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50例疗效观察
2011-08-15张美珍
张美珍
(江西省九江市中医院 九江 332000)
中医辨证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50例疗效观察
张美珍
(江西省九江市中医院 九江 332000)
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药疗法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人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共50例,年龄45~60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5年。50例均符合《妇产科学》[1]中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中医妇产科学》[2]绝经前后诸症的诊断标准,排除心血管、精神神经疾病和其它器质性病变。
1.2 辨证治疗
1.2.1 肝郁化火型(15例) 症见:头痛失眠、烘热汗出、烦躁易怒、胸闷胁胀、口苦口干、短气欲绝、嗳气频作、行经紊乱或绝经、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解郁安神。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牡丹皮10 g、山栀10 g、柴胡10 g、郁金10 g、茯苓15 g、白术10 g、当归15 g、炙甘草6 g、菟丝子30 g、百合20 g、合欢花30 g、石菖蒲15 g。
1.2.2 肝肾阴虚型(25例) 症见: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心烦易怒、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月经乍多乍少或绝经、情志反常、口干便结、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健脾安神。方用六味地黄丸作汤加味:熟地20 g、山药10 g、山茱萸10 g、茯苓10 g、丹皮8 g、泽泻8 g、白芍15 g、龙骨30 g、牡蛎30 g、龟板15 g、石决明20 g、沙苑蒺藜10 g、炙甘草6 g。
1.2.3 肾阳虚衰型(10例) 症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纳呆腹胀、大便溏薄、面浮肢肿、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无力。治宜温肾扶阳,佐以温中健脾。方用右归丸作汤加减:熟地30 g、山茱萸10 g、山药10 g、枸杞子10 g、炙甘草5 g、菟丝子15 g、当归15 g、巴戟15 g、仙茅10 g、仙灵脾15 g、党参10 g、盐黄柏8 g、盐知母8 g。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确定。显效:临床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有效:症状减轻,不影响工作与学习,或诸症消失,半年内又复发。无效:治疗后诸症无明显改善。1.4 治疗结果 50例中肝郁化火15例,肝肾阴虚25例,肾阳虚衰10例。服药最长2个月,最短10 d,显效30例,占60%;有效15例,占30%;无效5例,占10%:总有效率为90%。
2 讨论
更年期是指妇女从生育期向老年期过渡的生理转化时期,介于45~60岁。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在此时期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引起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障碍,出现一系列躯体症状的综合征,这些变化对更年期的妇女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本病的发生还与个人体质、健康状况及社会家庭环境、精神因素密切相关,是生理变化、神经内分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病属中医学“绝经前后诸症”范畴,其病机以肾阴虚为本,与心肝脾相关。妇女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冲任亏虚,天癸将竭,精血不足,肝血亦亏,使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气机失常,冲任二脉失调,或情志抑郁,营阴暗耗,致使肾之阴阳失调,出现肾阴不足、阳失潜藏、肾阳虚衰、经脉失于温养等肾阴肾阳偏胜偏负现象,进而影响心肝脾诸脏,使脏腑功能失调,出现经行紊乱,头晕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烘热汗出,五心烦热或浮肿便溏,腰膝酸软,倦怠乏力或情志异常等。临床上常见三型:(1)肝郁化火,治宜清肝泻火,解郁安神,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2)肝肾阴虚,治宜滋补肝肾,健脾安神,方用六味地黄丸作汤加味。(3)肾阳虚衰,治宜温肾扶阳,佐以温中健脾,方用右归丸作汤加减。临床治疗时,又应分辨虚实。虚证以滋补肝肾、健脾安神为主;实证则疏通气机为主,使气血畅通,血脉周流,五脏气血充盈,诸症获愈。《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灵枢口问篇》说:“悲哀忧愁则动心,心动五脏六腑皆摇。”说明心在人体的主宰地位,相当于现代医学中大脑的作用,中医治疗本病应用养心安神药极为重要。脾是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应用健脾药可以提高免疫功能,疏通气机,滋补肝肾,改善人体内环境。所以中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涉及肾心肝脾的调补。因本病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关,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对病人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鼓励病人树立乐观主义精神,并向病人说明疾病的原因、性质和预防,解除精神负担,以增强治疗信心,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1]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0
[2]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69
[3]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68,550
R 711.75
B
10.3969/j.issn.1671-4040.2011.01.048
201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