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软件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1-08-15夏平平吕太之
夏平平,吕太之
(1.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江苏南京211170;2.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近年来,随着各个高校不断扩招,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就业的质量差异较大,特别是软件开发类专业的学生,一方面有不少学生找不到工作,甚至转行到其他非计算机行业就业;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同时被多个知名软件企业看中。我国软件人才就业正陷入这样的尴尬境地:很多软件公司对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需求增加,并且招不满具备从事基本软件开发能力的学生,同时,每年有超过100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针对人才市场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IT行业每年存在至少50万的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从目前很多软件企业招聘要求来看,他们对教育水平、工作经验、技能和能力、基本素质以及外语语言等都有一定的要求,由于软件人才的紧缺,大多数企业都比较急,甚至有些企业像金山、东软等知名企业就直接打出“急聘”等字眼。
当前,虽然我国高等院校及各类培训机构每年有几十万软件相关专业毕业生,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印度软件业却是仅次于美国软件出口的第二大国,而我国软件产业和印度等国家相比差距仍然非常大。中国虽然也具备大量软件业人才资源,但人才素质在“硬技能”和“软技能”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比如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语言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等[1]。
21世纪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在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竞争。高校作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机构,担负着适用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着应用技术领域的创新水平,因此,探讨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高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特点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对高校的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对我国的技术型应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及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2]。
近年来,江苏省教育厅为了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每年组织一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每年很多学生踊跃参加,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对促进高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软件专业学生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部分高校的软件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安排、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与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存在脱节,甚至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的课程设置比较陈旧,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课程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考核,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一般情况下学生考试前临时突击也能顺利通过考试,学生等到毕业后其软件开发动手能力严重缺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合软件企业的需求。
(2)有的学生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一味追求考高分,这样可以拿到奖学金或者其他的出国或保研机会,缺乏创新思维,这种被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长期下去就会失去创新的兴趣[3]。
(3)学生与企业接触偏少,对企业的真正需求,很多学生在校期间难于深入了解。同时,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太少,自己通过英文资料或者通过Internet网络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匮乏,面对日新月异的IT新技术无从下手。
(4)软件技术是一门不断变化,时刻在更新的科学,而且计算机的发展和更新速度更快,有的教师由于各种各样原因不能即时学习,或干脆不学,传授的是多年前的知识,导致其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企业需求之间差距甚远,这样,学生学到知识也大打折扣,学生创新能力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针对这些情况,必须设置相应的培养措施和解决方案,鼓励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机制。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针对上述软件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除了增加课程设计,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以外,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体现出“厚基础”、“重技能”、“多实践”的特点,课程模块基本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实践技能课、限定选修课等模块,每个课程模块有自己的知识侧重点,同时也有课程之间的衔接。
实践技能包括课堂实践、课程实训、项目化综合大实训、毕业设计、企业岗位定向实训等实践组成的多层次实践技能教学体系,贯穿专业实践技能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计算机软件专业知识的能力,达到能自学软件新技术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创新素质。
(2)培养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
为此,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从2007年开始引入班主任导师制,即每个班级有一个技术能力比较强的老师作为学生的专业导师,每个导师只能带一个班级,避免因带的班级多而质量受影响等缺点,导师通过每周给学生上课和交流等方式,慢慢让学生懂得软件科学的乐趣,增强对专业知识领域的了解。
其次,从大二开始,学生已经对专业基础知识有部分的了解和学习,信息工程系的教师成立了不少兴趣小组,比如有java web方向的,有.net方向的兴趣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和一个专业指导老师,专业老师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还定期布置任务,并且跟踪检查,很多学生在大二时就参与软件公司的真实项目,非常有成就感,而且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由于其动手能力进步很快,对班级其他没有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影响也很大,很多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学习,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更大。
通过兴趣小组和导师制等形式不但圆满地完成了科研计划,学院信息工程系软件专业学生还参加了“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大赛,取得了决赛一等奖等优异的成绩。
(3)走访不同企业,得到企业对软件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反馈,对现有的教学计划进行适当修改,适当延长学生实训的时间,软件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动手的基础上进行提高;同时,通过课程学习、课程实验、课程实训、项目科研等相贯穿,以真实的科研项目需求带动学生不断进行理论学习,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3]。例如,学校和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根据公司岗位群对学生的需求,对教学计划合理设置,挑选部分学生进行培养,从之前毕业的学生和公司反馈的结果来看,学生在公司能胜任公司的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
(4)提高教师的技能和素质,改变教师以往主要以授课为主的授课风格为教学、研发并重的教学模式,定期组织不同教师上公开课,学习不同教师的优秀教学方法,并且交流教学心得[4]。
软件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教师,如果教师上课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真实项目的科研,那么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相反,如果教师的科研业务能力很强,那么教师上课的时候才能结合实际项目有针对性地教学,而不是照本宣科,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肯定会上升。
为此,我系每学期假期都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轮流到企业学习,不仅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一个依据,而且通过这种方式,使教师学到更加实用的最新业务知识,这样,对教师的教学也大有促进。
三、总结
针对高校软件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开展以项目驱动为中心的实例化教学,从入学开始实行班级导师制,在老师指导下开展软件专业方向的兴趣小组,将学生尽早引入软件公司实际项目,按照上述教学实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四年多的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模式不仅确实可行,而且还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其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从学生每年参加江苏教育厅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成绩和用人单位几年来反馈的结果来看,通过不断有益尝试的教学改革使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普遍得到了增强,并且获得良好的成绩。
[1]郝 琦,房 磊.论高职院校创新能力开发课程的开设与教学组织[J].2009(1):47-48.
[2]李艳波.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10(5):1.
[3]彭 强,杨 燕,张翠芳.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3):19-20.
[4]曾安平.培养大学生软件开发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4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