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质量求发展以服务铸品牌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QC管理的强刊实践
2011-08-15边书京杨锦莲陆文昌张志钰陈红叶
边书京,陈 浩,2,杨锦莲,陆文昌,张志钰,陈红叶
(1.华中农业大学期刊社,湖北武汉430070;2.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以质量求发展以服务铸品牌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QC管理的强刊实践
边书京1,陈 浩1,2,杨锦莲1,陆文昌1,张志钰1,陈红叶1
(1.华中农业大学期刊社,湖北武汉430070;2.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从稿源构建、审稿流程、编辑加工等方面归纳了《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强刊战略及实践。突出了QC(Quality Control)管理的主动性、创新性、程序性的关键控制措施,以期为创造高质量的品牌期刊搭建一条可行性的QC管理路线。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质量控制(QC);管理;实践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1956年创刊至今历经50余年的发展,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不仅以“双百期刊”层次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而且连续3届被教育部科技司评为“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全国仅40种期刊连续获此殊荣)及历届湖北省优秀科技期刊。2008年被遴选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2010年又被评为“湖北省10大有影响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据《中国期刊引证报告(2010版)》公布的最新数据,《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影响因子达到0.946,总被引频次2015,居全国八大农业高校学报之首[1]。上述成绩的获取,归根结底在于实行QC(quality control,质量控制)管理取得的实质性成果。现就本刊凭借QC管理办刊强刊实践进行总结。
一、QC源头管理——主动组稿
为保证期刊内容的充实度与高层次,以坐守的方式是难以积累到充沛的优质稿源的,因此期刊编辑采取主动出击,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约稿”方式,参加大型专业学术会议,预约权威专家或大型专题研究项目课题组,虽然对编辑而言比较耗费时间、精力,但稿件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研究显示目前高校学报外稿刊用率居高不下、并有继续增多趋势[2]。作为支撑学报发展平台的华中农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拥有5名院士以及一大批高级专业研究人员,拥有13支国家级、省级优秀创新团队,承担了大量科研项目,所发表论文被SCI、EI等刊源收录数逐年攀升,因此本校就是一个优质稿源库,主动约校内优秀稿件就是一条组稿捷径。由于编辑对本校科研人员心中有数且沟通方便,所以约稿成功率高。每位编辑每年至少可完成2篇以上校内优质稿件的约稿组稿工作。这样,学报既客观地反映了高校科研教学水平和成果,又开拓了学报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通过主动约稿、自主选择的结果,无论内稿或外稿,稿件层次和质量更高,稿件中大项目、创新项目资助比例更大,达到98%以上,也有利于逐步提高被引频次。
二、QC过程管理——创新流程
为完善稿件QC管理,《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在采用编辑初审—专家复审—编委会终审的常规标准流程制度的同时,增加了执行主编初筛制度,对流程既是一种完善也是一种创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现采用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编辑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将来稿首视权独立赋予执行主编。经过统一标准初步通过的稿件直接分流给相应栏目责任编辑。该流程可以有效控制30%的稿件。初筛不合格拟退稿,能以最快的速度回复作者。这既减轻了责任编辑的工作压力,避免了与编辑直接联系的作者利用私人关系刊发低质“人情稿”;同时,由于QC流程经执行主编的统筹管理,提高了选稿效率,特别是对交叉学科稿件选用,消除了以往各编辑在学报公共邮箱自行选稿所产生的容易遗漏或重复下载、重复审稿的弊端。
进入编辑初审流程,责任编辑对执行主编初筛后的稿件,须在3~5 d内通过“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稿件进行检测验证以防范论文抄袭和一稿多投,同时对稿件的学术水平和质量作出正确的判定与评价,填报书面初审意见,评判稿件是否应进入下一级的专家审稿流程。
由于审稿专家对论文质量的把关能力对期刊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这就要求责任编辑一定要慎选、精选小同行审稿专家,并在审稿单设计上下足工夫[4]。为达到QC管理目标,《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对“单向匿名”审稿制度进行改进,统一采用“双向匿名”审稿,并坚持“外稿内审、内稿外审”原则;同时,避免作者与审者的近缘、亲缘关系。对于退修意见较多的稿件,作者返修后须再送专家复审。
据统计,中国科协主管的科技期刊中,73.3%的期刊采取执行主编/总编辑终审定稿的制度[5]。但受学科、专业及精力所限,单由主编终审的做法存在一定的弊端[6]。《华中农业大学学报》QC管理通过程序拓展,采取编委会终审制,稿件经专家审稿通过后,由编委们定稿会现场定稿,利于进一步对质量把关,筛选精良稿件[4],真正做到了“以文取文,以质取文,以制度取文”[7],从制度、流程上确保了QC管理的成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实施QC管理的同时还对流程运作各阶段的时限进行了相应的严格控制,稿件的各阶段的处理时间都有具体规定:执行主编初筛5 d内完成;编辑初审3~5 d;专家复审15 d,二次复审7 d;终审合格稿件作者修改20 d,并须以书面形式逐条答复专家审稿意见。保证从投稿之日起60 d内告知作者是否录用。
三、QC细节管理——严谨夯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QC管理更大的工作量在稿件的编辑精加工、细校对,即细节的完善。主要关注要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文摘要的专业编辑 学术刊物英文摘要质量不仅关系到读者对刊物的评价,而且关系到能否被国际权威数据库检索收录[8]。因此,稿件英文摘要质量也是本刊QC管理的一个重点。编辑部曾聘请校内英语专业教授辅助英文摘要的编辑,考虑到专业方向的鸿沟,现在改进为聘请相关专业教授(首选专业海归人士),以保证英文摘要表达的规范性。
(二)文字编校的精细勘正 稿件的退修与加工是编辑对作者文稿“毛坯房”的“精装修”过程,其常规操作程序在此不一一赘述。《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的特色在于以下的“一审、五校、一读”制。
一审查:对于终审合格稿件,责任编辑须进一步退修、加工和拾遗补缺,按学术论文发表的标准、规范格式进行3遍以上的勘正,使文稿达到“齐、清、定”的要求,最后由执行主编审查,以确保论文在重要方法、关键数据、核心观点等方面准确无误,并确认是否达到发表水平。
五校对:即作者校、编辑自校、编辑间串校、执行主编终校、总编审校。
1.作者自校。既是作者对编辑的加工情况的最后一次确认,防止编辑因主观臆断造成的错改,也增加了作者对文章进行自行纠错的机会,减少隐性错误。作者需要针对编辑加工情况及排版过程中易出错的图表数据等给予重点关注,样稿签名后在规定时间内返回编辑部。
2.编辑校。在作者校的基础上,采取分块注意法,责任编辑对所负责稿件进行“选择性注意”[9]地校对几遍(例如,第一遍只看书眉页脚与文章题目及作者是否符合、第二遍只选择图或表、第三遍只看作者及其单位的中英文信息等),再精读全文。
3.串校。串校是高校学报“编校合一”模式下减少文章差错的有效方法之一。《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的4名编辑在对其他编辑所负责的文章全方位地认真仔细读校的同时,根据各人的性格特点、专长对文章的英文、图表、规范、参考文献著录及标题与内容进行专门的明确分工,做到“细化任务,责任到人,流水循环,层层把关”,最大程度地减少编校错误。
这种编辑间的交叉、流水循环式串校,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责编“熟视无睹”及专业知识欠缺所遗留的错漏问题,甚至还能利用编辑的不同学科知识发现专家审稿遗漏的“是非”问题。
4.终校。执行主编对所有文章进行通读,发现问题后及时令责任编辑修正。
5.审校。是本刊对稿件处理工作结束后的质量监控手段,由期刊社社长负责。既对文章刊印前最终把关,又同时进行审校记录,并将审校结果作为编校质量考核的依据。
一终读:各责任编辑以审校为准,落实各自稿件中的问题,若有异议,须征得社长同意。
(三)QCC编辑互勘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责任编辑按专业方向划分,实行责任分管。当对来稿进行统一分类后,分配给相应栏目的责任编辑,此后的流程中责任编辑对此来稿负有全程责任。为最大限度减少编校失误,保证期刊的整体质量不断提升,各责任编辑自动组成QCC(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ycle)小组,不但在“串校”中发挥作用,还通过定期的质量互查会议,相互检查、发掘、分析、解决刊发稿件的质量问题。通过QCC编辑互勘也形成自我发展和相互发展的有利格局,也有利于提高作者与读者的满意度。
(四)编校后QC激励 编辑部建立编校质量考核制度是必要的[10],由于编辑人员学识水平与工作态度存在差异,因此,《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以期刊社社长审校结果为依据,并结合执行主编的终校结果,对各责编的编校质量进行评分,作为年度考核、奖励发放的重要依据,差别奖励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励编辑努力做好本职的编校工作。
(五)作者、读者反馈监督机制 留住作者、尊重作者、重视作者与读者是期刊的办刊之本。《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特别注重服务意识,本着以“作者为本、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制定了作者和读者投诉、反馈监督机制。因编辑个人的工作态度、服务态度或编校质量等原因导致作者或读者的投诉均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绝不能低估了认真对待每位作者来稿所产生的潜在价值[11]。这在一定程度上既稳定了“回头客”作者,也吸引了与之相熟的朋友来投稿[12]。
四、QC的人力资源管理——打造“学者型”编辑
编辑的素质决定了期刊的质量与高度,期刊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源于期刊编辑人才的竞争。华中农业大学期刊社注重对每位编辑的继续教育和整体素质提升,在社内构建(创建)学习型编辑氛围,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鼓励并奖励编辑发表高质量论文,让编辑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种相关学术研讨会及专业培训,并撰写学习心得、结业报告。不但采取让编辑“走出去”的学习方式,还将知名专家“请进来”,为编辑进行专业知识讲座,夯实编辑的专业理论素养。同时安排新引进的编辑随大学生一起听专业教师授课,完善知识结构。鼓励青年编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提升学识水平,力求让每位编辑都能达到“既专且能”的水平,力争打造“学者型”的编辑队伍。
编辑实践证明,QC管理并非仅适用于生产部门,对于流程明晰的编辑过程,奉行严谨的QC管理,同样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1]曾建勋.2010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2]赵昆艳.高校学报外稿持续攀升所引发的系列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4):131-135.
[3]高宏,张晓冬,张琳琳,等.从源头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2):142-144.
[4]边书京,杨锦莲.慎用作者推荐的审稿专家[J].编辑学报,2009,21(3):241-242.
[5]袁桂清,潘旸,石朝云,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期刊品牌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3):257-264.
[6]陈灿华,张曾荣.论审稿[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4):132-134.
[7]王兴全.高校学报用稿过程中异类稿件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3(7):103-107.
[8]王丰年.学术论文英文摘要问题剖析[J].编辑之友,2007,(4):86-88.
[9]曹作华.运用注意策略 提高编辑效率[J].编辑学报,2010,22(3):240-242.
[10]王贵州.科技期刊应重视科技名词的规范使用[J].编辑学报,2010,22(2):140.
[11]陈小华.人性化办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成功的秘诀[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2):337-339.
[12]陈灿华.科技期刊充实和稳定作者队伍的措施[J].编辑学报,2004,16(3):217-218.
G231
A
1003-8078(2011)03-0052-03
2011-04-28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1.03.19
边书京,女,河北任丘人,硕士,副编审,从事科技编辑学研究。
(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