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华语电影①的共同走向
——合拍片
2011-08-15杨曙
杨 曙
(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系,福建福州350108)
三地华语电影①的共同走向
——合拍片
杨 曙
(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系,福建福州350108)
不管上世纪还是近二十年,香港的娱乐电影最发达并始终处在一个无政府状态中,而内地和台湾的电影则有严格的审查制度。随着内地和台湾的政治对各自文艺的干扰呈现弱化趋势,三地的交流日渐频繁,共同开发市场,三地合拍电影最终是个不容置疑的抉择。三地合作的大片在对抗好莱坞方面很有成效。由于文艺政策、文化沟通、档期把握不准确,三地的合拍片还存在一些问题。从长远来看,三地电影应该互补互利,积极探索出一条长期发展的双赢道路。
华语电影;合拍片
在三地电影中,香港的娱乐本位观念要比内地和台湾强得多,而内地和台湾的“文以载道”和“教化”观念要比香港强,造成三地娱乐本位观念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局政治与文艺的结合紧密度。近多年,内地和台湾的政治对各自文艺的干扰呈现弱化趋势,尤其内地经过改革开放,文艺政策逐渐放开,三地的交流日渐频繁,要真正实现三地电影的娱乐化共同繁荣,合拍片是一条非常好的出路。
一、政治与文艺的离合
综观三地娱乐电影,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不管上世纪还是近二十年,香港的娱乐电影是最发达的。究其原因,香港的娱乐电影始终处在一个无政府状态中,而内地和台湾的电影则有严格的审查制度,政治在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娱乐电影,致使内地和台湾的电影无论怎么娱乐,始终没法出现香港娱乐电影的高潮,不能和香港的娱乐电影相提并论。
柏拉图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政治家不像饲养一头牛的牛倌或照料一匹马的马夫那样,只照管单个的动物,他更似于照管牛群或马群的人。”[1]文艺与人类的娱乐意义合谋的存在格局中,文艺意义与政治意义的合谋乃是最重要的意义行动之一,由此导致政治和娱乐关系的历史演绎和逻辑思考,导致政治文艺论在文艺学语域中的重要性,政治与文艺的离合度直接影响到文艺是否能发挥其应尽的娱乐功能。
当某些电影的政治内涵触犯了当局的政治利益,或者背离了当前社会的主体需求,与现实的政治规范发生明显的抵牾,那么它们在既定的制度文化中遭至的批评,很可能就会是极为严峻的。甚至某些电影完全是由于缺乏某种政治的自觉而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认定上的“不经意的流露”,因为违背了执政政治的意图,而会遭到一种升格的政治批评——政治批判,这种批评一般会以主流意识形态的因而也就是不容置疑的、甚至是不容辩驳的话语形态出现。它们携裹着政治权威的威严声势,高屋建瓴,义正词严。
如果仔细比较内地、台湾和香港的娱乐电影时,我们便会发现僵尸片、情色片等独特的类型电影在内地和台湾是不会出现的,同时导演们在剧本策划和拍摄时非常小心。体制外或体制内往往是新导演困惑的问题。张艺谋的《活着》从未公映,《菊豆》也是由于获奖频繁而后才解禁,连叫好又叫座的《霸王别姬》也曾经遭禁,直到现在还不允许在电影频道播放。第六代遭禁则更加频繁,贾樟柯的作品,除了《三峡好人》,几乎全军覆没在“政治”下。
事实上,对于娱乐是电影的第一属性高于政治第二性的定位,早在上世纪之初,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早就已经论述过了:“相对于把娱乐和消遣带给大众的基本任务而言,它通过传播信息和知识以补充学校、报纸、图书馆的功能,毕竟是第二位的。”[2]这里所说的“娱乐和消遣”即是电影的“娱乐功能”,而里面所说的“学校、报纸、图书馆的功能”则包含着政治功能,“电影制作出来就是要创造利润的,不是要做成艺术品,电影是做来生财的……而任何可以创造更多财富的举动,永远都可以被考虑接受。”[3]好莱坞一直以商业利润的打造为其终极目的,是不是好莱坞电影脱离政治就成了文化废墟?事实上,那些获得奥斯卡奖、载入经典史册的每部好莱坞片并没有拒绝艺术形态,而是在娱乐的指导下,以娱乐为第一性,娱乐指挥政治,把政治当作第二性渗入影片中,《爵士歌王》、《乱世佳人》、《公民凯恩》、《音乐之声》、《毕业生》、《教父》、《与狼共舞》、《美丽心灵》、《芝加哥》无一例外是把政治暗含于娱乐的包装之下的。像马丁·斯克西斯拍的《恐怖角》完全是用恐怖片的类型来传达自己的宗教观念,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是用惊险片和悬念片组合的类型来表达一个政治题材。电影如果制作巧妙,完全可以利用电影制作来传达政治意识形态,而这一切并不是空洞的政治说教,而是“寓政治于商业”。
二、合拍片繁荣娱乐的成功实践
近多年,内地和台湾的政治对各自文艺的干扰呈现弱化趋势,尤其内地经过改革开放,文艺政策逐渐放开,三地的交流日渐频繁,为体现娱乐本位,共同开发市场,三地合拍电影最终是个不容置疑的抉择。合拍片是区别于本土制片,涵盖建立在跨区域、跨国合作基础上的制作组合或商业组合,范围从联合融资(Co-finance,一方合伙人主要提供资金支持)到整体联合制作(Co-production,合作方在艺术创作、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基本相当)。
1.合拍片的发展阶段
合拍片起源很早,香港是最早进行合拍尝试的地区,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已开始与新加坡、泰国、日本等国合作,在合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三地合拍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中期,此时内地刚刚开放的时候,香港便开始同内地进行电影的合作,早期的合作,主要是内地向香港提供外景拍摄、劳务输出和经济支持,例如1982年,当时香港导演李翰祥来内地拍摄了《垂帘听政》和《火烧圆明园》,内地不仅开放故宫给他拍摄,而且全力支援人力、财力,并给了他2部片600万人民币的酬劳。他甚至因在内地拍片使政治上也获得了地位,当选为辽宁省的政协委员。另外,当时的“少林寺”系列也是合作的成功代表作。但当时香港导演来内地拍摄电影,也要付出代价,就是丢弃台湾市场,以及遭到所谓的政治性封杀,李翰祥及《垂帘听政》和《火烧圆明园》中的相关电影人都被台湾封杀过,然而这也没挡住三地合拍的历史潮流。80年代的香港电影发展十分迅速,圈内竞争非常激烈,老导演张鑫炎的功夫片竞争对手有刘家良、袁和平、洪金宝、成龙等人,他只能另辟蹊径,也正是因为他的元老身份(张鑫炎在文革前是左派电影人身份),于是他有途径来到内地实景拍摄《少林寺》。《少林寺》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璀璨夺目的功夫片,培养出一代巨星李连杰并在继续影响合拍潮流。张鑫炎在内地一获胜,徐小明、刘家良等人迅速到内地出击,来内地拍摄《木棉袈裟》①港方来内地拍摄《木棉袈裟》,不仅仅借用内地场景,该片剧本为叶楠所作,对白为吴祖光所作,旁白为白桦所作,片名书法题签、片头中国画《达摩渡江图》、《达摩面壁图》、《达摩授衣图》为范曾绘制,以上四位艺术家均为内地人,从此片可以看出内地和香港的合拍越来越深入。、《南北少林》等电影。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此时内地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内地国产片的统购统销制度被取消了,不少电影厂为求生存,抓住机会与香港的制片厂合作,而香港来内地拍摄动作片刺激了内地电影的商业化热潮。仅1993年一年,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等14家内地制片机构,与30家香港制片机构合作,总共拍摄了《黄飞鸿三狮王争霸》、《太极张三丰》、《唐伯虎点秋香》、《武状元苏乞儿》等33部影片[4],在内地电影市场上获得前所未有的票房业绩。另外,除了动作片外,别的类型也与内地开展合作,许鞍华将海南做越南,《投奔怒海》在海南搭景,后来她的《半生缘》也是与内地合作的佳作;徐克的《上海之夜》、严浩的《似水流年》、《天菩萨》、胡金铨的《画皮之阴阳法王》也是那个时候合拍的优秀佳作。
当时台湾文艺政策有所调整,两岸三地的正式缺一不少地进行合作,并衍生出“台湾的资金、香港的技术、内地的人力”和“以大陆地区版权交换中方劳务投资”的新合拍模式[5]。这种模式创作出许多市场成绩相当不错的武侠电影。三地电影制片的合作,非常有力地推动了内地电影机制摆脱计划经济,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促进了三地之间电影娱乐文化的交融与整合。台湾和内地合作时,尽量躲避政治意识形态的问题,都试图以寄古寓今的方式,将背景设定在久远的过去,避免触碰国民党/共产党对历史的阐释观点。比如年代公司投资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汤臣公司投资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和《风月》,龙祥公司投资黄建新的《五魁》,许安进协和公司投资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第三阶段,“九七”香港回归之后,受《卧虎藏龙》和《英雄》的影响,尤其是在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协议制定并顺利推行之后,香港与内地的电影合作开始进入一个全方位、多向度的历史性阶段。大量内地国有及民营资本参与香港电影的拍摄计划,共同开拓海内外市场,直接介入影片的前期筹备与后期推广,同时香港电影团体与个人也以各种形式“加盟”内地电影制作团队,由此涌现出相当数量投资浩大,制作和明星阵容都趋向于国际化,且运作方式逐渐遵循商业轨道的电影作品。《鸳鸯蝴蝶》、《战神再现》、《卧虎》、《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堂口》、《合约情人》、《双食记》、《新宿事件》、《荡寇》是近几年内地和香港合拍的代表佳作。
台湾也更加加强与内地的合作,内地对台湾电影是完全开放的,不断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非常愿意参与台湾电影的创作,也非常欢迎台湾电影公司、文艺团体、电影人来内地发展。两岸合拍的影片呈递增趋势,《卧虎藏龙》、《二十、三十、四十》、《一石二鸟》、《五月之恋》、《色戒》、《云水谣》、《大灌篮》、《武当少年》、《白银帝国》、《如梦》等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同时,台湾重要的金马奖中也越来越看到内地电影的身影,随着近几年内地影人在金马奖上得奖数量越来越多,有人戏称:“台湾金马成了大陆天下”。但是,由于意识形态对立造成的长期不良影响,台湾对大陆包括电影人在内的文艺团体赴台还有非常苛刻的门槛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岸合拍做更深入的交流、合作。台湾电影人非常希望能借助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的缓和,加强两岸电影业合作,促进台湾电影的复兴。
2.三地合拍与抵御好莱坞
近二十年来,好莱坞对两岸三地市场大举疯狂进攻,连长期处于强势地位的香港电影也败给好莱坞,三地进行合作显得格外重要。三地合作时拍摄的不少片子是大片,而大片由于其独特的商业优势,在对抗好莱坞方面很有成效,《卧虎藏龙》、《英雄》、《七剑》、《如果·爱》、《夜宴》、《宝贝计划》、《霍元甲》、《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等,都是三地合作的结晶,并成为中华本土电影抗衡好莱坞大片的有效形式,这些电影还力争参与国际电影节的评选,努力进入欧美主流电影市场。这些合拍片同时取得良好的经济收益,这也是非常值得重视的,近几年来,优秀合拍片的票房不比进口大片差得很远。
过去,三地市场多年被好莱坞进口大片霸占黄金档期,这种情况在内地和台湾最为严重,合拍片兴起后,内地院线随后开辟了“贺岁档”,2001年底上映的合拍片《大腕》,2002年岁末上映的《英雄》,都在贺岁档上映,取得了不俗的票房。2002年,《天脉传奇》尝试在暑期档上映,与进口大片《蜘蛛侠》对决,内地票房收入近3000万,如此优秀的票房成绩震惊了香港业界;香港寰亚公司投石问路,2002年11月开拍喜剧片《老鼠爱上猫》,《老鼠爱上猫》票房大收2200万。接着又开拍了《老鼠爱上猫》、《无间道Ⅰ》、《飞鹰》、《魔幻厨房》、《花好月圆》内地的票房达到1亿元,寰亚的总票房收入在内地是最高的。中国星投拍《百年好合》,香港电影人的拍片速度极快,18天拍摄期,边拍边剪,一个月便送审通过。结果,《百年好合》也不错,有1000万。英皇电影投资最大,2004年的《千机变Ⅱ花都大战》票房收入2000多万,《新警察故事》更创下4000多万的合拍片票房的新记录。2004年,《十面埋伏》正式打入已被好莱坞大片占据多年的暑期档,独占3周的档期,并一举取得1.5亿元的票房,很大程度上振奋了内地电影人的人心。此后,多部内地与香港合拍影片在暑期档上映。“五一”和“十一”黄金周档期、情人节档期等,在2004年以后也陆续被以两地合拍片为主体的国产影片占据。
由于合拍影片的不断丰富,原有的好档期已容纳不下较多的电影,于是新的档期要被开发,原有的黄金档期要进行延长。因此在2004年底时,《天下无贼》与《功夫》恰好在贺岁档相遇,于是《天下无贼》提前到12月初上映,这样既避免两强相撞,又都取得理想票房。经过探索,贺岁档的市场空间扩大、市场潜力被充分挖掘出来。2005年岁末《无极》、《如果·爱》、《千里走单骑》、《情癫大圣》、《神话》、《七剑》6部合拍片共抢市场份额,6部影片票房总和近5亿元;2006年贺岁档《满城尽带黄金甲》、《伤城》、《云水谣》、《大电影之数百亿》等共斩获4亿元票房,其中《满城尽带黄金甲》不仅在国内有效抵抗好莱坞大片,在国外也疯狂吸金,最终票房达到5.7亿元。到2006年9月中旬上映的合拍大片《夜宴》,在弱档即取得1.3亿元的票房。2008年的《赤壁(上)》、《画皮》、《非诚勿扰》、《长江七号》、《梅兰芳》五部电影都在贺岁档前后播出,票房都很高,仅《赤壁(上)》在贺岁档拿下票房3.14亿。2009年内地、香港、台湾开发了母亲节档期,合拍“堪称是20年后另一部《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温情感人电影《车票》,既有艺术价值又大斩票房。可以说,三地合拍商业大片如今已稳占了国内市场的黄金档期,并陆续开发着新的档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抵御了好莱坞进口大片的冲击。
三、合拍片的问题和展望
近二十年合拍片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作为本身是娱乐产业的电影,追求票房是永恒的,合拍片面对的观众是三地,因此在文化以及政策的沟通显得格外重要,新世纪三地电影的合作势头固然强劲,但是也出现了沟通不足的情况导致票房在A地高在B地低的情况,这种情况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首先是相关政策把握要到位,由于内地、香港、台湾意识形态存在巨大差异,因此电影人在制作电影时,要特别小心意识形态的差距。内地对于血腥、裸露等镜头尺度非常严格,这个是合拍片必然要考虑的。《黑社会》、《色·戒》等推出内地、香港、台湾三版本,除了电影审查的因素,还旨在满足三地不同的市场需求。在法规许可的条件下,一部电影可以衍生出多种形态,比如参加国际影展版、影院放映版、航班放映版、电视剪辑版、不同国家的特别版等。而《江湖》因为基调灰暗,剧本修改后都未能通过,丧失了作为国产片在内地发行上映的待遇。但是最近几年来也有过特殊情况。例如寰亚公司认为《无间道》是黑帮题材,根本没有想到内地能通过,并可以进军内地市场。随着内地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双方主动沟通的增强,合拍片《无间道Ⅱ》和《无间道Ⅲ终极无间》均在内地热映。中国电影华表奖自2003年第9届设立优秀合拍片,第10届、第11届、第12届的优秀合拍片奖项基本都被《早熟》等港产合拍片囊括。这说明内地政策也在越来越宽松,对类型的包容度也在扩大。
其次是文化的沟通方面,冯小刚的《天下无贼》中持续使用了他擅长的“京片”,其中比较经典的语言如葛优的:“问题很严重,黎叔很生气”,香港人和台湾人听过去绝不如北京人听着那样具蛊惑的韵味。因此,《天下无贼》在大陆的票房为1.2亿人民币(约合5亿新台币),但在台湾的票房收入只有60万新台币。香港后现代电影《春田花花幼儿园》的宣传句子要从粤语“细时一旧饭,大时一碌葛”翻译成普通话时,就大费周章,通过全国广征广告语,最后只能凑合为一句“还和小时一样猪”。谁也没能很生动、很准确地把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成普通话进行表达。除了语言的文化沟通,还有观众本身的审美判断差异,香港电影导演杜琪峰的故事片《龙凤斗》在香港的票房是三千万港币(约合1.5亿新台币),但在台湾的票房只有20万新台币。《七剑》在内地票房有8200万元人民币,而香港票房却只有800万港币。《神话》虽然在内地票房逼近亿元,但在香港则只有1000多万港币,且劣评如潮。有评论指出,该片为了迁就内地市场,拍出来的内容香港人视之不痛不痒,难以引起香港观众共鸣[6]。香港影评人列孚对合拍片并没有抱全然乐观的态度,“为什么陈可辛2005年的《如果·爱》与10年前的《甜蜜蜜》相比,地理文化、地理身份模糊?为什么近年香港电影不景气的同时,与内地合作片却两边不讨好?”[7]这种文化沟通之难被香港学人列孚称为地域的“文化密码”。
第三是档期的把握不准确,由于部分电影人害怕盗版,因此,不少香港主要投资的合拍片是在上映前不足一个月交给内地的相关部门审查,结果导致了这样内地发行公司和院线的宣传排档就非常仓促,以至许多合拍片票房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也破坏了原有的市场秩序,给票房带来了很大的损失。2004年的“十一”档期就出现这种情况,刘德华主演的《龙凤斗》和《童梦奇缘》同时上映,同年又有刘德华的三部电影上映,分别是《十面埋伏》、《天下无贼》、《魔幻厨房》[8],这几部电影的票房也是有高有低,究其原因就在于档期出了问题。
从长远来看,三地电影应该互补互利,积极探索出一条长期发展的双赢道路,需要一种放眼达观的远大目光,这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历史性变迁的过程,三地合拍一体化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不同意识形态之间日益增强的合作,三地电影要力争多元化、人类性和类型拓展的演变。合拍片的本质是跨越政治的,但是对于电影人来说,同样重要的是在本土和三地相互遭遇和相互合作时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全球化的潮流中要考虑的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特定的文化传统/内容演绎成为一部跨越三地的电影,三地要积极实现文化互动,内地和台湾一定要注意把自己长久使用的“文以载道”和香港多年的类型片娱乐性方面的积累积极结合,这样才能让三地电影人都拥有一个广阔的舞台。同时电影作品在制作之前就需要有准确的定位,例如制定促销策略和在电影院发行时间和上映日期等问题。
[1]柏拉图.政治家——论君王的技艺[M].黄克剑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34.
[2]王志敏.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198.
[3]资讯时代的好莱坞——超越大屏幕[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9.
[4]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71-372.
[5]钟宝贤.香港影视业百年[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358.
[6]列 孚.渐少港味儿香港电影“两头没岸”[N].中国新闻周刊,2006-11-13(42).
[7]列 孚.地理文化·文化密码·类型电影——后港产片、香港与内地合拍片的根本问题[J].电影艺术,2006(2): 30.
[8]张晋锋.从“共融”到“共荣”——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十年市场分析[J].当代电影,2007(3):77.
Coproduction:Common Lignment of Three Places Chinese Language Movies
YANG Shu
(Cultural Dissemination Department,Fujian College of Technology,Fuzhou 350108,China)
In the last century or the latest 20 years,the amusement movies of Hong Kong is most flourishing,and its movieis in an anarchy condition while movie production in the hinterland and Taiwan must be strictly censored.Along with thetrend of weakening interference of political rightness between the hinterland and Taiwan,exchanges between the three placesis multifarious and it is undoubtedly an inevitabe choice to develop common markets and coproduce movies.Coproduced mov-ie is the good way to compete against Hollywood movies.The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in coproducing movies among thethree places because of the in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cultural policy,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producing cy-cles.From the long-term view,coproducing movies among the three places should be complementary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open up a long-term win-win development road.
Chinese language movie;coproduction movies
J992.6
A
1008-4738(2011)01-0069-04
①本文“华语电影”是指以内地、香港、台湾为主,并包括其他区域制作的中文电影,这些中文电影以华人民众生活为题材,并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精神。
2010-12-12
杨 曙(1984-),男,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