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的文化内涵浅析*

2011-08-15尹洪兰

潍坊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宗法谋略门派

尹洪兰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武术的文化内涵浅析*

尹洪兰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通过对武术的文化结构、武德、武术门派、武术技击等方面的探讨,认为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它承载了中国文化的礼学思想、宗法意识、谋略文化、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

武术文化;武德;宗法;谋略;审美

武术文化是当前武术研究中提的很多的一个词。但是武术为什么称其为文化?武术文化涵盖了什么内容?以及武术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呢?武术的这一系列问题一直都没有很明晰的答案。本文从武术的文化结构、武德、武术门派、武术技击等方面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1 武术的文化结构

在文化大结构中一般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即外层物的层次(物质的层次),核心部心的层次(心理的层次),中间的心和物相结合的层次。外层物的层次是物质产品中所表现的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文化的中间层,包括自然和社会的理论,各种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等。文化的里层指的是文化心态,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情绪、民族性格、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等。武术与上述三个层次的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武术拳种技术流派反映了中国人的技击意识和技巧,属于物质的层次。武术有竞技规则,武术的师徒制的传承方式,武术的社会团体等是武术文化的社会制度层;武术形神兼备的审美情趣,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习武之人的道德情操等属于武术的价值观念层次。所以,武术文化是一种多层次的、内容极其丰富的文化形态。

2 武术中的文化内涵

2.1 武德中的儒学思想

中国文化是儒学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儒学,西汉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奠定了中国儒学的统治地位。中国儒学的核心是“仁”。在这种儒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了武德思想。武术从本质上来讲是致人伤残的技术。民间武术的存在和发展是古代法制社会不健全的产物。法制外社会必须也要维持正常的运行,那就只有通过道德的约束。武人的道德规范总也离不开社会的正统思想,也就是儒学的“仁”。武的破坏性正是由于有了儒学的道德限制从而限制了这种伤人技术的任意发挥,武德应运而生。武德思想从“仁”出发,包括了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行为品质等。在武德的思想原则之下,武林人士多效仿古代仁者作风与为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武德逐渐与民族大义相结合,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一部分。武德是武术儒学化的表现。它是特定历史的产物,是使武术得以正常发展的条件。

儒学除了讲“仁”还讲“礼”。“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一般认为内容重要,形式无所谓。但是儒学认为“仁”和“礼”都是原则。既然是原则就不能随便改变。武术中的拜师仪式也许很多人会感到荒唐,但如果深入其中就能领会它对于建立中国武术武学传统神圣感情的重要作用。既维护了师道尊严,又密切了师徒关系。拜师后的徒弟才是正宗,只有正宗的传人才可以学习某种技术。所以“礼”的形式有时会决定“武”内容。武德是中国儒学的以“仁”为中心的礼仪文化的缩影。

2.2 武术门派中的宗法意识

宗法意识是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统治下形成的一种观念。中国封建社会因此而称为宗法社会。这种社会结构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与演变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中国武术门派很多,按地理环境可以分为峨嵋派、武当派、少林派、梁山派等。按技术风格可分为猴拳、螳螂拳、蛇拳等。有人用“天演自然说”来解释中国的门派。也就是自然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门派。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相同的地方也会形成不同的门派呢?中国武术门派大盛始于明清,而宗族性质的结社组织大盛也始于明清,这应该不是历史的偶然。武术盛行的宗、门、派、家等名称,足以说明宗法与武术的关系。另外,武术对所谓的名门正宗等的极其讲究也是宗法的习俗。

由于元清时期民间禁武,使得武术只能停留于宗法组织,沿着宗法的轨道运行。武术的传承遵循严格的师徒制,师徒关系也是纯粹的宗法性质的。师徒制下的武术传承是一条线式的传承,秘密性是武术所有门派传习的共同特征。当然武术的这种秘密的承传状态也是为了维护绝技的手段,进而维护宗族团体的利益。形同宗族的各个结社组织分布各地,形同父子的师徒代代相传。组织不同,师承各异,互相保密,封闭不通,正是这种传承的秘密状态,造就了武术的种种流派。所以,中国宗法社会结构是武术门派形成的重要原因。武术门派可以说是中国宗法社会结构的产物。

2.3 武术技击中的谋略文化

与西方诚实守信的文化相比,中国文化是一种谋略型文化。中国人对谋略情有独钟,大概由来已久。三代之际为中国谋略学的发端,这一时期的许多谋略方法和思想,成为后来谋略学的源头。春秋战国时期,谋略学逐渐发展成熟,从先前的《孙子兵法》,到后来的各式权谋算计,可谓层出不穷,成果颇丰。涌现出道家、兵家、纵横家、法家等影响深远的谋略流派。在谋略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谋略学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个性。中国古代的谋略文化是中国大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坦率来讲,这一切组成了煌煌的中国篇章。

谋略文化反映在武术上就是武术是谋略型竞技。中国武术讲谋略制胜,智取巧取。武术不承认先天条件的不同等,而是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关键是以己之长攻对方的短处。弱之所以胜强,耄耋之所以胜青年,女能胜男,柔能胜刚,取胜的关键就是谋略。耄耋、女性虽然柔弱,但是亦有其可资利用的长处。身体条件差可以用手段来弥补。小个子对大个子往往有专门的技术。女性也有专门的拳种—蛾眉拳。中国武术每一种新的器械的产生都是为了对付另一种器械。可以说不同等条件竞技就是武术的谋略竞技。它不象西方竞技体育一样,分男女、体重、器械。武术的对抗与其说是较力、较技、较功夫,不如说是较巧、较狠、较阴谋。与其说是斗力,不如说是较智。

2.4 武术技击中的整体思维方式

已故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他的随想录中谈到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别时,认为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的思维强调综合,整体。西方人的思维强调分析和个体。中国武术的整体技击观无疑也是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的产物。武术作为一种技击术,它与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柔道、泰国的泰拳的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武术强调全方位攻击和防守。传统武术的沉身下桩、虚步含机的姿势,并不是人为的艺术化塑造,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在文化背景的深刻熏陶下才出现的。沉身下桩和虚步含机的姿势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古人千百年实战经验的总结。其目的都是为了全方位防御,是对下盘和裆部要害部位的保护考虑。武术的基本技法包括踢、打、摔、拿。手可拿、可打,脚可踢、可踹,腿可拌摔。就连背也可以靠,另外还有肘打、跪膝等。中国的传统武术是一种全面的攻击,身体所有接触的部位都可能会成为技击的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武术的全方位攻击和全方位防御的技术风格是中国古人强调整体的思维方式的反映。

2.5 武术演练中形神兼备的审美意识

中国古代的生命观和健康观认为,人是阴阳二气运行变化的产物,阴阳二气在人体内的平衡就是健康的表现,健康是内外外形神统一的平和状态。正是在这样的生命观和健康观的基础上中国古代体育特别注重形神统一、形神兼备。从而形成了中国武术的形神兼备的审美意识。武术通过恰到好处的运用眼的注视、随势、配合手法、步法、身法、头部角度的变化等巧妙地结合,能于左顾右盼,定势注目中,显示出逼人的威势和脱俗的神韵,做到神随形转、形随意动、以神补形又和韵自然的境界。武术演练如不能表达主宰形的神,就不能从根本上表现武术的神气韵度美。所以武术演练既要做到工整规格,以求其外在形的美,更要了解其技击方法,以求其内在神的美。

3 结论

武术文化是一种多层次的、内容极其丰富的文化形态。武德是中国儒学的以“仁”为中心的礼仪文化的缩影。武术与宗法社会结构关系密切,武术门派是宗法社会结构的产物。武术技击较智较巧、注重全方位攻击与防守的技术风格是中国谋略文化和整体思维方式的反映。武术演练的形神兼备观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总之武术中的宗法意识,礼仪文化,谋略竞技,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都是中国文化浸润影响的结果,所以,武术是中国文化的载体。

[1]程大力.不同等条件竞技是传统武术的重要原则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20(4):6-10.

[2]程大力.武术门派流派的形成直接与宗法社会结构有关[J].武术科学,2007,4(7):1-3.

[3]尹洪兰.太极拳的古典美学内涵[J].武术科学,2008,5(2):32-34.

[4]季羡林.国学漫谈[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刘乃生)

2010-01-14

尹洪兰(1976-),女,山东寿光人,潍坊学院体育学院讲师。

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288(2011)02-0134-03

猜你喜欢

宗法谋略门派
《逍遥情缘》门派绝技 掌门的不传之秘
论范仲淹的宗法思想与义庄的慈善信托机制
宗法政治下嫡妻的地位和权利
《逍遥情缘》转门派转角色系统正式上线
给动物分一分“门派”
学理之异与议礼之争:嘉靖朝大礼议新论
儒家的礼治传统与基督教的法治传统之比较
毛泽东在反“围剿”中的军事信息谋略
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谋略运用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兵家谋略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