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四川食品质量安全de建议
2011-08-15林超文甘炳成
□林超文 甘炳成
安全食品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百姓关注,高层重视。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把安全食品关。但接连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大家对表面上色香味俱全的各类食品几乎丧失了基本的安全信心。从三聚氰胺奶粉到化学火锅底料,从瘦肉精火腿肠到染色馒头,从硫磺生姜到福尔马林血旺,问题食品此伏彼起。虽然这些问题主要出在食品加工流通环节,但类似海南毒豇豆等出在食品生产环节的食品质量事件也时有发生。在我国国民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今天,对安全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现笔者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确保我省安全食品的稳定生产能力
四川省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0.67亩,不到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2/3,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矛盾更加突出。同时,我省中低产耕地比例大(近70%),使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大,产量不高不稳。农户为了获得一定数量的产出,不得不加大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投入,致使我省农产品质量较低。而全国提出了新增500亿kg粮食生产能力,我省提出了新增50亿kg粮食生产能力的建设任务,粮食数量安全将是我省长期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因此,应结合“再造一个成都平原工程”、“金土地工程”、“粮食丰产工程”等在建工程,加大我省中低产耕地改造力度,提高我省高产稳产耕地的比例和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单位农业产出的化学品投入,实现我省食品的数量和质量双重安全。
二、强化农业有机投入品的研发和示范力度
由于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使用简单,使用过程对劳动力需求少,短期效果显著,已取代了我国应用数千年的以有机肥和病虫生物防控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单纯的化学农业使土壤板结、酸化,害虫天敌消失,病虫草害难以控制,农田生态系统破坏,持续健康的农业生产能力难以维持,农业生产陷入化学品投入越来越多、农产品质量越来越低的恶性循环中。生物有机肥、生物农药、生物调节剂等农业有机投入品无残留、污染少、时效长,还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是优质农产品生产所必需的投入品。同时,我省拥有大量(约4千万t)作物秸秆等有机生物肥原料,目前利用方式简单,利用率低,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因此,急需开展生物有机肥、生物农药、生物调节剂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研究,降低农业有机投入品的生产成本,提高有机投入品的比较效益,并通过生产示范,扩大农业有机投入品的生产应用范围,减少化学投入品用量。
三、加强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村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宣传示范
由于我省农业生产以小规模家庭生产模式为主,加上农村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低,致使我省农业生产先进技术普及率低。错时、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的情况比较普遍,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较高、化肥利用率低、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加上畜牧业规模养殖后废弃物大量排放、农村城镇生活废弃物无处理排放等问题普遍,使我省农产品质量提升进一步受到日益恶化的农村环境的制约。因此,急需开展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提出农产品质量提升技术规范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并进行大力宣传和示范,规范我省广大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
四、扩大食品安全监督范围,避免监管“马后炮”
我省食品生产经营加工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加工设备落后、卫生保证能力弱,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偏低。虽然保障食品安全是身为食品加工企业最低的、最起码的要求,企业应加强自律,坚守食品安全的底线,但是,一些食品加工企业为了一时的利益,在整个行业“潜规则”的怂恿下,不惜损害百姓的健康,冒着违法的风险,干起缺德的行为,而我国的食品监管体系一直都是问题出了再去治理的“马后炮”模式。因此,要扩大食品安全监督范围,相关部门将食品安全覆盖到“从农田到餐桌”的所有方面,明确规定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所有从事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原料供应、包装运输、销售消费等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的食品安全义务。更重要的是,食品安全信息应当明确、及时地告知消费者,特别是在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出现后,要强化信息的透明发布,建立起相关的信息发布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