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生“非学习因素”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2011-08-15刘安平石云霞
刘安平,石云霞
(邯郸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随着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也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的精英教育发展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的高校招生人数每年只有20余万人,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各行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每年的大学毕业生都是各个单位的抢手人才,所以国家为了照顾平衡,采取了政府部门统一分配的做法。但是随着国家分配政策的改变和高等学校的扩招政策的实行,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数已经超过了六百万人,其中2009年毕业生人数达611万人,2010年630万人,仅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达到32.5万人。
高校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社会当时的就业压力。但是,扩招的另一个影响就是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出现饱和甚至是过剩。再加上我国人口绝对过剩的现实,虽然河北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帮助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每年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却远远不能满足就业人口的需求。这样我们就面临着一个难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为全面了解当前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各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现状,为我们的课题“‘TOP模式’对我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功效研究”(“TOP”是 Training、Organization 和Practice的词首字母的组合,意为各高校通过实施“就业创业培训”(Training)、“组织就业创业报告会、讲座、实地考察”(Organization)和让学生体验“就业创业实践”(Practice)三大系列工程,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和创业执行力,实现就业创业的“TOP”(最高)目标。)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本课题组于2010年12月对来自河北工程大学、唐山师范学院、邢台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沧州师范学院、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等六所高校的240名2011届高校毕业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每个学校从不同的班抽取40名学生,男女生各半。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调查过程中,课题组采用了问卷形式。为确保调查问卷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课题组查阅了大量资料,在专家的指导下,确定了问卷的12项内容。2010年12月,课题组通过快递方式委托六所高校的主管领导组织了该校的问卷调查工作。课题组发出问卷 240份,收回有效问卷 240份,并借助EXECEL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分析和我们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中所掌握的情况,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如下:
一、由于就业岗位的短缺,就业的门槛也开始提高。招聘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本人的专业、毕业院校、学习成绩以外,对工作经验、个人素质、个人技能、外语和计算机熟练程度、甚至外貌、身高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动不可避免,客观上产生了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相对滞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往往滞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就业的结构失衡,造成了大学生的素质、能力、知识和对社会变革的适应力难以达到社会的要求。
三、受高校传统专业设置的约束,学生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不完全相符,而且刚出校门的毕业生们实践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还不尽如人意,结果很多招聘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不高。
四、相同专业过多,由于各高校纷纷向综合性院校靠拢,纷纷设置热门专业,以迎合市场需求,结果是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设有曾经热门的英语等专业,而这个专业的学生由于缺乏自己的特长,反而被互联网评为十大最烂的专业之一。
五、许多大学生对自己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一心想留在大城市,进国有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不愿意到乡镇和偏远地方就业,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对一些民营单位根本不屑一顾,同时对工资福利的要求较高。
六、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受的就业创业教育与社会现实不尽相符,而且他们对就业创业的知识了解很有限,对就业形势、国家创业优惠政策了解甚少,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创业的成功率。同时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创业的动力不足、信心不足、知识和胆识也不足。
七、缺乏敬岗爱业的素质,有些大学生到招聘单位后,接受了一定的相关工作岗位知识培训后,干不了几天就辞职,甚至没有培训完就连人带培训资料一起消失。造成的恶果就是有些招聘单位甚至提出宁肯招职业学校的学生,也不招大学生。
从生态学理论的角度来看,每一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物种都与其他物种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既互相为了获得资源而竞争,也互相依存,互利共生。那么大学毕业生也是如此,他们越是对就业和创业政策了解得多,越善于适应社会变革、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善于把自己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就越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遇,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也就越强。反之,若是不调整就业观念,没有信心而且也不愿意自己创业,不善于把自己融入社会、不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信念,他们的竞争能力就越差,获得的就业和创业机会、社会资源和机遇也就越少,同时他们在就业和创业时所遇到的困难也就越多。
根据我们课题组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总结,针对以上问题,除了让他们从生态学视角调整就业创业观念和行为偏差外,可以通过对大学生“非学习因素”技能的培训来解决。
大学生的“非学习因素”技能培训包括以下方面,诸如国家的就业创业政策、敬业、乐业、和勤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耐挫力、心理承受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的培训;职业微技能培训:包括面试技巧、衣着服饰、待人接物、捕捉商机和防范风险、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等创业执行力的培训;还有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地方特色文化培训,使学生熟练掌握一种或几种特色文化项目,以“特色”取胜,以提高他们就业和创业的竞争力。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的“非学习因素”着手:
一、大力推动高校的课程改革,把就业创业课程融入到教学计划中。通过就业创业知识模块的专家讲座、培训和政策宣传,让国家的就业创业政策深入学生心灵,将就业创业培训系列讲座列入四年的教学计划之中,每个学期有计划地举办以思想教育和政策宣传为主的课程培训,例如国家、省、市、学校就业创业政策法规和政策解读,援助计划解读等,国家目前的就业形势、往届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分析,就业创业观念的培养和职业生涯设计策略等,同时对他们宣讲国家对在校大学生入伍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投笔从戎、献身国家的国防事业等。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对未来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希望考研的大学生,可以帮助他们确定自己将来希望报考的专业,同时选派相关专业了教师对他们进行考研指导;对于家庭有条件、自己也希望能够出国深造的学生,则给予信息和资格申请方面的帮助,对到英语国家去的学生进行雅思考试培训;对于希望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大学生,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使他们在发展自己长处的同时,不断采取各种办法去弥补自己的短处。如对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外,一定要发展自己在口语、翻译等方面的专长,发展自己的沟通与交际能力。
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要鼓励他们利用国家的各项大学毕业生入伍优惠政策,报名参军。同时鼓励他们勇敢地去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即“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首先通过就业养活自己,使自己能够自立并获得相关工作经验,然后再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岗位,实现自己人生的进一步跨越。
二、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敬业、乐业、勤业和吃苦耐劳精神,这一点是制约现代的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一个瓶颈。由于我们现在的在校大学生或毕业生都是我们所说的八零后或者是九零后,大部分来自城市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长大,基本上没有吃过什么苦,所以他们普遍缺乏吃苦耐劳、自强自立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另外,这些在优越环境中长大的学生们有一种特性,那就是他们对个人的利益和权利看得较重,偏向于追求个人的个性化需求,对集体利益和个人的义务却看得较轻,有些学生对不参加集体活动的解释就是“我有权利不参加”,而对得不到的荣誉却发问“为什么没有我的份?”。
我们课题组和用人单位之间沟通后得来的信息分析表明,目前的大学毕业生有一种共性,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创业,那就是他们缺乏吃苦精神。在工作岗位上,他们对自己的岗位、部门、加班、工作班次等安排服从意识差,盲目追求片面的公平,认为让自己加班工作是在侵犯自己的休息权,认为完成自己的工作后再帮住别人完成工作意味着自己的剩余价值被剥削等等,严重影响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形象。
因此,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培养大学生的敬业、乐业和勤业精神,将能够帮助我们走出这个制约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瓶颈,但是只靠老师对他们进行说教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可以通过往届的优秀毕业生对在校生宣讲自己艰苦创业和成功的历程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使他们明白没有努力就没有收获的道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充实和磨炼他们,如到交警岗位站一天岗、当一次大学生社会服务志愿者、到部队的军营中当一天兵、帮助老师批改一次作业、不带钱自我生存一天等活动,都可以带来不错的结果。
三、做好耐挫力、心理承受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的培训,对于独生子女大学生们极为重要。我们以前常说的一句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在他们身上实现了, 他们从小都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父母眼中的宝贝,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能受委屈,耐挫力和心理承受力差,不擅长协调人际关系,团队精神差。女生经常因为委屈或小挫折哭鼻子,往往一个宿舍、一个班的人都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发生冲突,难以搞好团结。
在这一方面,除了进行心理辅导和送他们到心理发泄室去发泄外,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和实践活动解决,如鼓励通过业余打工或做家教来改变自己依赖家人的生存状态、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或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同时增强自己的耐挫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每人当一天值日班长、通过主动帮助别人来增长自己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回家通过照顾长辈表示对长辈的感恩意识等活动都是可行的方法。
四、面试技巧、衣着服饰、待人接物、捕捉商机和防范风险、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等创业执行力的培训可以让大学生们实现从外表到内心的根本转变,面试技巧、衣着服饰和接人待物的培训既给他们提供了与人沟通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给他们带来了质的转变;同时让他们不再害怕去和陌生人接触,减少面试时的紧张情绪,提高就业的成功率。除了老师的讲座外,可以在仿真课堂上让他们自己设计自己的服饰打扮,通过什么样的眼神、身势、姿态与人沟通能够使人愉快接受等,让自己变得富有个人魅力和吸引力。
捕捉商机和防范风险、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等创业执行力的培训只靠讲授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进行。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实训课堂来解决,如开展我当一天老板或店主的方式、到市场实际考察后批发一些小商品再卖出去、考察市场找出有赚钱潜力的项目等,对于大学生将来创业都是可行的方法。
五、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可以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够考取翻译资格证书、商务英语资格证书、英语导游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书等,对他们将来就业会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就业竞争力会有很大提高。
六、地方特色文化培训,使学生熟练掌握一种或几种特色文化项目,以“特色”取胜,以提高他们就业和创业的竞争力。
河北省土地肥沃,矿藏和农产品出产极多,工农业发达,历史文化悠久,是我国在历史上是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不断发生碰撞的地方,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燕、赵、金、元、明、清都曾在河北境内建都,拥有丰富而灿烂的地方特色文化瑰宝,对开阔学生视野、扩展学生知识、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都有极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些特色也能够提高大学生们的文化修养、帮助他们与人沟通、帮助他们就业。
例如,邯郸市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首都,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战争文化和成语典故文化,被誉为我国的成语典故之乡,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如“完璧归赵”、“围魏救赵”、“负荆请罪”、“窃符救赵”、“邯郸学步”、“胡服骑射”、“纸上谈兵”、“背水一战”、“以身作则”、“黄粱美梦”、“漆身吞炭”、“天下无双”、“破釜沉舟”、“疾风劲草”、“贪得无厌”等等。同时邯郸是太极拳之乡,是杨氏、吴氏、武式太极拳的发源地,也是磁州窑文化、邺城文化的发源地。学生对邯郸地方文化的掌握对他们的就业与沟通能力起到了推进作用。
总之,学校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摇篮,它必须面向社会需求,设置就业创业培训方案,组织就业创业活动,体验就业创业实践,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实现学校与社会的生态和谐。按照系统生态学理论,系统只有在开放状态下,才能进行自组织、自优化,开放是生态系统进化之本。根据这个规律,一个城市的人才系统只有保持对外开放、保证信息的有效交换和人才的不断流动,才能使结构不断优化。所以,我们要想推动大学生的就业与自主创业活动,就需要在不断进取和创新的思路指引下,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下,通过对大学生的“非学习因素”技能培训,提高和巩固他们的就业和创业率,完成大学适应于社会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