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征像分析

2011-08-15黄国民涂瑞芳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1年1期
关键词:管壁源性实性

黄国民涂瑞芳

(1江西省南城县人民医院 南城 344700;2江西省中医院 南昌 330006)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征像分析

黄国民1涂瑞芳2

(1江西省南城县人民医院 南城 344700;2江西省中医院 南昌 33000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肿瘤位于胃部2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3例,回肠2例,直肠1例,肠系膜内1例。发生于小肠的7例中4例有便血史或便潜血阳性。11例中恶性肿瘤8例,交界性2例,良性1例。11例中10例肿块CT表现为外生性肿块,多较大,其中恶性肿块直径4~16 cm,直径<5 cm者1例,≥5 cm者7例。肿物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中度至明显强化,肿块内伴有溃疡形成1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情况。

胃肠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胃肠道间质瘤是比较少见的非上皮非淋巴性肿瘤,临床变化较大,病理形态复杂多样,传统上几乎都将其归类为平滑肌肿瘤。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此类肿瘤并不同于平滑肌肿瘤,而是一组独立来源于胃肠道管壁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间叶性肿瘤[1~2]。本文搜集我院2004年3月~2009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1例,对其CT表现与临床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中,男5例,女6例;年龄39~74岁,中位年龄62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2例,腹痛3例,腹胀1例,便血2例,体检做其他检查时偶然发现者3例;病程4个月~3年。

1.2 实验室检查 便潜血(+)3例,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免疫组织化学:S-100蛋白(+~+++)者5例,CD117(+++)者7例,CD34(+~+++)者4例,波形蛋白(+++)者3例。

1.3 设备及参数 CT扫描:CT设备为Ge-Hispeed双层亚秒机,平扫层厚7 mm,层距7 mm。前臂静脉以3.0 mL/s流率注射对比剂碘佛醇(320 mgI/mL)80 mL,注射后行CT扫描,动脉期延时25~28 s,平衡期扫描延时1.5~2.0 min。

2 结果

2.1 手术及病理表现 11例间质瘤中良性1例,恶性8例,交界性2例。肿瘤位于胃部2例,空肠3例,十二指肠2例,回肠2例,直肠1例,肠系膜内1例。11例中,黏膜下型1例,肌壁间型9例,肠道外型1例。

2.2 影像学表现

2.2.1 大小及形态 肿块大小相差较大,良性1例直径3.2 cm;恶性肿瘤8例,直径4~16 cm,平均为10.8 cm,7例肿瘤直径超过5 cm;交界性2例,直径4.2~5.4 cm,平均为4.8 cm。肿块形态呈类圆形或圆形,其中2例较大者呈浅分叶状。

2.2.2 肿瘤密度 除1例黏膜下型间质瘤CT表现为腔内软组织密度结节外,10例间质瘤CT均表现为胃肠道外生性肿块,不伴有消化道梗阻表现。8例恶性肿块密度不均匀,部分呈囊实性改变,其中1例肿块内伴有溃疡形成。肿瘤实性部分中度至明显不均匀增强,增强前后CT值增加32~45 Hu,平均33 Hu,静脉期增强均高于动脉期。良性性质者1例,病变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呈较均匀明显强化,CT值增强20~22 Hu。

2.2.3 肿块边界与邻近结构关系 肿瘤边界清晰,术前正确定位9例,病变直径3.2~10.5 cm,平均6.2 cm。边界不清,术前定位诊断不肯定或定位错误2例,病变直径5~16 cm,平均8.8 cm。伴有腹水形成1例,肝内转移1例,均为恶性间质瘤,未见明显淋巴结转移征象。

3 讨论

根据瘤体与胃肠道管壁的关系可分为4型:(1)黏膜下型:肿瘤从黏膜下向腔内生长突出,与管壁有蒂相连,本组有1例;(2)肌壁间型:肿瘤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突出,本组有9例;(3)浆膜下型:肿瘤从浆膜下向壁外生长突出,与管壁基底有蒂相连,本组未见此型;(4)胃肠道外型: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管壁以外的腹内其他部分,本组有1例。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管壁肌层,通常是胃肠道壁肌层内的肿块,可向腔内生长,使黏膜隆起,引起继发性溃疡。有的肿瘤凸向腔内呈息肉状,与基底有蒂相连;有些向外、向浆膜下生长,肿物主体在壁外,只有细蒂与胃肠道管壁固有肌相连,形成主体位于胃肠、网膜或肠系膜浆膜下的肿块,部分则完全表现为肠系膜或大网膜肿块;大多数呈膨胀性生长,为境界清楚孤立性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偶见分叶状或多发性。肿块可出血、坏死、囊性变等。

胃肠间质瘤(GIST)比较少见,占全部胃肠道瘤的0.1%~0.35%,过去多诊断为平滑肌肿瘤,但电镜与免疫组化研究表明,肿瘤内并没有平滑肌或雪旺细胞,而是由不同数量的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分为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混合型。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免疫组化和电子显微镜检查目前已成为确诊GIST的主要病理手段。GIST的免疫组化检查表现为CD117和(或)CD34阳性,平滑肌特异性标志物等表达阴性或弱阳性,而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不表达CD117或CD34,据此可确诊GIST[3]。根据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计数等指标可进一步区分为良性、交界性、恶性。G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见病状包括中上腹部不适和腹部肿块、便血、腹痛等。临床症状与肿瘤的大小、发生部位、肿物与肠壁的关系以及肿物良恶性有关。肿瘤较小时常无病状,往往在体检或其他手术时无意中发现。GIST多见于中老年人,40岁以前少见,中位年龄50~60岁。本组10例均在40岁以上。肿瘤好发于胃部(65%~70%),发生在小肠者占20%~28%,食管、直肠等部位的GIST少见[4]。本组中7例肿瘤发生于小肠(占63.6%),与唐光健等报道相仿[5]。GIST大多为恶性,本组11例中仅1例确诊为良性,8例为恶性。恶性GIST可通过血行和种植转移至肝、腹膜和肺等部位,而淋巴结转移少见[6]。

总结本组结果及有关文献,笔者认为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软组织密度肿块,大多境界较清晰、光整,即使巨大的肿块其对周围组织的浸润亦相对较轻,肿块边界与邻近结构界限模糊时提示浸润,但较少见;由于黏膜下型少见,CT上肿块多位于胃肠壁处,很少合并肠梗阻征象。肿块多富于血供,肿块强化显著,且静脉期强化CT值高于动脉期,肿块内可因出血、坏死、溃疡形成而表现为低密度。可有肝、腹膜、肺等转移,本组中有1例伴腹水,1例继发肝转移。

CT双期增强扫描GIST实性部分呈中度至明显强化,且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有助于与肝癌鉴别。GIST与胃壁相连部以外的管壁结构层次正常[6],与外生型胃腺癌不同,后者肿块周围胃壁黏膜常增厚。平滑肌源性、神经源性肿瘤亦表现为较大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有坏死、囊变等,增强扫描亦有所强化,胃肠道间质瘤与平滑肌源性、神经源性肿瘤在影像上表现极为相似,难以鉴别,确诊只有靠病理学检查。

[1]Tworek JA,Appelman HD,Singleton TP,et al.Stromal tumors of the jejunum and ileum[J].Med Pathol,1997,10:200-209

[2]Miettinen M,Virolainen M,Sarlomo-Rikala M.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value of CD34 antigen in their identification and separation from true leiomyomas and Schwannomas[J].AM J Surg Pathol,1995,19:207-216

[3]侯英勇,朱雄增.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发生及命名[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0,29(3):453-454

[4]孙灿辉,李子平,孟悛非,等.CT和超声内镜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7):197-201

[5]唐光健,朱月香.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40(8):843-845

[6]Hasegawa S,Swmelka RC,Noone TC,et al.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sarcomas:correlation of MR imaging and histopathologic findings in nine patients[J].Radiology,1998,208:592-595

R 814.42

B

10.3969/j.issn.1671-4040.2011.01.060

2010-10-11)

猜你喜欢

管壁源性实性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非绝缘管壁电磁流量计的权重函数仿真分析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实性结节的价值
水辅助共注塑弯管壁厚的实验分析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管壁厚度对微挤出成型的影响分析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4例临床诊治分析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