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以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为例

2011-08-15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管理学系赖沈真

海峡科学 2011年9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管理学系 赖沈真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必须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创造性地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这是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对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1 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自 1999年开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07万人,2003年毕业生人数突破200万人,达到212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人,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60万,为2000年人数的 6.2倍。按照国际通行标准,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15%~30%即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从1998年的9%上升到2005年的15%,2020年将接近30%,将完全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已日益明显。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日益凸显。高校毕业生的待业人数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也逐年提升,2011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而目前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计将超过900万人,宏观就业形势不容乐观①。

2011年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1500多万人,加上原先失业人员和因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新产生的失业人员,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总人数将超过2400万人。假如GDP增速保持在8%左右,预计全年新增就业和补充自然减员增加就业仍会在1200万人,城镇就业供求缺口还会在1200万左右。此外,农村还有1.2亿富余劳动力需要实现转移,可见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压力还在加剧。而高校大幅度的扩招导致毕业生的富足,同时接纳高校毕业生的职位数量增长缓慢,造成了供需的失衡,加之其他诱导因素的影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巨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仍是所有就业群体中就业的难点[1]。

2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成因分析

2.1 宏观因素: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配套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匹配,毕业生才能顺利就业。当前高校的办学体制与市场需求脱节,办学模式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资源配置的手段以行政干预为主,很多高校不注重学校定位,盲目增开热门科目,缺乏市场调节能力,难以与就业的市场化接轨,导致专业设置及调整落后,办学成本高,办学机制缺乏创新,从而加剧了大学生供给的结构性相对过剩。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配套是形成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结构因素。

2.2 主观因素:高校毕业生主观意识偏颇

当前大学生的择业意识、择业观和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流,但有相当部分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有的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定位,缺乏对现实环境的了解和认识,就业目标瞄准大城市、大企业、高薪酬,一旦达不到预想目标就待业观望;有的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缺乏社会责任感,怕吃苦、怕困难,不愿到欠发达地区或边远山区工作;有的大学生自认为考入大学后万事大吉,在大学的生涯中只知享受,降低对自身的要求、考试只追求及格,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就出现了在市场招聘会上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现象。这些往往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调节、职业规划能力、主观努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所以高校毕业生主观意识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2.3 客观因素: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缺陷

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显得尤为重要,但当前不少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观念落后、内容陈旧,长期受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及长期的计划体制影响,一些高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存在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重视不够,指导工作不力;二是缺乏创业指导或不能依据市场需求开展创业规划培训,开拓学生的创业思路、方法及教授、指导、编制创业计划,导致大学生缺乏创业理念[2];三是就业指导人才缺乏,对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配备不齐,更换频繁缺乏稳定性,也没有开展系统的培训,同时缺乏科学化、全程化、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根本达不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使大学生毕业面对市场找不准和定不准自身位置,造成就业难。可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欠缺,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潜在因素[3]。

3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措施分析

3.1 实事求是:开展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

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应主动分析全局与区域间的供需情况,早作对策准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对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层次、能力要求也越高。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分析所设专业的供需情况、就业质量和满意度,对社会各职业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对有关职业的前景进行预测,并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官方网站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媒介,减少大型企业招聘会,重点投入到校企合作和岗前培训等方面。高校应重视就业指导工作,设专门机构,投入较多的经费保障,尽力使毕业生找到好职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以此来提高学校的地位、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获得社会各界更广泛的支持和认可,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就业的根本出路还是要加强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高质量的人才吸引市场、占领市场、拓展市场,通过人才供给质量增强保障人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4]。

3.2 统筹兼顾:疏理就业工作的内容和流程

应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上来。首先,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资格,了解就业政策形势,练习基本择业技巧,明白就业手续工作流程。其次,应掌握毕业生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对家庭贫困生等特殊学生,应加以帮扶。根据毕业生的个性特点,可事先准备一系列工作预案,以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实现人岗匹配。再次,应规范工作流程。在重视就业推荐制度和就业派遣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和毕业餐会典礼等细节。应处理好学校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保持就业指导工作的良性发展。最后,应依托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学生工作信息化。依托现代网络技术既有人的信息共享,又包括处理事务的信息化,它既可以为学生进行网络就业指导教育,也可以为学生进行网络招聘面试,还可以一体化完成网络办理就业派遣等。

3.3 组织建设:组建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队伍

高校要从大一开始对全体大学生展开一体化的全程就业指导,避免就业指导人员的行政化倾向,以管理、服务、指导为主,打破以家长式强制管理为主的指导模式。管理分工可以细化,但个体都应有全局意识,保持信息共享,思路一致;服务流程可以提高运营效能,但每个步骤都要记录在案,有备份可复查,促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就业指导教师不仅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而且应通过训练,加强各种能力的提高,还应明确职责,稳定心理状态,有条不紊地处理各类轻重缓急的情况。目前,高校辅导员需要缓和角色冲突,正确处理角色关系,在全程就业指导过程中有效指导更多学生,提升就业的数量和质量[5]。

4 拓宽高校毕业生门路的做法——以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为例

4.1 就业机制创新:构建全员化的就业工作网络

协和学院通过实施“一把手工程”,落实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构建了全员化的就业工作网络,在人员、经费、就业场所的建设和使用上都严格按规范要求落实到位,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保障。在认真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构建“校党政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学院组织实施”的就业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系主任责任制、辅导员责任制、专业教师责任制,充分发挥了直接相关责任人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学院许多专业老师都能积极利用校企合作、学术交流、合作科研、参加会议等各种机会推介毕业生;许多教职工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和影响力联系用人单位进校招聘毕业生。

4.2 就业制度创新: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六大制度

4.2.1 就业工作定期会议制度。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系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也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此外,协和学院招生与就业部每个月至少召集各系辅导员召开一次会议,专题研究、讨论毕业生就业工作。

4.2.2 就业工作月报制度。学院从2011年3月开始实行就业工作月报制度。每个月通报各系、各专业的就业率情况,通报各系开展就业指导活动的情况。就业工作月报制度加强了各系就业工作的紧迫感和开展就业工作的主动性。

4.2.3 就业工作动员、总结表彰制度。学院每年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表彰奖励先进、鞭策后进。增强毕业生就业忧患意识,加快就业步伐,明确目标,面向基层就业。

4.2.4 就业工作跟踪制度。学院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评价制度,坚持开展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质量和就业工作评价的跟踪调查,采集用人单位满意率、毕业生满意率等数据为学院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依据。

4.2.5 就业工作研讨制度。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研讨制度,通过就业工作的研讨不断总结、推广学院就业工作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积极探索新时期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思路、新办法。

4.2.6 毕业生就业奖励制度。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修订了《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鼓励和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办法》,加大了对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奖励力度。

4.3 指导体系创新:构建立体化的就业指导模式

在就业指导队伍上,实现从以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毕业班辅导员为主体的就业指导人员,到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和就业核心团队作用的转变。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组建校就业工作核心团队,聘请企业家、知名人力资源专家、优秀校友以及专家教授等为毕业生开设就业、创业系列讲座。

在就业指导内容上,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逐渐实现从“应急型”就业指导到“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转变。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课程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并统一就业指导教材。开设“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和“职业测评”导航系统,重点帮助一、二年级的学生认识职业和设计职业,帮助三、四年级的学生培训求职技能、转变就业观念。

在就业指导形式上,不仅有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等团体性的指导,而且更注重开展体验式的就业活动,开展就业咨询、职业测评、就业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等个性化的活动。经常举办职业规划活动,学生参与面高,效果很好。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特别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成绩显著。

4.4 就业服务创新: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4.4.1 开通热线,提供一站式的就业服务。为毕业生提供“全天候”的电话咨询,及时解决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方便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专门设立就业接待室,并引入人才市场工作站,为毕业生提供便捷的手续办理服务。

4.4.2 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及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紧紧围绕两个市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一是有形就业市场。通过专业宣传,联系用人单位、走访人才市场,参加校企合作洽谈会,举办专场招聘会,组织大型校园供需见面会和建设实习基地等形式拓展就业市场。二是无形就业市场。突破时空瓶颈,提供一流的信息服务,是“无形就业市场”的优势。

4.4.3 采取措施援助困难毕业生,为困难毕业生就业解决实际困难。学院高度重视困难毕业生援助工作,千方百计帮助困难毕业生就业。把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作为一项主要工作列入《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鼓励和促进毕业生就业暂行办法》。学院向各系搜集困难毕业生名单,建立数据库,对其状态实行全程、动态跟踪,分类援助。各系也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帮助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困难毕业生,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4.4.4 积极关注待就业毕业生,为待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跟踪服务。学院在毕业生离校前对待就业毕业生进行信息登记,毕业生离校后,学院通过各种渠道跟踪待就业毕业生,继续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就业情况。毕业班辅导员继续为待就业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积极引导待就业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明确合理的就业定位,促进待就业毕业生尽快就业②。

注释:

①数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http://www.mohrss.gov.cn/.

②黄跃鹏. 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检查评估汇报[EB/OL]. http://gaokao.fjedu.gov.cn,2008-07-01.

[1] 邹函.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浅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5):88-90.

[2] 柯龙山.“90后”女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探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3):32-34.

[3] 裴九雄.开展高校毕业就业工作的三种策略[J].广西教育,2010,(6):121-123.

[4] 黄燕.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的基本途径[J].科技创业月刊,2010,(10):56-58.

[5] 邓长青,吴芮凌,彭德忠.大学生就业指导[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79-82.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学院掠影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