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年四川蚕桑业发展建议

2011-08-15黄世群

四川农业科技 2011年7期
关键词:蚕种蚕业桑园

□白 胜 黄世群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四川蚕桑产业将紧紧围绕全省农业发展的中心工作,围绕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农民增收,在推进现代蚕业发展,实现现代蚕桑基地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上有新突破。

一、发展思路

以建设现代蚕桑产业基地为中心任务,紧紧围绕“千亿增收工程”,以科技为支撑,以法规为保障,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推进蚕桑产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努力把四川省蚕桑产业基地打造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基地、全国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和现代蚕桑产业的示范基地。

二、发展方式

在发展方式上实现3个转变:即产业布局由分散向集中转变;户营规模由零星向适度规模转变;生产模式由单一蚕业向立体农业转变。技术应用取得3项突破:即良种推广取得突破、省力化技术取得突破、丰富产品结构取得突破。体制机制上实现3个创新:即创新发展投入机制、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桑树资源流转机制。在保障措施上健全3大体系:即良繁体系、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市场监管体系。

三、发展目标

2011年全省生产蚕种190万张,发种220万张,产茧152万担(7.6万t),蚕桑综合产值达到45亿元,蚕业为全省农民实现人均增收5元。

四、发展措施

1.强力推进蚕桑产业带建设 按照打破区域界限,整合优势资源,连片规划,集中发展的原则,重点规划建设攀西、川南、川中北3个优势蚕桑产业带,进一步引导全省蚕桑生产向优势产区聚集。着力扩大户营桑园规模,大力培植适度规模经营的蚕桑专业户。鼓励和支持地方发展精深加工,发展蚕丝产业集群,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

2.着力建设生态高效蚕桑基地 按照发展高效立体蚕业、实现粮经协调发展的要求,创新基地建设理念,建成“亩养4张蚕,年产3担茧,年收千斤粮,开发桑资源,收入上万元”的高效蚕桑基地50万亩,实现综合产值50亿元,成为“千亿工程”的重要支撑产业。充分发挥桑树的生态功能,在荒坡荒山以及江河消没区域、石漠化区域大力栽植“绿化桑”,适时发展蚕桑生产。

3.强化技术集成示范 大力推广优质高效蚕、桑品种。认真做好蚕、桑品种区域化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大力普及蚕台育等省力化养蚕设施与技术。认真抓好“高产示范桑园”、“小蚕专业化共育”、“统一消毒防病”、“优良蔟具”等关键技术实施。大力发展“桑—经”、“桑—粮”、“桑—禽”、“桑—草—牧”等桑园立体复合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资源充分利用的循环蚕业。

4.构建技术服务体系 建立县乡村三级配套的服务体系,即以蚕业部门为主导,乡镇蚕桑技术员为网络,共育户为基础的蚕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聘请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教授,成立四川省蚕桑技术应急服务专家组,通过农技“110”等网络和现场指导等形式,开展蚕桑生产技术咨询、病虫害诊断与防控等应急性技术服务。结合“三大行动”(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开展技术普及。

5.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建立以直属蚕种场为核心的省级桑蚕新品种研发繁育基地和以县级蚕种场为骨干的蚕种繁育基地。在产业发展核心区建设小蚕和桑树种苗繁育场,形成省直属场、县级蚕种场、基地繁育场三级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以省蚕种质检站为中心,片区质检站为基础的蚕种检验检疫体系建设,完善检验设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检验手段,确保蚕种质量安全。

6.创新体制机制 按照项目资金渠道、性质、用途不变的原则,将涉农项目打捆使用。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直接补助、贷款贴息、参股、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龙头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基地建设。大力扶持和培育一批产业链长、技术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赋予合作社更多的服务经营职能,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协调作用,实现桑园的合理流转,引导蚕农扩大经营规模。

猜你喜欢

蚕种蚕业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