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承载的民俗文化探析*
2011-08-15耿道熙
耿道熙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风筝承载的民俗文化探析*
耿道熙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归纳法对风筝的扎制、放飞、与民俗节日以及文学和艺术创作等从民俗文化视角进行研究。认为:风筝是一项集观赏、娱乐、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具有民俗文化特征的体育活动,其制作和放飞都体现着浓郁的民俗文化内涵;放飞风筝还是我国许多地方民俗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放风筝体现着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民俗文化精神;风筝还是我国民间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素材,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风筝;体育活动;民俗文化
风筝是我国的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遍及我国大江南北,源远流长,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直至今日,更是发展成为全世界人民所喜爱的一项休闲体育活动,尤其是与中国传统养生、习俗、节日、文化的融合使风筝的内涵更加丰富,形成了具有浓郁东方民俗文化色彩的中国风筝文化。本文从民俗文化的视角,对风筝从扎制、放飞和民俗节日以及与民间文学和艺术创作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探析,以期能较为完整地展现风筝所承载的民俗文化。
1 风筝的制作过程所体现出的民俗文化内涵
风筝的制作过程分为扎、糊、绘三个工艺环节。扎,就是扎制风筝的骨架。传统风筝一般是由高粱秸或竹子作为骨架材料的,竹子为上等材料。在扎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材质的质地,既要有强度,又要轻;对称用料既要均匀,又要重量一致,这样会保证风筝的放飞效果。糊,就是将纸糊到扎好的骨架上。上等的风筝用纸也有讲究,一般是宣纸。一是因为后面有绘的工序,假若纸的质地不高,就会影响到绘制的效果。二是宣纸质地薄、韧性好,可提升风筝的放飞效果。绘,就是在糊好的风筝上面画上丰富多彩的图案,这是十分讲究的一道工序。风筝的绘画体现出了我国民间博大的绘画艺术文化,在其中融入了我国的国画艺术、民间绘画艺术和木板年画艺术。使风筝具有造型别致、多样,图案丰富,颜色绚丽,绘画精美且带有浓郁民间风情的民俗文化特征。
风筝的造型不拘一格,图案素材丰富多样,均取自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人物、花鸟、鱼、虫、景观、脸谱以及民间年画类素材等等。人物风筝有貂婵、西施、昭君出塞、贵妃醉酒、嫦娥奔月、荷花仙子、桃园三结义、花木兰等等。花鸟鱼虫类风筝有龙、蜈蚣、蝉、螳螂、蜜蜂、蝴蝶、鹰、燕子、金鱼、牡丹等等。景观风筝有水上明月、春江花月夜、五岳独尊等。民间年画题材的风筝更是多见,有刘海戏金蟾、吉庆有余、麻姑献寿、麒麟送子、鲤鱼跃龙门、五谷丰登、钟馗捉鬼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风筝题材大都表达着人们的某种心理意愿和信仰,以物载情,表达着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神灵和图腾的崇拜,对生活的希冀和企盼。如:“吉庆有余”,象征万事吉利,年年有余之意。“麒麟送子”透露出人们企盼子嗣后代,人丁兴旺之愿。“松鹤延年”、“麻姑献寿”等表达出了人们对长者健康长寿的祝愿。此外,诸如刘海戏金蟾、钟馗捉鬼等都有一个完整的民间故事,对世人起着激励、告诫、警示的教化作用。从这些风筝的题材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丰富的民俗文化气息,体现出对民间文化、习俗、传统的一种传承。
2 放飞风筝所蕴含的民俗文化
放飞风筝就是将制作好的风筝用丝线牵拉着放飞到天空中。古代放风筝的“放”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放走”的意思,即“放晦气”。所谓“放晦气”就是人们将自己的不幸、灾难、疾病等不吉利的事情用笔写到风筝上,等风筝飞到天空中后剪断丝线,让其随风飞走,同时带走自己的一切不幸之事。这种做法类似于我国巫术中的“图谶”。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在第七十回就描写了林黛玉、贾宝玉、探春、李纨等人在花园用风筝放晦气的情景。风筝在这方面所形成的民俗文化影响颇远,下至黎民百姓,上至达官贵人,据说清慈禧太后也曾用风筝放过晦气。[1]就连深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朝鲜也有相似的记载,据《东国岁时记》记载,儿童们于岁初,把“家口某生身厄消灭”、“送厄迎福”等字样写在风筝尾部,然后把它放掉,希望就此送走厄运,迎来幸福。[1]由于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在遇到灾难或不幸之事时,借助风筝来消灾避祸,达到某种心理上的宽慰,揭示了人们对待灾难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风筝在其流传和发展的过程中,“放晦气”的民俗功用逐渐弱化和消退,而其所具有的观赏、娱乐、休闲、健身等功能越来越强,并不断得到挖掘和认可。
风筝在我国大江南北广为流传,不仅仅是因为其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娱乐性以及附带着某些民间风俗和文化;同时放风筝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种很不错的户外休闲健身运动,迎合了我国传统养生之道。宋代李石在《续博物志》中写到:“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泻内热。”[2]放风筝大都在郊野,人们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牵引着风筝,仰望蓝天,凝神专注,拉线奔走,有张有弛,一切忧虑烦恼早已置之度外,使人处于恬淡虚静、物我两忘,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风筝另外一个便于流行的重要原因就是老少皆宜,男女均可。在我国古代,武术、骑马、射箭等都是一些适宜于男子的户外体育项目;而风筝则成为古代女子青睐的户外活动项目。明代画家徐渭在《风鸢图》中写到:“偷放风鸢不在家,先生差伴没处拿,有人指点春郊外,雪下红衫便是他。”王蜀瑜在《锦江花朝竹枝词》中写到:“向晓晴曦挂头巅,和风吹透杏花天,莫嗔士女偏多事,偷把红丝系纸鸢。”这些都是描写古代女子放风筝的景象。此外,还有《红楼梦》中也多有描写女子放风筝的场景。再者,在一些传统绘画中,如清吴友如的《纸鸢遣兴图》,天津杨柳青年画《十美图-放风筝》、《新春八景》等描写的都是女性放风筝的场景。[3]风筝使深锁闺房的古代女性有了更多的接触户外的机会,放风筝时人与风筝相得益彰,互为映衬,而且又不失端庄,顺应民俗,易被人接受。从这一层面看,在风筝传承的民俗文化中便有了更加积极的一面。这就使得风筝这项民间体育项目更具全民性和普及性,这是有别于像摔跤等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不能全民开展的一面,从而更有利于它的流传和发展。
3 风筝与民俗节日
风筝在发展和流传过程中,逐渐融入到我国某些传统民俗节日中,成为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每到清明时节,我国北方地区的天空中就会飘着风筝,成为一种节日景观。我国民间自古就有清明节到郊外远足春游的习俗,谓之“踏青”,在此活动中放风筝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对此许多地方志都有类似的记载。如:“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乾隆二十五年,《潍县志》);“清明,童子放纸鸢”(道光二十九年,《平度志》);“青明,扫墓,树秋千,放纸鸢”(康熙十三年,《宁津县志》)。[3]此外,一些有关风筝的地方民歌都有相似的开头,“三月里来是清明,姐妹们去踏青,稍带着放风筝”。
我国南方地区,大概是因春季多雨的缘故,放风筝更多的是选择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形成了重阳节郊游、登高、赏菊、放风筝相结合的民俗活动。清代文人李都在《扬州画舫录》中写道:“九九重阳节,城中士女,接踵联肩,翩翩游赏,放风筝终日不绝。”惠州民谣唱道:“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鸢,线爱长”。[3]
综上可见,风筝在我国已融入了清明节、重阳节两大民间传统节日中,成为节日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是节日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到了节日人们自然会想到风筝,看到风筝又自然想到节日,两者互为依托,不可分割了,风筝成为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4 风筝与民俗文学和艺术作品
人们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感悟人生。有的文人墨客便将所看到的生活万象以及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借助风筝写了出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绘画作品。其中有明代画家徐渭的多首绘画作品及其诗文,如《风鸢图》及其诗文;唐代诗人高骈的《风筝》;清代诗人高鼎更是以一句“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使得《村居》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诗文;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也有放风筝的场景等等。风筝又成了民俗文学和艺术创作的素材和载体。
有关以风筝为题材的诗文和艺术作品,不但具有美妙的意境和美学价值,而且还承载着大量的社会信息;有的作品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对人们还起到教育和警示的社会作用。如:唐代诗人元镇的《有鸟》诗,“有鸟有鸟群纸莺,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风吹绳断童子走,余势尚存优在天。愁尔一朝还落地,落在深泥谁复领。”[4]影射了现实社会中投机钻营、攀附权势之流,有朝一日,其所攀附的权势消失以后,命运就如同那断线的风筝,寓意深远。
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全国驰名,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杨家埠,人们将风筝和木板年画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木板年画糊到风筝上,然后借助风筝放飞到天空中,称之谓“放年画”。年画和风筝相得益彰,烘托出更加浓郁的民俗风情。
5 结束语
风筝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民俗体育项目,它的流传和发展是与民间习俗相结合,与民族的文化传统相联系的。从风筝的制作到放飞都体现着浓郁的民俗风情及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风筝不但是传统节日(清明节和重阳节)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内容,而且还成为民间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素材,成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放飞风筝体现着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民俗文化精神。
[1]李在泉.巫术与风筝[J].昌潍师专学报,2000,19(6):46-47.
[2]缪士毅.忙趁春风放风筝[J].现代养生,2002,(5):15.
[3]于培杰.风筝与民俗:漫话风筝(二)[J].百科知识,2005,(3):52-53.
[4]高彩琴,杨晨,李东风.风筝体育民俗特征研究[J].安徽文学,2006,(9):126.
(责任编辑:刘乃生)
An Analysis of the Folk Culture Born by the Kite
GENGDao-xi
(Weifang University,Weifang 261061,China)
Through literature and analysis of induction,this paper conducts research on the making and flying of kites and folk festivals and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lk culture. The view of thispaper,kite is a set of sports activitiesw hich isornamental,recreational and characteristic of folk culture.The making and flying of kites em bodies the richness of the folk culture.A lso,the flying of kit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olk festivals in many partsof our country.A t the same time it embodies a kind of the spirit of harmony of man-nature and man-society w hich means the unity of the folk culture;kite,too,is thematerial of folk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and also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hinese folk culture.
kite,sports activities,folk culture
2010-06-28
耿道熙(1967-),男,山东寒亭人,潍坊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
G8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288(2011)02-01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