了马拉德太太在家中的附属地位;在第8自然段,作者说到这个年轻的妇女“betrayed repression”;在第14自然段,作者告诉我们在故事发生的这一小时前a“powerful will”was“bending”Mrs.Mallard.;另一方面是她不幸的婚姻。例如,在第3自然段,马拉德太太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后,她独自一人回到自己的房间,而且通篇也没谈到他们有子女,也可以推测她与丈夫分居,婚姻关系并不和谐,并在第15自然段,作者又提到“Often she had not”loved her husband.通过分析马拉德太太患病的原因,从局部语境达到文章的整体的理解。
问题2:直到第16自然段读者才提到故事主角的名,露易丝。为什么作者迟迟不透露很值得推敲。教师应引导学生去从文本中所设定的语言语境以及情景语境,加上导入时所输入的文化背景加以分析揣摩。作者之所以如此是想提示读者,这名年轻的妇女没有自我和身份,直到她丈夫死于车祸,她才觉得获得新生。之前,她只是布伦特利·马拉德太太,一个嫁接到丈夫身份的附属品。当她独自一人在自己的房间回到自我,她才重新获得她自己的身份,露易丝;而就在此时,她的姐姐,约瑟芬在门外大声喊道“露易丝,开开门吧。”然而,讽刺的是马拉德太太的名露易丝(Louise)是男性路易斯(Louis)的女性表达形式。所以当马拉德太太收回了她的身份时,事实上一部分还是附属男性的身份。可见,从称呼上变化的设计,作者揭示了那个时代女性的附属品地位。
问题3:马拉德太太年轻漂亮,但身体不好;生活舒适,但婚姻不幸。因而她渴望自由,渴望为自己而不是为丈夫而活。表面上她温顺依赖,但事实上,她为了自由、她愿意放弃一切,包括她的丈夫、婚姻甚至爱情,作者想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是:她反叛而且意志坚定,并提供了相应的语境线索。例如,在第5、6自然段,在她暴风雨般悲痛过去之后,作者描述了她窗户外新春的活力,暗示了她渴望从过去的不幸婚姻中解脱出来,第8自然段,谈到她年轻漂亮,但她脸上的线条却“betrayed repression and even a certain strength”,在第11、12自然段描述了这种兴奋之情,她的目光透着机敏、炯炯有神,在第13、14自然段描述了她畅想着美好的未来,接着在15、16自然段更是直接表述了她的内心世界:能自作主张,What could love count for!
通过问题的讨论,对作者设置的语境的认知,学生们更准确地把握了语篇中心思想:在19世纪,男性是社会的主宰力量,而女性没有自我价值,没有地位,她们的声音从来没有被社会所听到,她们的呼声得不到社会的关注。作为女性的代表,故事的主角马拉德太太就是那个时代和社会的牺牲品。
(4)赏析阶段
赏析是鉴赏的一个过程,是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我们可以抓文章中的关键词语赏析句子,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也可以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本文重点谈谈从修辞的角度、结构作用的角度、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The story of an Hour》一文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例如:
①Revealed in half-concealing(Paragraph 2):Paradox
②Storm of grief(Paragraph 3):Metaphor
③Physical exhaustion that haunted her body(Paragraph 4):Metaphor/Personification
④Breath of rain(Paragraph 5):Metaphor
⑤Song which someone was singing(Paragraph 5):Alliteration
⑥Cloudsthathadmet(Paragraph6):Metaphor/ Personification
⑦Thing that was approaching to possess her(Paragraph 10):Metaphor/Personification
⑧Monstrous joy(Paragraph 12):Oxymoron
⑨She carried herself unwittingly like a goddess of Victory(Paragraph 20):Simile
⑩Joy that kills(Paragraph 23):Paradox.
第⑩句还具有讽刺性,使用了一个词“joy”,说她死于无法承受的高兴。但通篇下来,读者不难理解,事实上马拉德太太知道丈夫去世的消息感到解脱了,高兴;但是看到丈夫依然活着带来的失望和绝望才使她难以承受。
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例如,《The story of an Hour》一文的开首句与最后一句就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谨严。开首句预示故事的结局,至少暗示马拉德太太的心脏病会影响故事的结局,而且这句话也使得结局是可信的。
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例如,
①What did it matter!What could love,the unsolved mystery,count for in face of the possession of self-assertion……(Paragraph 11)
②She said it over and over under her breath:“free,free,free!”(Paragraph 15)
③“Free!Bodyandsoul free!”shekeptwhispering.(Paragraph 16)
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女主角不再愿意生活在丈夫的阴影之下,渴望从不幸婚姻中解脱出来的迫切心情。语气越来越强烈,让读者读来身临其境。
④It was not a glance of reflection,but rather indicated a suspension of intelligent thought.(Paragraph 8)
表达转折的并列句式的使用,使读者把重心放在后面:从她茫然的目光,表面上镇定,然而实际上,在她内心深处,正经历这某些激烈的变化,可能正开始计划着自己未来的生活。
三、结语
在大学英语综合课程教学中,语境认知是语篇解读的关键。为了确保和巩固语境认知理论用之于课堂教学的成效,一方面我们应导入语境理论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意识到不同语境的存在,并逐渐具备语境化能力。另一方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心理互动式的教学;坚持快速反应和正确引导的效率原则,实施反复强化与认知理解的同步教学模式,力求意会与言表并行性进行且同时性关联。如何把语境理论更好地与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这还有待于我们将来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
[1]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
[2]宋严侠,杨震寰.跨文化交际中语篇信息度的语境认知透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8,(1):72-74.
[3]石安石.语义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4]秦秀白,崔岭.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ocept of Contextual Cognition in the Teaching of an Integrated English Course
LIU Qiao-Yan
(Depart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of an Integrated English Course aims to improve students'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listen,speak,read,write and translate,but reading capacity should be placed first while giving consideration to listening,speaking,writing and translating abilities.The meaning is different as context becomes different,which is the focusof what the theoryof context pays close attention to,and contextual cognition is the key to interpretation of discours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ntextual cogni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of an Integrated English Course.
discourse; context; contextual cognition; an Integrated English Course
H31911
A
1671-9743(2011)12-0095-03
2011-10-27
2008年湖南省教育厅立项项目“语码的社会性遗传与语境认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8C657。
刘巧燕(1966-),女,湖南沅陵人,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副教授,硕士,从事应用语言学和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