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中山民生思想的中国特色
2011-08-15钱津
钱 津
(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开创了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2011年是纪念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此时,我们重温孙中山先生当年倡导的民生主义,更好地挖掘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涵义,对于21世纪的中华民族崛起和强盛,从传承历史文化的层面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和现实作用。
一、不要走西方国家道路
孙中山先生认为:“民生问题,今日成了世界各国的潮流。推到这个问题的来源,发生不过一百几十年。为什么近代发生这个问题呢?简单言之,就是因为这几十年来,各国的物质文明极进步,工业很发达,人类的生产力忽然增加。”①这是孙中山先生对于民生问题的根本性认识,是非常切合实际的。从客观的角度看,确实这是一种工业文明的产物。只是由于工业革命造成了工业的相对发达,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提高,才会有世界各国的民生问题出现,才会有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思想产生。如果没有工业革命,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还是停留在农耕时代,人们还是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那就不会有关乎社会大局稳定和发展的民生问题的提及,更不必在社会改革中专门明确提倡民生主义。时代的不同,来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是孙中山先生一贯的清醒认识,是完全符合科学的思想认识,是高出其同代人的先进之处。这种思想的明确性和准确性,即使是在21世纪,也是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即并不是到现在已经完全解决的认识问题。
更进一步地讲,孙中山先生对于解决民生问题的想法,是强调中国实际国情的,即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孙中山先生认为:“世界各国,因为情形各不相同,资本发达的程度也是各不相同,所以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各国也是不能相同。”②从今天的角度来认识,孙中山先生讲各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不同,就是要寻找中国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解决民生问题的道路,就是要突出其解决民生问题的中国特色。在一般人眼中,孙中山先生周游世界,熟悉西方国家的发展情况,可以毫不费力地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解决中国当时的民生问题。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了,中国有许多的人在处理同样的事情时,就是这么做的,也就是说,别的国家怎么做,他们就想让中国也怎么做,极其省事。然而,在当年,孙中山先生却不是这样,他不让中国走西方国家道路,他强调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同,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也不能相同。仅就这一点来讲,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就是高出同代人的,甚至是许多现代的中国人所不能相比的。实事求是地讲,现在为解决民生问题,只将眼光放在西方国家是不对的,中国要走世界的共同道路,但走的阶段是不同的,不能一步到位,与西方国家一样,必须从中国经济社会的实际出发,否则,必将欲速不达。
孙中山先生是根据各国情况的不同而提出要用不同的办法解决各国的民生问题,因而,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需要不同于西方国家。现在,当辛亥革命已百年之后,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孙中山先生当年所说的各国情况的不同呢?不容更改的历史事实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还是一片狼藉,民不聊生,这与当时西方国家的富庶与强势是完全不一样的。孙中山先生说当时“中国人大家都是贫,并没有大富的特殊阶级,只有一般普通的贫。中国人所谓贫富不均,不过在贫的阶级之中,分出大贫与小贫。其实中国的顶大资本家,和外国资本家比较,不过是一个小贫,其他的穷人都可说是大贫。中国的大资本家,在世界上既然是不过一个贫人,可见中国人通通是贫,并没有大富,只有大贫小贫的分别。”③在落后的国情下,用富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显然是不行的,不仅解决不了民生问题,还可能致使国家更加贫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先生实际是真正了解中国当时国情的,而且,看到了中国贫困的改变是大事,不能在全国贫困的基础上采用西方国家当时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做法,也不能采取杀富济贫的极端手段来解决中国当时的民生问题。孙中山先生的这种注重中国贫困国情的民生思想认识是很了不起的,既是当年很多人不理解的,也是现在许多人还未搞明白的,因此,是具有重大的现代研究意义的。
二、不同于解决政治问题
孙中山先生认为:“用革命手段来解决政治经济问题的办法,俄国革命时候,已经采用过了。不过俄国革命六年以来,我们所看到的是他们用革命手段,只解决了政治问题;用革命手段解决政治问题,在俄国可算是完全成功。但是说到用革命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在俄国还不能说是成功。俄国近日改变一种新经济政策,还是在试验之中,由此便知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④而孙中山先生是将民生问题视为经济问题的,并且不主张用革命手段解决经济问题的,这也就是说,在孙中山先生的民生经济思想里,解决民生问题是解决经济问题,是不同于解决政治问题的。孙中山先生的这一思想是很深刻的,也是非常明智的,或者说,只有睿智的人,才能将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分得这样清楚。没有经历中国革命的艰苦实践,孙中山先生是不会得到如此准确而高深认识的。也许,在21世纪的今天,还会有人说,政治经济不分家,搞政治就是搞经济,搞经济也就是搞政治。这样讲的结果,肯定是政治搞不好,经济也会出现大问题的。相比之下,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对比俄罗斯的经验,就能深刻认识这一问题,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不仅在俄国的革命中用革命手段解决不了经济问题,中国的革命也同样不可能用革命手段解决经济问题。孙中山先生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⑤这也就是说,生活问题、生存问题、生计问题、生命问题,统统都是民生问题,都是用革命手段解决不了的问题。革命可以使用暴力,可是暴力并不能解决任何的生活问题。在古代,打仗不能耽误农时,该种地时必须都去种地,否则就谁也别想活。革命可以剥夺私人财产,也可以剥夺公家的财产,但就是不能创造任何财产,不能成为物质生产的源泉。所以,在革命的实践中,孙中山先生得到根本性的启示,知道革命不可能解决任何的经济问题,用革命的手段解决经济问题是水中月。在孙中山先生研究民生问题时,苏联在列宁的领导下,正在搞新经济政策,而这就是当时苏联真正的民生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手段。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不是用革命手段要资本家的人头,而是要与资本家联起手来做生意,以解决当时苏联人民的生活问题。如果当年列宁不果断采取这样的措施,依然让革命当经济的家,那苏联人民就活不下去了,就什么革命理想也不要讲了。孙中山先生看到了苏联当年的困境,知道政治问题可以靠革命来解决,解决民生的经济问题是要寻找经济手段和办法的,不能用所谓的革命手段。所以,孙中山先生才在寻找中国道路,才明确表示不要走苏联的革命道路。孙中山先生是想用经济手段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革命手段屡屡进入民生领域。暴力性的土地改革并没有解决中国农业的落后问题,甚至时至今日,中国的农业仍然处在小农生产结构之中,还未完全走上现代化之路。我们剥夺了资本家,也没有起到促进工业生产的作用。相反,在改革之中,还曾经使国有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一度陷入极大的困境。正是历史的真实告诉了我们,孙中山先生的民生思想是具有远见的,是具有一般意义的。改革开放后的事实也证明,民生问题是经济问题,不是能依靠革命手段解决的,经济手段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唯一手段。我们现在解决民生问题,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民生,用的就是经济手段,而不再延续革命手段了。今日中国的经济发展得益于经济的改革开放,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已经找不到当年极左革命的影子,但是,我们还是要重温孙中山先生的教导,知道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就明白用经济手段解决民生问题的见解,充分理解民生问题的经济性质,不再徘徊在革命意志与民生需要的矛盾冲突之中。仅就此而言,孙中山先生的经济思想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孙中山先生的民生思想是其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值得现时代广大中国人民在21世纪的改革和发展中学习和借鉴的。重新考察历史,我们要为过去的妄想用革命手段解决经济问题的认识愚昧而感到羞愧,同时也要为当年孙中山先生的睿智和稳重而感到欣慰。现在,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我们并不讳忌对于孙中山先生爱国的民生思想的肯定和赞美。
三、中国特色的两大手段
孙中山先生认为:“民生主义的办法,国民党在党纲里头,老早是确定了的。国民党对于民生主义,定了两个办法:第一个是‘平均地权’,第二个是‘节制资本’。只要照这两个办法,便可以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⑥按照孙中山先生的构想,这两个解决民生问题的手段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其一,在其他任何国家都未曾将解决民生问题的手段归纳为这么的简单。孙中山先生能够认定只要实施这两个办法就可结局民生问题,是具有很大魄力的,也是对于中国的情况完全把握的一种表现。这表明,孙中山先生不仅要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而且是要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手段解决民生问题。其二,平均地权是中国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核心要求,孙中山先生将平均地权作为解决民生的第一大手段,是延续了农民革命的思想,是在辛亥革命之后现实地解决中国农民的民生问题的基本要求。这也就是说,在当时中国这样的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解决了农民问题就是解决了民生问题。其三,节制资本是要走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因为这种节制只是节制私人资本,是要为发展国家资本铺平道路。所以,孙中山先生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既没有脱离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又没有脱离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是一种符合世界大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
平均地权是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农民的现实追求。孙中山先生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思想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国农民的基本生存要求。在那个时代,世界上已有许多的国家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经济已不是国民经济的主力,工业经济的发展已经取代农业经济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因此,在那些资本主义国家,解决民生问题不会提出平均地权的要求,更不会将平均地权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两大手段之一。只有当时尚处于刚刚结束封建社会历史的中国,还有大量的以农为生的农村人口,才会高度重视土地制度问题,才会要求平均地权。孙中山先生为了平均地权,做出了很多努力,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孙中山先生平均地权的努力并没有在辛亥革命之后获得成果,几乎成为了纸上谈兵,但是,在1949年之后的台湾,孙中山先生的这一思想还是得到了部分的实践,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对于日后台湾经济的起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历史可以证明,孙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权思想是符合中国国情要求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思想内容,是至今在中国仍然具有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意义的。从实质上讲,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实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依然可以看做是孙中山先生平均地权思想的一种实践方式,表现出平均地权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时代的不可跨越性。
孙中山先生的节制资本思想就是要节制私人资本的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办法发展中国经济,解决民生问题。在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各个国家一律都是以崇尚私人资本发展为主,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所能起到的仅仅是一些辅助性作用,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今天。历史表明,除非在特殊时期,在特殊情况下,国家资本主义并不在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但是,熟悉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孙中山先生并没有依据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通常做法,在辛亥革命之后强调发展私人资本,而是反其道行之,要节制私人资本,发达国家资本,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发展中国经济,将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希望寄托于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不盲目学习外国,不盲目发展资本主义,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将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定格于国家资本主义的扶持和扩张,是孙中山先生经济思想的独特创造,也是有利于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经济建设的明智选择。因为那时具有这种中国特色民生思想的孙中山先生认为:“我们在中国要解决民生问题,想求一劳永逸,单靠节制资本的办法是不足的,现在外国所行的所得税,就是节制资本之一法。但是他们的民生问题,究竟解决了没有呢?中国不能和外国比,单行节制资本是不足的。因为外国富,中国贫,外国生产过剩,中国生产不足。所以中国不单是节制私人资本,还是要发达国家资本。”⑦
四、值得认真反思的问题
孙中山先生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思想博大精深,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需要我们认真地学习和反思。不要以为辛亥革命已经100年了,孙中山先生没有经历20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在今天不适用了,孙中山先生的民生思想没有研究价值了。事实上,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上有真知灼见的思想是永恒的社会财富。由于极左思想在中国的长久泛滥,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拨乱反正,对照孙中山先生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思想很好地清除某些错误的认识。
孙中山先生说:“我们国民党提倡民生主义,已经有了二十多年,不讲社会主义,只讲民生主义。社会主义和民生主义的范围是什么关系呢?近来美国有一位马克思的信徒威廉氏,深究马克思的主义,见得自己同门互相纷争,一定是马克思学说还有不充分的地方。所以他便发表意见,说马克思以物质为历史的重心是不对的,社会问题才是历史的重心,而社会问题中又以生存为重心,这才是合理。民生问题就是生存问题,这位美国学者的最近发明,是恰恰和本党的主义,若合符节。这种发明,就是说,民生是社会进化的重心,社会进化又是为历史的重心,归结到历史的重心是民生,不是物质。我们提倡民生主义二十多年,当初详细研究,反复思维,总是觉得用‘民生’这两个字来概括社会问题,较之用‘社会’或‘共产’等名词为适当,而且又切实又明瞭,故采用这个名词。不料欧战发生之后,事理更明,学问更进,马克思的宗徒也发明了相同之点。由此足见本党提倡民生主义,是正合夫社会进化的原理,不是像时髦学者所说的人云亦云。”⑧
从孙中山先生所讲述的美国学者的观点来看,他是同意或者说非常赞同那位美国学者观点的。而由此展开的孙中山先生的民生思想认识,那是极为深刻的。这首先是说,在孙中山先生看来,社会问题才是历史的重心,物质不是历史的重心。社会问题与物质是不同的,社会问题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而单纯讲物质还无法解释这些无所不在的利益关系。这就是孙中山先生高于他人认识的深刻之处,不是从单纯的物质出发,而是从具体的社会问题出发,看待民生问题。从今天来看,认真反思这个问题,是很有意义的。现在,我们大多数人恐怕还是要单纯讲物质,不是将认识历史的重心放在社会问题上。然而,在社会历史观的推进中,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指出,单纯讲物质,只是笼统地认识物质的作用,无法将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运动内在地联系起来,必须对物质的因素给予辩证的认识,区分出动物性的劳动与人性的劳动的不同,由此才能准确地解释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发生的一切社会问题,包括所有的民生问题。所以,从革命实践中得到的直觉上讲,孙中山先生认识到了不能只讲单纯的物质,不能将历史的重心放在单纯的物质上,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讲单纯的物质是历史的重心,经过20世纪的血雨腥风,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这是对于人类历史认识不成熟的表现,这种认识的幼稚性是无法与孙中山先生洞察社会思想的深刻性相比的。
更进一步地讲,孙中山先生认为,在作为历史重心的社会问题中,又要以生存为重心,这才是合理的。这也就是说,在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中,对于生存即人类的生存,给予了更为核心的确认。我们可以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表述为:社会问题是历史的重心,生存问题又是社会问题的重心。按照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意思,生存是重心的重心,是最最重要的社会问题。看社会,讲民生,达到了这一境界,那是一般人不能比的,不光是辛亥革命时期甚至是辛亥革命之后的各路英雄好汉与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无法相比,就是到了今天,到了21世纪,我们说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是没有几个人能与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相比。我们大概是在20世纪末期,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磨难,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练,才初步地认识到,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没有永恒的正义,只有生存的选择。而孙中山先生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就认识到了生存问题的重要性,就将生存问题看作是历史重心的重心,这无论从何谈起,都是十分可敬的,都是值得我们今天认真反思的。
综上,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孙中山先生明确地讲,民生问题就是生存问题。这也就是说,在孙中山先生看来,生存问题是历史重心的重心,而换一种说法就是,民生问题是历史重心的重心。可以说,孙中山先生这种对于民生思想的表述,不仅经典,而且准确到位。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制定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第十一条规定:“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其中提到的人民之事业以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等,都是最基本的民生之需,由此可见,在孙中山先生的社会实践中,已经是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提到了国家必须关注的最高程度,给予了具体的可行的国家建设的纲领性确定。所以,在对孙中山先生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思想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明确地认识到,历史的重心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重心是生存问题,生存问题就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而是经济问题,是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必须给予解决的经济问题。对照中国现阶段的改革实践要求,可以说,在辛亥革命时期形成的孙中山先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思想,深刻精辟,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和冷静反思的。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56,第765页、第788页、第792页、第788页、第765页、第788页、第802页、第775页。
[1]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中山经济思想研究集[C].上海:三民公司,1926.
[3]国父实业计划研究会.国父实业计划研究报告[R].1943.
[4]吴晦华.实业计划之理论与实践[M].上海:新世纪书局,1930.
[5]胡显中.孙中山经济思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6]钱津.劳动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4.
[7]钱津.生存的选择——人类的历史与未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钱津.论孙中山建国大纲经济思想[J].广州大学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