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1-08-15阳海燕
阳海燕
海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5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决定》首次明确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科学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也深刻阐明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前进方向。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
1.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和灵魂。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2](129)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动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就会导致思想混乱乃至社会动荡,丧失社会和谐的思想灵魂。邓小平曾经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地位。 ”[3](213)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党的指导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需求和内在特征,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反映了我国各阶层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以后更高发展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把中国的社会建设成为和谐的社会,把中国的文化建设成为和谐的文化,把中国的政治建设成为和谐的政治,把中国的经济建设成为和谐的经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4]才能把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民族团结和凝聚起来,才能真正地尊重差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3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是一个民族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维护和体现国家、民族利益,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者,做新时期的爱国主义者。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建设创新需要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要引导大学生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走在全社会创新的前列。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交融,深深熔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共同使中华民族能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4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荣辱观属于道德的范畴,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对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优良道德风尚的提倡和尊崇,以及通过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不良思想行为的反对和贬斥,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倡导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使他们具备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耻辱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应该追求的,什么是应该抵制的。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4](2007-10-24)使青年大学生知荣辱、明是非、学会做人和做事,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成为践行“八荣八耻”的生力军。
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并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同时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真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阶段建立怎样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他们的成长方向。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2.1 社会发展变化的迫切需要
我国正处于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多样化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的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必然会产生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再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消极因素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下降;西方不良思潮和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过程中的不良影响;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存在内容、方式、方法等弊端,使得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由上可见,成长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的当今大学生,其思想观念和核心价值体系正经历着一个与日俱新而又痛苦嬗变的过程。社会的发展变化迫切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巩固思想道德基础。
2.2 高校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的必然要求
大学教育区别于一般职业培训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教育影响应具有全面性,全面地关照人的成长与发展。而作为大学教育的承载体——高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它的功能也在不断地扩展和变化,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的应有职责。高校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和建设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理念的形成和走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让大学生自觉接受全面素质教育,不断培养自己具有远大的奋斗目标、有理想、有抱负、有强烈的创造欲望、有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有敏锐的创新精神、有批判继承和开拓创新精神。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使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密切配合”,[5]形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
2.3 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为本,德育为先,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校园文化活动、进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保证进入学生头脑。《决定》指出,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4](2007-10-24.)实践证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广大学生,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应该抢占先机,集中力量,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的“先行军”[7]
2.4 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期间建立怎样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他们今后的成长方向。从总体看,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他们迫切希望能全面发展自己,渴望成才,能够主动融入社会,不断提升自身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实现人生价值与服务祖国相统一。但在新形势和新环境中,面对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的冲击,大学生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只有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中立主导,才能有效地把当代大学生的多元化价值取向整合和统一起来,更好的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因此,如何校准大学生的人生航程,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人生坐标,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而且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8]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指导思想,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艰巨任务,在意识形态领域要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主旋律,突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的态势。同时西方文化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也会蔓延滋生。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是应对国内外机遇和挑战的需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引领各种思潮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2 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就一定要坚持“和而不同”——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的辩证原则。“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是指承认人类一切有益的成果,包括科学、文化和艺术等领域以及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传统;但是决不允许各种反动思潮尤其是动摇我们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异端邪说。尊重差异是前提,扩大社会认同是目的,即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形成思想上的认同。如果对差异性不予尊重,对多样性不予包容,不在差异中得到认同,和谐也就无从谈起。“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在大学生中最大程度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念和坚定信念。”[9]只有真正在差异和多样中才能更好地凸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性和整合性。
3.3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早有体现,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够系统和全面,缺乏系统和完整的教育。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坚持课堂教育与生活教育相结合,集中教育与经常教育相结合,重点教育与系统教育相结合,严格管理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从而帮助大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渊源、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使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自觉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3.4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拓展网络宣传阵地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主流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并由承载这一价值体系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氛围,是一种区域性的社会亚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生思想观念与道德人格的形成,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网络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不但丰富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因此,大学校园应以校园文化为教育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怀,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引导校园的精神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2] 胡锦涛.做好当前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http://news.xmnext.com/domestic/shizheng/2007/10/24/942059.htm,l 2007-10-24.
[5] 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EB/OL].http://xcc.dh.whu.edu.cn/all/xc_xc-zc/2007-11/2/153137375_4.htm,l 2007-01-07.
[6]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7] 陈伟,罗仲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07-09-02.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5.
[9] 李斌雄,张俊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社会思潮[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0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