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镜赋论
2011-08-15朱国伟
朱国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唐代镜赋论
朱国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唐赋创作繁荣,近些年来,对唐赋的研究渐渐升温,但对器用物品入赋的现象较少关注。唐代镜赋创作数量多,质量高,内容丰富、主旨取向、艺术手法都有开拓和进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唐代镜赋的主旨主要为:赞颂君主之仁德;歌颂君子之美德;抒发赋家“自我”之情思。在艺术上的独特之处为:风格的雅正;“体物”的回归;视野的阔大;对比烘托的手法、双起双收的结构。儒家视镜为正德修身的象征,道家视镜为“道”的体现者,道教更视镜为神异的宝器,镜赋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观念、社会风俗及制造工艺。
唐代; 镜; 赋
“诗莫盛于唐,赋亦莫盛于唐。”[1](P5)唐代以诗赋取士,而且赋的作用超过诗。唐赋创作繁荣,近些年来,对唐赋的研究渐渐升温,但对器用物品入赋的现象较少关注。唐朝统一时间近三百年,在空前统一的局面下,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作为社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手工业,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日用青铜业中的铜镜铸造业更是进入了鼎盛阶段。唐代镜子造型新颖,铸造精湛,装饰华美。整个社会对镜子非常喜爱,五月五日铸镜、八月五日千秋节赠镜的风俗非常流行。从汉代以来就流传的有关镜之灵异的思想观念在唐代更加盛行。文学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镜在唐赋中是备受关注的题材。唐前只有三篇镜赋,分别为晋傅咸、梁刘缓、周庾信所作,而唐代却有22篇镜赋,作者知名者有18人,佚名三篇。数量之多,异乎寻常,而且唐代镜赋内容丰富、主旨取向、艺术手法都有开拓和进展,而唐代以后镜赋鲜有创作。
唐代镜赋的主旨
从赋史看,汉代无镜赋,六朝有三首镜赋,重点是对览镜美人的描写。唐代镜赋基本上抛弃了以美人为重点的写作方式,个别篇章虽偶尔提及,亦与齐梁风格大异其趣。唐代镜赋的主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赞颂君主之仁德;歌颂君子之美德;抒发赋家“自我”之情思。
其一,唐代镜赋的普遍主旨是赞颂君主之仁德。六朝三篇镜赋均无颂君主之德的主题,借镜颂圣是唐代器用赋在主旨上的新开掘。唐代镜赋颂君主之仁德有以下几种类型:借祥瑞颂君主之德;借节庆风俗颂君主之德;借阐发镜之义理颂君主之德。
借祥瑞颂君主之德。佚名《仁寿镜赋》之序曰:“唐天宝初,有献书阙下者,言巴蜀之间有石镜,见于岩之半。‘仁寿’之字昭然可观。仆深奇之,因而为赋。”[2]这面天然石镜被当作祥瑞加以歌颂。赋开篇就定下了颂圣的调子:“主上恢大宝,阐鸿休,仁风扬而玄德布,寿星辉而皇化流。故得灵仙启瑞,石镜涵秋。”祥瑞石镜的出现完全是主上的仁风和玄德所致。当然,颂扬的同时又不忘讽谏之意。讽谏之意最突出的当属徐寅《铸百炼镜赋》:“王曰‘吾秦之镜也,可以照肝胆,可以息奸邪。吾将验彼,彼将妄耶?且阎乐之奸邪曷隐?赵高之肝胆谁遮?遽至于素车白马,绝国亡家。今斯镜也,用其鉴形容,定妍丑。比君德之不昧,论臣心之无苟。”这篇赋立意新颖,讽喻巧妙,可算镜赋中的佳作。
借节庆风俗颂君主之德。八月五日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日,这一天被定为“千秋节”,皇帝赐百官明镜,民间百姓也互相赠镜,故又名“千秋金鉴节”。赵自励《八月五日花萼楼赐百官明镜赋》、张《千秋镜赋》就是对这一风俗的反映,并较为含蓄、节制地赞美明皇。前篇曰“欢心达于四海,圣泽均于九州……奉承天子之休,备有德于咸一”,后篇曰“伊惟仲秋,日在端午。我皇帝出震兰殿,诞膺紫微。祥光夜合,佳气晨飞。圣人作而万物者见,固先天而天不违。”
借阐发镜之义理颂君主之德。《庄子》内篇有“至人之用心者镜”的说法,又有“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等内容,《庄子》外篇曰“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这里“镜”、“止水”、“明镜”就是“道”的象征,而“至人”、“圣人”又是“道”的体悟者。道家思想与谶纬学说相结合,镜作为道的象征又变成了皇权的象征,而道的体悟者“至人”、“圣人”就转而成为皇帝的代称了。韦模当《金镜赋》以“圣人握之,以临天下”为韵,颂圣之意尤为明显。王桨《握金镜赋》主旨与前赋相同,而语气较为和缓谦恭。
其二,唐代镜赋的另一主旨是颂君子之美德。金属是坚硬的,镜子能够映现任何物象,所以赋家以镜的坚贞、虚受、有恒类比君子之美德。如“居燥湿而不变,是之谓可久无大小而虚受,是之谓内完。”(《五月五日花萼楼赐百官明镜赋》)“虚以受物则万象必涵,金以平心而九流惟正。”(《千秋镜赋》)崔膺《金镜赋》序中说得就更明白了“镜之鉴也,云不能破,风不能摇。涵虚待物,物莫之挠。有同君子,执恒德而不变,故志而赋焉。”镜面是明亮的,因此又比照出君子光明磊落的品格,即“云不能破、风不能摇。”
其三,唐代镜赋的主旨还表现为借镜表达士人沉沦不偶的幽愤。佚名《古镜赋》,以古镜沉埋幽处自比:“囊者久积氛雾,半粘沙土。蟾埋影涩,痕深翳聚。”隋末唐初的王度写过一篇志怪小说《古镜记》,主要描述渲染古镜照宝、辟邪、照妖的神异功用。佚名《古镜赋》将古镜的神异与比兴手法结合起来,在主旨上进行新的开拓。王起《照宝镜赋》在主旨上与《古镜赋》有相似之处,但回环往复,更为曲折多变。其一,以珍宝埋地自比,则镜喻伯乐:“藏诸土中,虽沉埋而为恨;引于地表,终错落而皆呈。”其二,以宝镜自比,应居其当位,无屈其才:“在楼台之中,我用无展;蓝田之下,厥道斯殊。”这与汉代司马相如、扬雄不愿以词章居于弄臣地位的思想是一致的。
其四,唐代镜赋的主旨又展现为士人自怜自赏、汲汲进取的心态。唐代镜赋中有两篇《山鸡舞镜赋》,作者是皇甫堤和赵殷格,限韵相同,皆以“丽容可珍、照之则舞”为韵。“山鸡舞镜”典出《异苑》“山鸡爱其毛羽,映水则舞。魏武时南方献之,帝欲其鸣舞而无由。公子苍舒令置大镜其前,鸡鉴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历代小说笔记选》)。此处是借题而作。皇甫提之赋更多为自怜其才、孤芳自赏之思。如“玩夫色,必自鉴以呈形;爱其仪,故乃见而屡舞”,“从裔壤、贡丹墀。未识亻欺亻欺之状,徒观采采之姿。”赵殷辂之作,则愿知于君主,汲汲于富贵之心尤其明显。“不驰心于绿水,自结念于丹墀”,“每念栖于丹阙,兹获贡于虞人。由是辞荒徼、入函秦,优游青禁,顾盼紫宸。则昔之在山也,虽蕴姿而谁语?今之舞镜也,方呈质以效珍。”与祢衡《鹦鹉赋》相较,格调可谓不高。但唐代士人普遍积极进取,温卷投刺,投机钻营,不为当世所讥。李白尚有“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之谀,此处也算直言其怀。
唐代镜赋的艺术特色
唐代镜赋与前代镜赋及唐代其他题材的赋相比,在艺术上均有独特之处。主要表现为:“体物”的回归;视野的阔大;风格的雅正;对比烘托的手法、双起双收的结构。
其一,唐代镜赋首要的艺术特色是“体物”的回归。前代傅咸、刘缓、庾信的镜赋,对镜本身的描述并不多,而是从美人与镜的关系入手,多描写美人室内的屏风、帘帐、装扮、服饰等等,裱艳流利,可看作宫体赋。如庾信《镜赋》“玉花簟上,金莲帐里。始折屏风,新开户扇。朝光晃眼,早风吹面。临桁下而牵衫,就箱边而着钏。宿鬓尚卷,残妆已薄。无复唇朱,才余眉萼。靥上星稀,黄中月落。”唐代镜赋继承了汉代咏物赋善于体物的特点,从描写美人转到镜本身的描写。何据《镜花赋》最为典型:“金镜精宝兮珠秀华,台插珊瑚之树,钩垂菡萏之花。映若无质,循则有体。洞碧空其何际,湛清潭其绝底。莺舞翩于瞳陇,龙怒鳞于清氵此。……既翻轮而隐耀,又飞花以生姿。如玉之明,如雪之皎。度翠壁以星落,薄乘鹿而霜晶。”这篇赋描写镜的华美装饰、镜面明亮、图案生动,特别是镜花的精美,为他赋所不能及。鸾鸟在翩翩起舞,磐龙在波涛中张牙舞爪,把静态的动物图案写得活灵活现,富有动态美。后面对镜花的描写,既是艺术的描写,又是写实的描写。因为唐代的金银平脱镜、宝钿镜制造精美,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是中国铜镜艺术的高峰。
其二,唐代镜赋凸显时代特征的艺术特色是视野的阔大。前代镜赋的描写范围可谓“不出闺阁之内”、“儿女情多,风云气少”。唐代镜赋视野开阔、气势宏大,从室内描写转向广阔的空间。一面小小的镜子,却尽显“苞容宇宙”的赋家之心。写镜子的制造是“天清波上,飞焰日中。”(崔膺《金镜赋》)写镜子的功用是“若乃宇宙清朗,提携偃仰。旁窥而山泽入怀,俯视而云霄在掌。”(乔琳《太原进铁镜赋》)李程《石镜赋》的描述是“当六合之清爽,澄素辉之洁朗。可以坐至于云霄,可以立分于魍魉。知远之迩,视山岳之在目;以小观大,览江湖如指掌。”张《千秋镜赋》的描写更是以“映空而天地且霁,照远而山河更重”一联而受人称赏。
其三,唐代镜赋受科举影响,艺术风格多表现为“雅正”。前人常用“雅正”评价文章,那么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是“雅正”呢?李调元的看法可为参考:“《文苑英华》所载律赋至多者莫如王起,其次则李程、谢观。大约私试所作而播于行卷者,命题皆冠冕正大。逮乎晚季,好尚新奇,而‘英华’所收,顾从其略,取舍自有定则,固以雅正为宗也。”[3](P25)由此可见,命题冠冕正大实指题材内容,同时语言上也不应只关注“争奇斗巧,章句益工”。《诗大序》曰“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孔疏“雅者训为正也,由天子以政教齐正天下,故民述天子之政,还以齐正为名。”。[4](P272)可见,雅正与题材上的关注政治有很大关系。从内容上说,凡是写国家制度、典礼、祥瑞、圣君、圣人等类的作品,都是雅正的。另外,题目出自经书、史书及道家著作的赋,也是雅正的。唐代22篇镜赋中,《仁寿镜赋》是写祥瑞的,《八月五日花萼楼赐百官明镜赋》、《千秋镜赋》是写玄宗生日节庆的,自然是雅正的。《太原进铁镜赋》、《铸百炼镜赋》是写地方进贡,也属雅正。《金镜赋》、《握金镜赋》《山鸡舞镜赋》均有颂圣内容,也是雅正的。《水镜赋》、《心镜赋》、《至人心镜赋》、《至人用心若镜赋》,题目出自《庄子》,故属雅正。只有一篇《屈刀为镜赋》是写神仙异术的,可以明确地排除在雅正之外。一般来说,中唐的律赋以题材雅正著称,唐代镜赋的作者中,于贞元、元和间中进士的较多,而当时的科举考试为了纠正举子重文词轻经史的浮薄倾向,命题多出于经史。受此影响,镜赋在风格上普遍追求雅正。
其四,唐代镜赋的艺术手法是对比烘托、双起双收。骈赋、律赋多用偶对,所以赋中常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本不足为奇。但唐代镜赋对比烘托手法的使用还是要大大超过其他题材赋作,甚至有通篇使用者,如《水镜赋》。唐代镜赋多用对比烘托手法,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题目的限制和影响。唐代镜赋中像《水镜赋》、《心镜赋》、《至人心镜赋》、《屈刀为镜赋》等题目,都是联合短语或称并列词组,两者有明显的一一对应关系,多用对比烘托,自是必然。律赋极重破题,开篇要点出题中事物、要义,所以很容易对比、排比地写下去。最为典型的是佚名《水镜赋》,开篇以“利济者水,含虚者镜”点出题中事物“水”和“镜”,整篇赋全用“水”、“镜”对比,只不过每一联的“水”和“镜”并没有固定的顺序,有正对,有隔对,就连结尾也用对比。一般律赋的结尾常常用一两散句收束,像本篇整篇使用对比,在赋中是极为少见的。二是镜本身的特点对赋家的启发。镜子是用来映照事物的,实物和映像正好是一对对应关系,赋家就容易从此入手摹写,并创造出一种互相烘托的美学效果。如《水镜赋》“纳晴天而两日交丽,因红粉而双容俱笑”,天上之日与水中之日相互映照,光彩陆离;镜外红粉与镜中佳人对视而笑,更增妩媚。又如趟殷辂《山鸡舞镜赋》:“形其动矣,影亦随之。类埙篪之并得,同律吕之相追。故人之视焉,知分形之有别;禽之悦也,谓一体之无疑。”镜外之鸡,镜中之鸟,形动影随,相映成趣。双禽对舞,莫辨真伪。而且写出了山鸡的心理情趣,既是对比,又是烘托,收到了很好的美学效果。
唐代镜赋的文化意义
隋唐时期是中国铜镜的鼎盛阶段,唐镜工艺先进,品种繁多,造型美观,从天子到庶民,都非常喜爱镜子。儒家视镜为正德修身的象征,道家视镜为“道”的体现者,道教更视镜为神异的宝器,铜镜也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唐代镜赋创作繁荣,正是上述思想文化、社会风俗在文学上的反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唐代镜赋反映了儒家正德修身的思想观念。儒家常常把镜映照事物的机能作为比喻使用,希望人们吸取历史的教训。《诗经·大雅·荡》日“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5](P430)唐太宗曾在贞观二年作《金镜述》,既是自戒,又是告诫群臣:“然为人君皆欲其永享万乘之尊,以垂百王之后。而得失异趣,兴灭不同,何也?盖短于自见,不闻逆耳之言,至于灭亡。终身不悟,岂不惧哉!观理乱之本,原足为明镜之鉴戒。”[6](P2660)唐代镜赋中要求官僚士人为官勤于政事公平无私、为人坚守道义的内容屡屡出现,如佚名《人镜赋》以“主圣臣忠、道光贞观”为韵就表明主旨要求。赋中又有“惟贤任贤,自圣传圣。守之则通幽洞冥,执之乃穷理尽性”,“无鉴于水,自视于人”,“以是为臣则献可替否,以是为镜则进思尽忠”等等内容。赵自励《八月五日花萼楼赐百官明镜赋》表现得更为明显:“咨尔千品,尔万官。钦哉明主之锡,训尔为臣之难。手平者必正,体静者必安。水清则鉴澈,表直则影端。居燥湿而不变,是之谓可久;无小大而虚受,是之谓内宽。”
其二,唐代镜赋又是道家及道教思想观念的文学反映。在唐代镜赋中,“镜”有时就是“道”的体现者和象征。《庄子》内篇有“至人用心者镜”的说法,借镜形容道的体悟者“至人”不受束缚的心境。又有“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的说法,以明镜止水形容高尚悟达者的自由境界。老子被李唐皇帝追认为远祖,道家思想备受尊宠,《老子》、《庄子》、《列子》列于学官,广大士子对其耳熟能详,唐代镜赋就较多地表现了这种社会思潮。各篇镜赋或多或少对此都有所反映,而且专门以之为题的就有六篇,分别为《水镜赋三篇、《心镜赋》、《至人用心若镜赋》、《至人心镜赋》。镜为道教神器的观念在赋中得到充分体现。同道家思想受尊宠相应,道教在唐代也非常流行,唐玄宗就曾受道篆。而镜是道教的神器。晋代葛洪的《抱扑子》对镜的神异作了诸多描述,如“万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以眩惑人目而尝试人,唯不能于镜中易其真形耳。是以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镜九寸已上悬于背后,则老魅不敢近人。”[7](P300)隋末唐初的王度写有一篇《古镜记》,正是道教视镜为宝器的宗教思想在传奇小说中的反映。王度的古镜先后照出并杀死千年老狸(婢女鹦鹉)、蛇精、山公猿、毛生龟、蛟、公鸡、鼠狼、老鼠、守宫等妖邪之物,古镜还能为人疗病,而且舟行平波涛,山行窜虎豹。唐代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曾蒙武后召见,为睿宗说道教,并亲授玄宗法篆。司马承祯曾向玄宗进镜和剑,《全唐文》卷九二四载有他作的《含象剑鉴图》及《含象鉴序》。唐代镜赋创作于中唐的占了大多数,但对神仙异术并不完全排斥,如《古镜赋》题目明显来自《古镜记》,《照宝镜赋》的题目也来自道教思想。虽然这些赋在主旨上对题目的本义进行引申和转移,但总要对镜之神异刻画一番,如“四规是,百炼弥轻”,“时开宝匣,以厌山精”等。(《古镜赋》)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唐崔护的《屈刀为镜赋》,以“神仙异术,变化无方”为韵,内容主旨与限韵完全一致。唐人对镜,特别是古镜是有某种程度的迷信的,镜赋是其证明。
其三,唐代镜赋也反映了君权神授的谶纬思想。纬书《尚书五行传》云:“桀失玉镜,用其噬虎。”其《尚书帝命》亦云“秦失金镜,鱼目入珠。”[8]《洛书甄耀度》云“有人卯金刀,握天镜。”[9](P755)这些书均把镜作为政权的象征。道家哲学中道的体现者在谶纬思想中就成为预言卯金刀即刘氏王朝当兴、夏秦当灭的征兆。视镜为帝王权力象征并加以神秘化的思想在唐代镜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夏失玉镜、秦失金镜”的典故屡屡被提及,而且有两篇镜赋专门表现这一主题。韦模当《金镜赋》以“圣人握之、以临天下”为韵,王《握金镜赋》以“圣人执持、照临寰宇”为韵,均是赋篇主题。很明显,“金镜”、“握金镜”均来自“秦失金镜”、“有人卯金刀,握天镜”。王对金镜的神圣灵异大肆渲染、高调宣扬:“至明者莫尚乎金镜,可类者莫先于圣心。既施之于日用,如握此以君临。有象必昭,含万灵于春圣;无幽不烛,若百炼于宸襟”,“宜乎永保清平,长称明圣。当宣室以洁朗,逗皇图而辉映。臣知六五帝而四三皇,实由握乎斯镜。”似乎只要有了这样一面金镜,天下就可太平无事了。在军阀割据、王室倾颓的晚唐,作这样的颂歌似乎不合时宜,但仔细一想,却也有合理之处。晚唐士人多么希望出现一位超人式的圣君,手持金镜,荡平天下,同时也是对分裂割据势力的一种警告。
其四,唐代镜赋生动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俗和制镜工艺。镜在唐代是被社会各阶层喜爱的物品。玄宗把自己的生日八月五日定为千秋金鉴节,并于此日赐百官明镜,民间也互相赠镜。《八月五日花萼楼赐百官明镜赋》、《千秋镜赋》就是对这一风俗的生动记载。镜赋还反映了唐代制镜工艺的某些细节,如五月五日在扬子江心铸镜,铁镜一般用来进贡、辟邪等。乔琳《太原进铁镜赋》写道“晋人用铁兮从革无方。其或五金同铸,百炼为钢。”乔琳是太原人,这些说法应该是可信的。《镜花赋》是描写镜子图案、装饰最详细的文学作品,其中“既翻轮而隐耀,又飞花以生姿”应是对金银平脱工艺的描述。因为这种镜子的纹饰是用漆粘贴金花银花饰片构成,也就是“镜花”。“如玉之明,如雪之皎”应是贴银或鎏银工艺,因为铜镜不会有这样的效果。“度翠壁以星落,薄乘鹿而霜,”似乎又是螺钿镜的描写。因为这些镜子的制作华美,所费甚巨,所以官府曾加以禁止。《新唐书》卷六载“禁珠玉、宝钿、平脱、金泥、刺绣。”从出土文物看,唐代的金银平脱镜、嵌宝螺钿镜图案繁富、色彩华美,工艺高超,从这一点来说,唐代镜赋写实的成分还是很大的。
总之,唐代镜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唐代社会风俗、工艺制造等有独特的反映,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并可和有关史料、考古文物互相对照研读,值得好好研究。
[1][清]王芑孙.读赋卮言[A].何沛雄.赋话六种[M].北京: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2.
[2]本文所引赋文、赋序均引自清陈元龙.历代赋汇[M].南京:凤凰出版社影印本,2004.
[3]李调元著.詹杭伦,沈时蓉校证.雨村赋话校证[M].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4]毛诗正义卷二,∥十三经注疏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李日方.太平御览卷五九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王明.抱朴子内篇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梁]萧统.文选(李善注文)[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77.
On Mirror Fu in Tang Dynasty
ZHU Guo-wei
(School of Literature,Nan 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 Jing,Jiangsu 210097)
Mirror Fu,as a special art types,were created massively in Tang dynasty.Mirror Fu in Tang dynasty has rich content,new theme and art gimmick and high literary and cultural value.
Tang dynasty; mirror; Fu
I207122
A
1671-9743(2011)10-0061-03
2011-09-22
朱国伟(1971-),男,河南汝南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从事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