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

2011-08-15□文/许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年24期
关键词:村寨湘西民族

□文/许 建

湘西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农村面积广阔的地方,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构成了人文资源独特,自然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苗族、土家族、侗族的民风、民俗最具特色,地域文化特色非常鲜明,具有“土、古、真、美、奇、乐”的特点,真正称得上具有一幅浓郁的民族村寨风情画卷。

一、湘西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意义

民族村寨旅游是指以民族村寨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文化,满足“求异、求新、求乐、求知”动机的旅游活动。在湘西地区,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使许多村寨纯粹地居住着某个民族,他们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湘西民族村寨进行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是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在其不断推进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储存和传播功能,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强化。

(二)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旅游为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使其超越了单一的劳动形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经营各种风味饮食、出售各种特产、开展多样活动等,使其经济收入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三)有利于促进民族和谐、文化繁荣。在发展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过程中有利于树立“共生与共赢”的文化理念,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和沟通,以便促使各民族和睦相处,促进各民族文化进一步繁荣。

二、湘西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化倾向破坏了民族村寨自然景观。湘西许多发展旅游的民族村寨,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往往忽视对村寨特有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过于追求现代化的城市化生活方式,包括农舍内铺瓷砖、路面水泥化、家用设施现代化等方方面面,不仅使游客感觉到乡风民俗荡然无存,而且还破坏了民族村寨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民族村寨的城市化倾向破坏了自然景观,阻碍了民族村寨旅游的持续发展。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肤浅化和粗俗化。民族村寨旅游的主要动机应该是了解、品位少数民族独特文化,达到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目的。但因为旅游开发主体急功近利,为了吸引旅游者的到来,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过度开发,加之对绝大多数旅游者来说,由于他们不具备高深的人类学知识,不能理解民族文化中的深意,只是将这些活动当作猎奇、猎艳的对象,从而造成民族文化的肤浅化和庸俗化。例如,湘西一些民族旅游村开发的所谓“婚俗”项目,本身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但同时也助长了部分游客的放纵心理,很容易滋生一些不法行为。

(三)民族旅游产品单一化。据笔者对湘西的实际调查,了解到湘西的民族村寨旅游,大多还是停留在参加欢迎仪式,参观寨容寨貌,欣赏歌舞,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一起过节等这些浅层次的初级产品上,产品非常单一,忽视了参与性、文化体验性的旅游项目。其实,完全可以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将生产、生活习俗中有旅游价值的东西给予展示,如定点一些农业、手工业的生产点,可让游客参与生产和顺带销售纪念品。

(四)经营与管理问题。湘西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不是非常快也不是非常好,一言以蔽之:经营粗放,管理混乱。经营粗放体现在没有一个真正有管理能力、经营能力的经济实体来行使管理权。村寨旅游业大多由政府投入,少数村民集资,村委会管理的模式,村民对发展旅游业的意义、如何发展旅游业等问题认识不清,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难以保证。实际上湘西民族村寨旅游是处于认识不清、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的状态中,谈不上对产品进行包装、宣传、促销、创新,基本没有市场运作能力,理念落后,管理混乱,这必将阻碍未来进一步、深层次的发展。

三、湘西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对策

(一)文化入主,提高旅游产品品位。湘西民族村寨旅游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不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与村寨旅游的密切关系造成的。旅游的本质是审美和休闲。旅游者到民族村寨去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是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交流与磨合。然而,湘西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个性丧失,品位不高,甚至出现肤浅化、庸俗化倾向,主要是由于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鉴赏、开发、诠释不到位造成的。因此,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绝不能仅仅着眼于游客的好奇心,而应该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品位,保持自己的特色,民族旅游真正的文化交流功能才能得以发挥,传统民族文化也才得以延续并永葆其独特魅力。

(二)建立实地旅游民族村。由于旅游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开发的旅游民族村比较多,例如深圳中华民俗文化村、云南民族村等,其优点是以主题公园的形式进行舞台化表演,缺点是真实性不强,给人一种造假和伪装的感觉。在这里提出的实地旅游民族村是在湘西区内建设小型的各少数民族村寨,作为对湘西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抢救、研究、承袭和展示的基地,不是一座人工建设的博物馆和建筑设施群,它的主要功能是促进湘西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立的几个少数民族村寨,建筑风格、屋内摆设均严格按传统修建,村民们沿用以前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通过建筑、生产生活用具、服饰等方面体现传统文化物质层面上的保留。游客可以到村民家中做客,品尝传统的饭菜,跟主人学习刺绣,参与村寨中举行的各种仪式庆典,真正深入少数民族的生活。

(三)增加旅游体验项目,提高游客参与性。民族村寨旅游的参与性指的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经历和体验。在村寨旅游活动中,以民族文化事象作为吸引物和承载物,激发游人兴趣,通过游人的亲身投入,成为特定民俗民风环境中的一员。湘西民族村寨旅游项目结构比较单一,大都是静态的民族文化展示。为了达到旅游主体、客体双向交流,满足旅游者休闲、求新、求奇、求知的心理,村寨旅游项目应该注重游客的参与性。人们对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总是会有一种终身难忘的情感。因此,土家族、苗族的各种旅游商品,如具有代表性的刺绣,不用急着把成品摆出来,可以让游客自己去编制。这样既省劳动力,又可以激发游客的成就感和购买欲望,还能增长游客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见识。在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可以让摊主给其讲解一下有关刺绣的来历和功用等本地文化知识。相对而言,游客的参与性较易带给旅游者一种真实的、原生态的文化体验。

(四)建立ECCTV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

所谓ECCTV模式,是Evironment(环境)、Culture(文化)、Company(公司)、Topic(主题)、Villager(村民)的第一个字母缩写,它是民族村寨开发、公司主导、村民适度参与的综合开发模式。这五个方面对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缺一不可,它们之间能够形成一个互动的系统。

1、主题(Topic)定位——特色之魂。随着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日益升温,各民族村寨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旅游者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因此,湘西民族村寨旅游最迫切、最根本的课题就是创新,使产品差异化。

2、环境与文化(Evironment and Culture)保护——开发前提。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应该是保护性、开放式开发,一方面只有保护好民族文化与环境才能保护好民族村寨的核心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只有在旅游开发的动态发展中才能实现民族文化与环境更好地保护。

3、公司(Company)主导——路径选择。由于湘西地处落后的边远地区,社会经济条件比较差,可进入性不强,基础设施不完善。所以,资金成为湘西地区村寨发展最大的颈瓶,单靠政府的投入非常有限,企业的介入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4、村民(Vil lager)受益——动力保障。村民是民族文化资源和产权的所有者,同时也是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主体及村寨旅游发展中重要的相关利益者,是实现村寨旅游持续发展的动力。

民族村寨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其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构建和谐新农村起着极为重要的战略作用。湘西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应高度重视适度发展,不可一味地迎合游客盲目开发,而因站在传统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循序渐进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湘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解晓丹.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和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2011.6.

[2]廖军华.民族村寨旅游环境问题探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13.

[3]张华明,滕健.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CCTV模式——以西双版纳“中缅第一寨”勐景来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6.3.

[4]杨昌儒,潘梦澜.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5.

[5]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2.

猜你喜欢

村寨湘西民族
我们的民族
无蚊村寨丁屋岭
欢乐湘西
多元民族
村寨——海坪彝寨
特色村寨
湘西 国画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地扪模式探讨
湘西芷江洽降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