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建筑的风水文化解析
2011-08-15沈宏格
沈宏格
(长沙民政学院殡仪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岳麓书院建筑的风水文化解析
沈宏格
(长沙民政学院殡仪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岳麓书院建筑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也是显示中国传统文化——风水文化内涵的复杂符号系统。通过对岳麓书院史料及现存建筑的分析,书院在建设、修复过程中明显受到风水观念的影响,在选址、整体布局及局部建筑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风水文化的烙印。
岳麓书院; 书院建筑; 风水; 风水文化
前言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岳麓山风景区,1988年,其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北宋开宝九年 (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开始,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历经千年,其建筑也经多次损毁、修复、重建。现存建筑虽是20世纪80年代修复,但基本上保留了明清原貌。如:讲学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形制,修复均因原貌不变,并依据有关史料,恢复栏杆、屏壁、讲台等,以复旧貌;湘水校经堂经同治时重修,修复依旧不变;东西斋舍就原址部分修复,仍保留其斋舍天井廊屋的形式。供祀部分虽结构装修改变,但布局规制基本保留。御书楼是书院中轴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建恢复清代以前仅建书楼的格局。岳麓书院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也成为文化历史的可贵见证和突出标志。这些建筑并不只是为人们的讲学活动提供一个物质外壳,而是显示着传统文化内涵的复杂的符号系统,其空间和形式的安排无一不表达一定的意义,正如拉普普所说:“民俗传统直接而不自觉地依托文化——它的需求和价值、人民的欲望、梦想和情感——转化为实质的形式,它是缩小的世界观,是展现在建筑和聚落上的人民的‘理想’环境。”[1](P8)解读这些书院古建筑,风水文化是其根基。
一、风水文化的含义及风水的发展
风水文化也称堪舆文化,是中华民族一种传承有序的民俗现象,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淀下来的、对居住环境进行地理选址布局的一种实用国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风水文化人们对它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它是封建迷信,有的认为它是建筑环境科学,不管它是科学还是迷信,但它绝对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罗庸教授1942年说:“中国建筑不亡,则中国本位文化则必不亡。”[2](P246)北京大学景观设计院院长俞孔坚教授认为:“用当代科学去肯定或批判风水,则同样是荒唐的,因为那根本就是前科学时代的产物,是前科学时代的文化现象。”[2](P2)
风水一词的最早出处,学术界一般认定是晋代郭璞所撰写的《葬经》一书,其中提出:“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其主要内容是讲天地人之间关系,其核心是阴阳平衡、天人合一,与古老的中国文化传统有着深层的根脉关系,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集中表现。不过我们先人早在商周时期就开始了从事风水活动了,《诗经·公刘》载:“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浦原,乃陟南冈,乃观于京……;笃公刘!既浦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3](P341)这段文字就描述了公刘查看风水的情况。《史记·周本纪》也记录了“成王,使周公卜居”。秦汉时风水进一步发展,《晋书·元帝纪》载:“始皇时,有望气者称,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故始皇东游以压之,改其地曰秣陵,堑北山以绝其势。”[4](P85)《史记·蒙恬列传》记载蒙恬自问死因时说:“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至辽东,城堑万余里,此中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过。”[5](P2570)说明此时风水已经开始影响政治。《汉书·艺文志》所提到的有关风水书籍共有四种《地典》《堪舆金匮》《宫宅地形》《神龙教田相土耕种》,并形成五音相宅术、四象五行风水。晋代风水理论开始完善:出现了郭璞、陶侃等风水名师,其中郭璞是历史上最有名气的风水大师,《葬书》是中国第一部专门阐述宅地风水理论的专著,至今流传甚广。唐中后期出现了众多的专营风水的风水学家,并开始从皇室流入民间。据《江西通志》记载,在黄巢攻破京城之时,杨松筠私自携带了二部堪舆秘籍《玉函经》、《天秘诀》出宫,随大批南迁客家先民辗转到兴国的三僚村授徒。赣南因此成为了中国民间风水的发源地。宋出现了以江西派和福建派为主体的风水理论体系。明、清时,风水的世俗观点在民间广为流传,各有师承,各主门户,成为择地、选向、营造中的重要约制因素。
二、岳麓书院建设中的风水观念
岳麓书院在建设、修复、重建过程中是如何进行风水操作的我们现在无法得知,但从上述风水的发展可以推断,岳麓书院在建设修复、重建过程中必然受风水观念的影响,岳麓书院的一块碑刻就说明了这一点。“书院在深山之麓,创自宋开宝时,江岸有古石牌坊 (位于今牌楼口路与湘江堤岸交汇处),定向与旧院向差一字,朱子 (指朱熹)所欲改就之而未及为者也……癸未甲申间……照依朱子所定向,两山(指天马山、凤凰山)交会,大江 (指湘江)横绕,路从古牌坊下而出,大修后,连科贤书叠荐……戊子年,当事以术士 (以测风水为职业之人)祸福之言,忽改书院头门偏对麓右,白虎高昂千尺,院中灾病大作,几致撤散,幸德公纯庵来抚,予 (王文清山长)为先后详述其事,德公按视之,曰:此如人面然,移嘴居右耳之旁,尚复成人面乎?立命有司唤匠作即行折改,刻其观成,门复旧制,院中暂次安堵如故……”。——清·王文清 (山长)《岳麓书院四公德政纪略》碑。
再查诸史实,我们会发现风水观念的确影响着书院的建设。张木式,字敬夫,号南轩,“生于西蜀,长于南楚”,乾道二年 (1166)潭州知州刘珙聘他为书院山长,期间扩修岳麓书院,在《答朱元晦书》中称岳麓“书院相对案山,颇有形胜,有力者睥睨作阴宅,披棘往来。四方环绕,大江在前,景趣在道乡、碧虚之间,以风霄名之,安得杖履来共登临也”,显露其风水观念,书院修建过程中必然受其风水观念影响。朱熹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人,他不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也是一位堪舆大师。他曾以孝宗山陵“土肉浅薄,掘深五尺下有水石”为由上奏要求为孝宗遗体另择吉地。遭台史 (他们按五音相宅术把人的姓氏分为五音〈即宫、商、角、徵、羽〉,再以音去选择方位。如宋皇帝姓赵。属角音,利于在壬、丙方位安葬)反对后上奏说:“台史之说谬妄多端,以礼而言,则记有之日。死者北首生者南向,皆从其朔。又日葬於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即是古之葬者必坐北而向南。”台史之说违反古礼 (古礼是葬者坐北向南,因北阴而南阳)。“若以术言,则凡择地者,必先论其主势之疆弱、风气之聚散、水土之浅深、穴道之偏正、力量之全否,然后日丁以较其地之美恶”,“今乃全不论此,而直信其庸妄之偏说。但以五音尽类群姓,而谓宅向背各有所宜,乃不经之甚者,不惟先儒已力辨之,而近世民间亦多不用”。但朱熹认为择地要看形、势和力。“臣窃见近年地理之学出于江西、福建者为尤盛,政使未必皆精,然亦岂无一人粗知梗概大略,平稳优於一二台史者”,“但取通晓地理之人,参互考校择一最吉之处,以奉寿皇神灵万世之安”,“庶儿有以少慰天下臣子之心,用为国家祈天永命之助”[6](卷15)。这次卜奏是朱熹涉及风水地理活动最重要的一次。从奏章看,朱熹对堪舆说很有研究。朱熹还从格物致知角度认识风水,物皆有理,风水亦然。扩建岳麓书院时他就曾为调整朝向而有“更建于爽岂之地”之念。南宋盛极一时的岳麓书院在元军围攻长沙时付之一炬,元统治者统一全国后,潭州学正刘必大主持重建岳麓书院,经刘必大重建之后,1314年 (延元年)郡别驾刘安仁再次主持大修。这次修葺,工程浩大,“门厩庖馆,宫墙四周,靡不修完”,“木之朽者易,壁之墁者污,上瓦下甓,更彻而新”,“前礼殿,旁四斋,左诸福,右百泉轩,后讲堂。堂之后阁曰尊经,阁之后亭曰极高明”。讲学有堂,藏书有阁,祭祀有祠殿,游息有亭轩,其规制之整齐,规模之宏大,不逊于宋代。[7](P42)这次岳麓书院的修复,得到了元代最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吴澄的关注。吴澄,宇幼清,号草庐,江西崇仁人。他一生从事教育达60余载,弟子出其名下者数以千计。学术上他深研宋代理学诸派之说,折中于朱熹与陆九渊两家之学。吴澄与长沙郡别驾刘安仁交情甚厚,因而对岳麓的重修尤显热情。另外,吴澄也精通风水,曾著《地理真诠》、《地理类学》、《地理书》 (当时风水书的别称);整理《葬书》,采用“篇分内外,盖有微意”,进一步把谬妄杂秽之说仅保留在杂篇,此举为儒者解读风水堪舆术提供了基本文本,足见吴澄对风水之精通。他与刘安仁交情甚厚并对重修岳麓书院非常关注,其风水观念难免不影响书院的修建。明代以前书院屡遭兵毁,明代长沙守道吴世忠认为是风水作怪,便请阴阳先生对书院踏看,最后以“风水背戾”为由将房屋推倒重新布局,为不挡风水调整了大门的朝向,使之与二门的讲堂朝向偏斜了5度;“迁大成殿于书院左,并形庙制,拆毁道林寺,以其材修建书院。”自明宣德始,经地方官员陈钢、杨茂元、王韬、吴世忠等多次修复扩建,岳麓书院主体建筑第一次集中在中轴线上,主轴线前延至湘江西岸,后延至岳麓山巅,配以亭台牌坊,于轴线一侧建立文庙,形成了书院历史上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的壮丽景观。[7](P43)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现存建筑基本格局。另外乾隆五十七年 (1792年),湖广总督毕沅“指书院前坪田中土阜曰:‘斯地若建魁星楼,可以发甲’”,(注:(湖南)《善化县志》卷十一,清光绪三年刊本)于是又增建魁星楼,以祈求岳麓书院生徒能在科场中夺魁问鼎,寄托于风水神灵。由此可见,岳麓书院在修复与建设过程中,风水观念对其朝向、布局等都产生过影响。这也是风水解读岳麓书院的前提。
三、岳麓书院基址的风水表征
中国风水学对宅基选址的要求总结为五大要素的最佳组合,即“龙要真、砂要秀、穴要的、水要抱、向要吉”[8](P38-39)。风水中以“四灵”与“五行”喻义理想中的砂的位置,宅的左方有青龙,五行为木;右有白虎砂,为金;前有朱雀砂,为火;后有玄武砂,为水;中央有穴,是建筑基址位置。人们认为风水宝地从外形上看应该象一把“太师椅”,后面有靠山,左右山成扶手状,四平八稳;砂以端庄方正,秀丽、郁草茂林为吉,而以破碎尖削,奇形怪状为凶,方圆的砂为吉,歪斜碎砂为凶。这就是风水学所说的“砂要秀”!对水的要求是水要曲环、悠扬澄清、顾穴欲留,缠抱有情,忌直冲湍急,水要抱。穴要的就是在综合考虑龙砂水的状况之后选中最吉祥的位置。岳麓书院选址与风水选址要求基本是一致的,也说明书院在选址时基本上是按风水的要求进行的。
岳麓书院“背山面水”、“山环水绕”、“龙真砂秀”,它背倚岳麓山,是南岳衡山之72峰之一,南北朝时的《南岳记》就提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左右有天马、凤凰二山护卫外,还有绿蛾、金牛等峰岭拱护,连峦叠峰数十公里,山中石骨巷秀,树木葱郁,如一翡翠玉屏,横丛在湘江两岸,人们称它“碧嶂屏开,秀如琢玉”,有“岳麓之胜,甲于楚湘”的美誉。杨茂元在《重修岳麓书院记》中描述到:“长沙府治之西,有山曰岳麓,又名云麓峰,南岳72峰之一也。泉甘而木茂,壤厚而田腴,诚一胜境也。”
术家常言看风水即是“登山看水口,入穴看明堂”。又曰“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有山无水休寻地,有水无山亦可截”。可见水在阴阳风水中的重要性。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通常情况下,入水之口多在西北,出水之口在东南。风水术以西为尊,西来之水为吉,出水之口在东南亦为吉。岳麓书院前有湘江,山有清泉。《百泉轩记》云:“书院之有泉不一,如雪如汞,如练如鹤,自西而来,趋而北,折而东,还绕而南,渚为清池,四池澄澄无发滓,万古涓涓无须臾。息屋其间,名百泉轩,又为书院绝佳之境”。
“向”就是建筑物的方向或朝向称为,一般指与建筑基址垂直相对的方向。最初是用八卦命名的八个方向,后来又把它细分为“二十四山”、“七十二龙 (即把方向细分为七十二个。每一方位为5度)”。明代长沙守道吴世忠认为风水作怪,便请阴阳先生对书院踏看,最后以“风水背戾”为由将房屋推倒重新布局,为不挡风水调整了大门的朝向,使之与二门的讲堂朝向偏斜了5度,就是调整书院的朝向,以达到“向要吉”的目的。
四、岳麓书院建筑的风水表征
1.书院整体布局方面
(1)阴阳平衡 岳麓书院建筑以讲堂为中心,中轴对称。主轴线前延至湘江西岸,后延至岳麓山巅,配以亭台牌坊,于轴线一侧建立文庙,形成了书院历史上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的壮丽景观。现在头门、大门、二门、讲堂、文庙、斋舍、御书楼等建筑沿中轴线排列,南北对称,文庙形制与书院并置,左庙右学。这种设计与《周易》的思想是一致的。周易历来强调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则万物和谐,“阴阳和谐思维是建构《易经》体系和《易传》解释系统的灵魂”[9]风水也以阴阳交感为吉。谢和卿《神宝经》云:“阳作必借阴气一吸,阴作必借阳气一嘘,即阴来阳作,阳来阴作之义。若阳来阳受者,则见福舒徐;若阴来阴受者,则见祸惨急。”另外,风水中东 (或南)为阳,西 (或北)为阴,只有东 (南)城西 (北)域对称才能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则万物和谐。按阴阳来说,宅为阳、庙为阴,书院南为斋舍、北为文庙,可见书院在建设时就考虑了建筑本身与方位的阴阳属性的一致,阴阳平衡。
(2)居中正坐 《周易》特别崇尚“中”“正”。《周易·文言》曰:“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意思是说,伟大啊乾阳,刚劲强健,“居中得正”,可谓至纯粹至精美。古代的皇帝认为,乾为阳为天为君王,刚健中正,皇帝作为“皇天之子”而受命于天,亦应和天一样,中正刚劲强健,皇帝是一国之主,都城是国家的统治中心,皇宫是皇帝坐朝理政的地方,皇帝要“居中正坐”,这样才能显示出皇帝的尊严。讲堂,是岳麓书院的核心部分,是书院讲学、讲会、宣教等重要礼仪活动之中心场所。它建在岳麓书院的中轴线上,中正威严也体现了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事业的主体功能。通过轴线的层次序列,以别尊卑、上下、主次内外。[7](P3)
(3)四水归堂 岳麓书院建筑不仅中轴对称,而且还有不少天井和合。如文庙天井和合、自成一体;斋舍、校经堂及其周围庭院也是天井布局,整个书院就像一个大天井套几个小天井。天井的设计也体现了风水学的玄妙。中国人古来就讲究以积聚为本,总怕财源外流,造就天井,使天降的雨雪落到房顶上后,不至于流到别人地上,而是汇集于天井,然后顺着水枧,流入屋内下水道,从而形成“四水归堂”,也就是四合院的东南西北四方之水归入天井中。天井设计离不开风水学中“以水为财”的理念,天井因而与“财禄”息息相关。四水归堂,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家中。因而“四水归堂”也被通俗地称为“肥水不流外人田”。天井的设计不仅与整个四合院布局相辅相成,和谐一致,还契合了风水学上聚气聚财、天降洪福等玄理,从建筑学角度来看它便于建筑物的采光与通风。
2.书院局部建筑方面
(1)色彩 在岳麓书院建筑中,风水文化也体现在色彩的运用上。易学上以五行分五色:赤,代表火,主激情热烈;黄,代表土,主平和安顺;白,代表金,主素洁忧郁;黑,代表水,主深沉宁静;青,代表木,主清新明快。御书楼是岳麓书院唯一的一座三层的楼阁建筑,居于中轴线的尾端,坐西面东雄视整个书院,青瓦灰墙的建筑色调既显庄严,也体现了五行色彩思想。御书楼是藏书的地方,最怕火,故藏书的御书楼采用黑瓦,不用红墙而改为灰墙,这是因为黑色代表水,水克火,是希望易燃的图书免于火灾的意思,另外水代表冬季、主收藏。此外,御书楼在中轴线的最西端,其方位属金,金水相生,建筑物的方位与色彩和谐一致。?文庙和其他祭祀性建筑,在书院中起到了传统教育的作用。文庙用的是红墙黄瓦,这不仅是为显示其地位的重要,还因为红色属火,象征红红火火,寓意文庙香火鼎盛,黄色属土,显示尊贵,而且火土相生,和谐一致。
(2)风水墙 古人建房子就想写文章一样—“不喜平”。理想的建筑物不能够在一开始就能窥其全貌,要随着角度的变化,层层深入,含蓄的表露她的魅力。岳麓书院多用天井穿插、屏风 (或影壁墙)隐蔽,形成丰富多样的空间层次,给人以宁静之感。屏风与影壁墙在风水中的作用是一样的,主要是针对“气”的冲煞而设置的。风水学中,无论河流还是马路,都忌讳直来直去,《水龙经》云:“直来直去损人丁”,一语道破天机。有了屏风或影壁墙,气流要绕着影壁而行,减缓了气流速度,气缓则不散,符合“曲则有情”的原理。北京故宫中,几乎地每一院每一宫都设有影壁墙,所不同的只是材质而已:或为砖砌,或为木制,或为玉石。影壁使得进气的气流速度减缓,不仅起到聚气的作用。另外在书院的赫曦台、御书楼、文庙还有关锁风水的马头墙。
(3)风水镇物 风水镇物是风水术中,赋予厌胜 (镇邪)与守护功能,置放于建筑物某处的一种物件。在岳麓书院的大门、文庙门口及书院建筑的脊饰中有风水镇物有坐狮、龙吻、麒麟等。坐狮:古人认为石狮子饲可以驱魔避邪,所以最早用来镇守陵墓。这种人们心目中的灵兽,也被称作“避邪”。在人们的民俗生活中,用石狮子来把大门可以避凶纳吉,抵御那些妖魔鬼怪之类带给人们的侵害,表现了人们祈求平安的心理要求。它还是古代建筑物不可缺少的装饰品。雄狮子多在爪子下面踏着一个“绣球”,雌狮脚下往往还踩着一个幼狮,表示娱乐升平和人间爱恋之象征意义,体现了人们趋向太平祥和的美好愿望。在岳麓书院赫曦台屋顶正脊的两端,有一对翘首华丽的琉璃装饰物大吻或正吻。龙吻表面饰龙纹鳞甲,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脊上插有一柄宝剑。人们把它装饰在屋顶上,其作用有“避火”镇灾之意。据《唐会要》所载:“汉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屋上,以压火祥”。[10](P770)在古代建筑中,龙吻不但是一种重要的装饰物,而且由于它衔接了殿顶正脊于垂脊之间的重要关节,从而起到了使殿顶更加封闭、牢回、防止雨水渗入之作用。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与凤凰、龟、龙并称“四灵”,有“麒麟吉祥”之说。另外,它还被赋予了十分优秀的品质,《宋书·符瑞志》曰:“含仁而戴义,不饮池,不入坑阱,不行罗网。”《说苑》亦有:“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后践,位平然而后处,不群居,不旅行,纷兮其质文也,幽问循循如也。”的记载,体现了麒麟仁厚君子的谦谦风度。岳麓书院脊饰中的麒麟不仅意味吉祥,而且希望书院学子都能成为真正的真人君子。
五、结语
风水的效应虽无法以科学的实验方式加以验证,但是从信仰与心理的层面而言,可视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之所以能普遍且广泛的被运用与信赖,乃是因为它成为它“负载着生活的习俗,宗教的信仰,哲学的迷思与托情寄兴的逻辑,用抽象的思维解决生活世界具象的冲煞与灾厄”[11]。通过对岳麓书院风水文化的解析,能使我们更多的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读出书院建筑的文化内涵,也有利于岳麓书院旅游文化的开发。
[1]拉普普.住屋形式和文化 [M].台北:境与象出版社,1979.
[2]毛上文,温芳著.阴阳宅风水文化谈 [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
[3]王秀梅.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唐]房玄龄等著.晋书·元帝纪 [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汉]司马迁著.史记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朱文公文集 [M].四库全书本.
[7]杨慎初.岳麓书院建筑与文化 [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8]李非.地理五诀白话评注 [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9]刘玉平.论《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 [J].周易研究,2004,(5).
[10]王晓天,钟隆林校点.太平御览 (第2册) [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11]覃瑞南.风水镇物在台湾地区民宅施作的研究 [J].台南女院学报,2004,(23).
Analysis of the Architecture of Yuelu Academy
SHEN Hong-ge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Changsha,Changsha,Hunan 410004)
The architecture of Yuelu academy is the largest and best-reserved architecture of academy in existence in China.It is a complicated systematic symbol which exhibit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geomantic culture.Based on the architecture and history of Yuelu academy,the essay has expounded the influence of geomantic concept on the architecture.There are lotsof stampsof geomantic culture in the selection of residence site,the building of Yuelu academy,etc.
Yuelu academy; architecture of academy; Fengshui; geomantic culture
J59
A
1671-9743(2011)12-0020-04
2011-11-26
沈宏格 (1974-),男,苗族,湖南沅陵人,长沙民政学院讲师,硕士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