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体制改革中学报定位问题的思考
2011-11-14周觅
周 觅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北黄冈438000)
出版体制改革中学报定位问题的思考
周 觅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北黄冈438000)
讨论学报的体制改革,必须要首先确定学报的定位,只有根据学报在改革后的定位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开展学报体制改革。本文认为改革后的学报应该具备3种定位形式,即基本定位、分类定位、分层定位。而这三种定位是处在同一个学报发展的坐标轴上的,所有的学报坐标轴组在一起将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系统,而这一网络系统的正常、有序运转将推动我国科学研究工作不断前进。
出版;体制改革;学报定位
一、关于学报定位的演变
所谓学报定位,基本可以解释为学报在整个出版物中所占的位置,具体来说,学报定位是指学报的基本功能、性质和行为的总和,是学报呈现出的主要状态。如我国第一家学报《学桴》(一般又称《东吴学刊》),这家由苏州大学前身东吴大学于1906年创建的学术刊物,其创刊词中有一句话就说明了《学桴》的定位,即“表学堂之内容,与当代学界交换知识”。随后创办的《北京大学月报》的定位就更加直白,“以刊载本校教师和科研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学术论文为主”[1],从《学桴》和《北京大学月报》的定位可以看出,在学报创立的早期,学报的定位是以本校为主,注重本校的各种学术成果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综合性、内向型是这一时期学报定位的主要特点。
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学报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解放前的66家已经发展到2011年的2175家左右,学报的定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1978年,教育部为了“端正学报的方向,提高学报的质量”,下达了《关于办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高校学报从“文革”期间的“政治性”回归到“学术性”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意见》中,教育部提出了这一时期的学报定位,即“高等学校学报是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2002年,在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中,重新对学报进行定位,即:“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刊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高层次学术理论刊物,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变化,一是对于高校学报的定位已经不再要求其反映本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即学报由内向型开始向外向型转变,二是没有再特别要求学报是综合性的刊物,即学报开始由综合性向专业性转变。
2007年,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印发了《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迈出了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的步伐。随后于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再次明确提出了全行业的出版体制改革的目标,并制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学报的体制改革也势在必行。但是学报怎么改?学报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学报改革的途径和任务是什么?一时间众说纷纭,行业管理部门、出版研究者、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者、学报编辑人员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但到底那一条是正确的道路,到现在仍在不停地讨论中。本文认为,讨论学报的改革要从学报的定位谈起,首先要明确学报改革后的定位,才能明确学报改革的方向,也才能制定正确的改革方向。
二、学报定位应遵循的三种模式
出版体制改革前,大多数学报的定位都极为相似,而开展出版体制改革是为了突破期刊发展的瓶颈,追求期刊的长远发展。那么在改革中提倡和实行期刊发展的差异化将是必然的选择。本文认为改革后的学报定位应该遵循三种模式,以便让学报改革百花齐放,共同发展。
(一)基本定位 所谓基本定位是指所有学报都具有的共同定位,这种基本定位是学报存在的必要性前提,也是学报在改革中最基本的,不可动摇的定位。按学报的实际功能来说,学报的定位首先应该是一个学术性的刊物,应该是学术讨论、争鸣的一个平台,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包容性,能够适时反映出学术的独立性和独创性。学报的基本定位应该放在追求刊载最新的研究成果上,即学报要反映出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要注重研究的创新性和成果发表的时效性。
此外,学报作为一个学术性刊物,他注定是一个小众读物,不可能拥有较大的读者群体,他的读者对象应该是确定的,其素质也是高于一般读者平均水平的,因此,把学报定位为一本小众读物也应该是学报的基本定位。
(二)分类定位 学报的分类定位是指不同的学报的定位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要根据学报处在的不同学术环境,根据学报的实际发展需要定位。分类定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很多人谈到的学报的专业化分类,即学报要解决“小而全”和“千刊一面”的问题,办出特色。目前,绝大部分学报都是综合性刊物,这既与教育部对学报曾经的定位有关,也是目前几乎所有专业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演变过程中对学报的基本要求。大学的专业数量越来越多,涉及的专业门类越来越广,作为反映大学学术水平的学报也只能是越办越杂,导致几乎所有的学报都成了综合性的学术刊物。这非常不利于学报的发展。
改革后的学报应该是有一个分类定位的,不同的学报应该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学科,对自己的学术侧重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要把自己划分到一个类别里去,要锁定自己的读者群。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大学,比如说民族大学、医药大学、体育大学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学校的学报就要坚守自己学校的这种专业分类,要把做好、做大、做强这类专业学术刊物作为自己刊物的定位。此外,像一些综合性的大学的学报可以采取联合办刊的方式,强强联合,共同组建专业性的学报。
分类定位的关键是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通过分类后的专业性,细分并锁定读者群,使刊物立于不败之地。
(三)分层定位 目前我国大学学报有2175家左右,这2000多家学报并不是都处在一个层面上的,大部分学报的级别是和学报的主办学校相匹配的。比较好的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学报的层次就比较高,而象一般的专科学校的学报的层次就相对偏低。因此,改革后的学报应该有一个分层定位的问题。
学报的分层定位就是不同层面的学报根据自身处在的等级确定自己在整个学报中的位置。比如说层次比较高一点的学报就要把自己定位在核心期刊里面,要追求对重大科研成果的展示,要把期刊发展目标定在成为世界级期刊上来。而层次比较低一点的学报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位置,不一定要追求对重大科研成果的展示,可以追求对某些小问题的挖掘,对一般研究成果的展示,也可以追求重大研究成果的阶段性成果的展示。期刊的发展目标也可以定位在成为国家级的期刊或者是优秀的专业类期刊上来。明确的分层定位可以让学报认清现实,脚踏实地的发展。
此外,学报的分层定位对科研人员的成长是有帮助的。不是所有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伊始就能够有重大的研究成果,他们都是通过一点一滴极微小的成功才能换来对研究的重大发现,而在这之前,不同层次的学报可以在不同阶段伴随一个研究人员的成长,并最终帮他达到研究的顶峰。如,一个研究人员的成长初期,他一般都是在普通学报上发表文章,展示自己的每一点新的发现,在这一阶段,普通学报对其研究的鼓励,可以为他提高研究信心,对其学术论文撰写能力的规训,可以为他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图1 学报定位示意图
总的说来,学报的基本定位是一个原点,其他所有的定位必须以此为中心;学报的分类定位可以看作是坐标轴的X轴,同一个层面的不同学报可以在不同的专业里面发挥自己的专长并找准自己的位置;学报的分层定位可以看作是坐标轴的Y轴(如图1所示),同一个类别,同一种专业的学报可以在不同的层面提供对学术研究的支撑力度,全方位、全程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工作。当每一个学报都成为这样一个坐标轴的时候,他们加在一起就是一张网,而这张网如同一个高效运转的系统,其正常、有序运转将对整个中国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其作用与力量将远大于单个学报。在这张网的辅助下,我国的科学研究水平终将会站在世界学术研究的巅峰。
[1]薄洁萍.中国高校学报发展面临困境 体制化突破知易行难[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2011-03-22/content_2088209.html
[2]欧翠珍.我国高校学报专业化路径的现实选择与体制性障碍评析[J].出版科学,2008,(3):50-53.
G230
A
1003-8078(2011)03-0094-02
2011-05-22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1.03.34
周 觅,男,湖北黄梅人,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
黄冈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项目(2011CB096);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6q131)。
(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