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视阈下中原文化校本课程资源检视

2011-08-15郭连锋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12期
关键词:中原河南资源

郭连锋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文化与课程存在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作为学校教育核心内容的课程必然与地方的地域文化处于互动之中。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的中心,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但由于长期受西方科学主义知识观的影响,地域文化经常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中小学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对中原地域文化的挖掘与利用还远远不够,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对中原地域文化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开发。

一、关于文化、地域文化及中原的界定

文化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可以说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然而,对于文化的认识却是人类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结果。人类对文化概念的把握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当然,文化的发展永远没有结束,因此,人类对文化的认识也将随着文化的变化、发展而呈现出开放、未定的特征。鉴于对文化的发展性以及人们对文化理解的复杂性,对“文化”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定义,几乎每个研究者、每一种学科都可以做出独有的对文化的解释。“文化,迄今为止仍是一个边缘模糊的领域。其表现之一就是定义的驳杂性。”[1]“文化”一词的英文culture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意为“耕作”,所以西方有人认为,文化“最初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的栽培;以后指对人的身体、精神、特别是艺术和道德能力和天赋的培养;亦指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思想财富”[2]。《现代汉语词典》将“文化”释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鉴于以上,结合本文研究视角,笔者倾向于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一个社会的文化由两个不同层次的文化构成,一个是代表国家、民族的制度性主流文化;另一种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用来指称某一地域内人们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社会环境而创造的文化个体。[3]首先,地域文化的产生是某一地域的人们在和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形成的,其传播具有地域性,并具有和其他地域文化不同的特征。其次,地域文化是本地人民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身心接触并参与其中的文化。个体与地域文化之间水乳交融,难以分离。人们既是地域文化的欣赏者,更是地域文化的创作者和实践者,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本体所在。最后,相对于中华文化的共性而言,长期以来,文化个性在课程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依据地域文化在我国大陆现行课程中的地位,我们还可赋予它另一个特征,即地域文化是处于边缘地位的文化。[4]地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积淀,而且在世界的变迁、社会的演进和嬗变中,这一文化也昭示了某种现代精神和当代意识。

中原一词,在历史上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中原指今天河南省。今天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在古代属于中国的中部平原,所以人们把河南称为中原。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它不仅包括河南,而且包括今天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的一部分地区。在古代,人们所说的中原,以指广义的为多。但近代以来,人们所说的中原,一般都是指狭义的中原,专指河南省。[5]同样,本文也取中原的狭义概念,即本文所论述的中原文化亦即河南省行政区域内的文化。

二、中原文化课程资源检视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真正的灵魂,那么民族文化就必然顽强地根植于课程之中。因此,文化成为课程的母体,课程的本质就在于建构文化。但是,仅仅将课程理解为文化传承、建构的工具是远远不够的,“课程作为文化传承工具的命题,并未使课程完全脱离社会文化为它规定的轨道运转。但从本质上讲,课程与文化却没什么联系。课程只是传递、复制‘他文化’,是‘拿了’‘他文化’而失掉了‘我文化’”[6]。根弃课程的文化工具主义的逻辑与机制,必须还原课程的文化本体地位。还原课程的文化本体地位,是指将课程自身视为一种文化,使课程不再是单纯的文化传承、建构的工具。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的中心,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而多样的文化资源,这些都是丰富而优质的课程资源。

(一)名人文化类课程资源

从古至今,中原大地上孕育的历史文化名人灿若群星,数不胜数。像老子、李白、杜甫、李商隐、岳飞这些名人志士都在中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另外,据统计,在二十四史中立传的历史人物5700余人,其中河南籍的历史名人为912人,占总数的15.8%。[7]他们都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中原地区不但历史名人众多,而且当代名人荟萃。革命战争年代,河南出现过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吴焕先、宋学义等众多民族英雄。解放后,又出现了焦裕禄、常香玉、史来贺、任长霞、李连成、李学生等脍炙人口的风云人物和事迹。另外,河南籍的近期或当今名人邓颖超、许世友、穆青、姚雪垠等也都在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产生过强烈的影响。

(二)文字文化类课程资源

中国文字是中华民族辉煌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甲骨文的发祥地就在身处中原的河南安阳。2009年11月16日,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国家“十一五”期间重大文化工程——中国文字博物馆在河南安阳开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入藏文物4123件、辅助展品1058件,其中一级文物305件,不仅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等多个方面,更反映了中国文字发展史基本脉络,被誉为“一部让世人领略中华文明的景观式文字大典”。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出土的文字文物,了解到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直面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发掘和研究历程。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次日,国家邮政局又批准发行国内首套以甲骨文为主题的多媒体邮票《千年甲骨文》,计划连续发行5年,将目前可以识读的1400余甲骨文字陆续搬上邮票,以“可视、可听”多媒体为表现形式,用笔点击邮票,可让千年的文字说话。这就为甲骨文走出博物馆,融进学校课程创造了最好的条件。

(三)古都文化类课程资源

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到公元11世纪的金代这3500多年间,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中原建都。在中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几千年来曾造就了众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仅列名中国八大古都的,就有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四个城市。其实,河南的古都并非仅这4座,还有很多。比如,商丘就是商王朝的发源地,成汤灭夏而立商,定都于南亳(商丘南),西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西汉时为梁国,北宋称为陪都南京,金朝亦称南京。许昌为东汉末年、曹魏初期的都城,三国时期的遗迹很多,被称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南阳为汉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因此被称为“帝都”、“帝乡”,文化积淀十分厚重。

(四)姓氏文化类课程资源

中华姓氏大约起源于相当于父系社会的炎黄时代。据许顺湛先生的考证:炎帝族后代曾占据15个属地,有107个氏;黄帝族后代占据101个属地,有510个氏;舜族后代占据7个属地,有61个氏;禹族后代占据12个属地,有33个氏;契族后代占据12个属地,有124个氏。这835个氏,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8]到后来都演化为华夏族的姓,现在汉族人的姓都来源于此,是为炎黄子孙。据考证,中国前100大姓中有80%起源于河南,占海内外华人总人口的85%以上。[9]

(五)拜祖文化类课程资源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人文始祖多生长、活动在这一区域。黄帝是全世界华人一致认同的先祖,据考证,黄帝出生和居住的地方就在河南新郑,民间自古就有“三月三,拜轩辕”之说。自2006年开始,河南省每年举办拜祖大典。伏羲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淮阳太昊伏羲陵早在春秋时代便有记载,历代均进行修葺保护,也是海内外华人祭拜祖先的重要场所之一。

(六)戏曲文化类课程资源

河南是中国重要的戏曲之乡,其主要戏曲形式有:豫剧、曲剧、河南坠子等。其中,豫剧是中国四大剧种之一,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自有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代末年,已流布了河南全省的腹心地域。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遍及河南城乡各地,并流布全国十几个省、市及台湾地区。至80年代中期,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之首。

(七)武术文化类课程资源

河南是中国著名的武术之乡,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即是武林中的两株奇葩。少林武术因其发源于河南登封少林寺而得名,是中国武术的主要代表,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美称。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氏家族中,目前已风靡全国,走向世界。陈氏太极拳刚柔相济,老少皆宜,成为中国传统武术运动中一件熠熠生辉的瑰宝。近年来,每年的9月,都要在河南温县举行国际太极拳年会。

除以上各种课程资源外,中原文化还有墓葬文化类、佛教文化类、饮食文化类等课程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为了充分利用丰富的中原文化课程资源,还必须建构一种开发的长效机制,而这需要政府、学校、科研机构和社区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1]李春泰.文化方法导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

[2]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编译.文明与文化[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39.

[3][4]王海燕.“地域文化与课程”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69,76-77.

[5]单远慕.中华文化通志·地域文化典(2-012)中原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75.

[7]赵晨.加快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6).

[8]许顺湛.黄河文明的曙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51.

[9]谢钧祥.河洛文化与中华姓氏[J].黄河文化,2004,(2).

猜你喜欢

中原河南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沁园春·赞中原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出彩河南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资源回收
御中原 画饼充饥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