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大学 重在理顺五种关系
2011-08-15徐玲平
徐玲平
(山东科技大学理学院 山东青岛 266510)
构建和谐大学 重在理顺五种关系
徐玲平
(山东科技大学理学院 山东青岛 266510)
构建和谐大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要构建和谐大学,打造办学特色,应正确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管理文化和学术文化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构建;和谐大学;关系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子系统自身及其相互之间都能实现和谐的发展,构建和谐大学就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大学,应该包含大学宏观的和谐关系和微观的和谐关系的建构。宏观的和谐关系主要指大学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微观的和谐关系主要指大学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一所现代大学而言,要处理的问题很多,我们从面临的形势任务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要构建和谐大学,打造办学特色,应正确处理好以下五种关系:
一、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关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本质是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通过高校教育转化为生产力,因此人才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走向,关系到国民经济、综合国力及现代化事业建设的成败。但是,目前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多以理论型、学术型为主,而市场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面对机遇背后的挑战,转变原有“知识本位”教育模式到“应用实用型”教育模式,是目前我国高校建设和谐校园面临的重要课颗。
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反映了高等教育许多深层次问题,如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等。因此学校应深入企业调研,准确地把握人才需求趋势,适度超前地开设专业,在教育中不断调整,并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其设置丰富实用的专业课程。学校与企业的生产基地建立合作,构建起良好的实习、施训、实验基地;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实行在校学习、工厂实习和工读交替进行。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在典型的工业环境中把理论知识、科研、生产实践融为一体,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使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不再脱节。
二、大学管理文化和学术文化之间的和谐关系
“大学之中存在两种差异巨大的文化——以学校行政人员为代表的管理文化或行政文化和以大学学者为代表的学术文化。它们共同作用于大学学术生产,又会产生一定的冲突。”[1]管理文化崇尚量化的目标和严格的程序,关注大学的利益。管理文化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大学学术生产中的主观随意性,有利于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但它的刻板和繁琐程序却可能妨碍大学学者的学术自由,降低大学学术的创造力。而学术文化的特点是注重自由和学术活动的实际效果。大学学者崇尚活动的自由、管理的松散,能够相对自主地确定学术发展目标甚至安排个人的生活。
如何实现大学管理文化和学术文化之间的和谐关系呢?首先,大学的管理者应该因势利导,尊重个性与差异,而不必强求表面的秩序与效率,这样,管理文化对大学的学术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摆脱“行政至上”的错误观念,树立“学术至上”的大学文化氛围,鼓舞大学及其学者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创造人类文明的神圣使命。只有这样,大学的学术生产力才能健康发展。
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师生关系是和谐大学建设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大学教学中确实存在一种冷冰冰的知识传授过程。教师高高在上,声音平淡地念讲稿,学生“安静”地坐在下面听,师生间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交流上都远远隔离。此外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里的师生关系有些已出现“异化”,特别是研究生中流行称导师为老板,这个称谓的变化上实际已折射出当前高校师生关系趋于功利化。
要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塑造出教师的个人魅力,以其身上体现的智慧、知识、道义的力量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其次树立新型的学生观和教师观,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师生双方应主动而自由交换意见,共享不同的个人体验。师生在共同探索、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尊重与进步。
四、大学中教学和科研的协调发展
教学与科研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是大学完成其目标任务的核心环节,也是大学不断提升其教学、科研层次的重要基础。目前,高校中有些教师或是只追求学术科研,或是只从事本科教学,他们把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工作看成是相互对立的两方面。不可否定,教学与科研可能会相互冲突,因为两者都需要时间。然而更多情况下,教学科研是相互促进的,两者之间具有渗透性和互动性。
我们要明确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中心工作是教学,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坚决不能动摇。同时,大学还肩负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使命,科研工作是教学的升华。一方面,最好的教学不仅传授知识,同样需要紧跟科研中的前沿问题。另一方面,科研工作必须以基础的教学工作为支撑。高校要通过相应的政策调整,建立起教学与科研互动、互补的激励机制,让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也参与科研工作,加快科研成果向教学过程转移,促进大学的中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发展。
五、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关系
早在1948年,清华大学的梁思成教授写过一篇叫《半个人的教育》的文章,在文中,他尖锐地批评那种只培养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和工程,不懂得社会和人文的教育,不是全面教育,是“半个人”的教育。科学知识对于人是重要的,因为科学知识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基础。但是,作为主体的人更要有精神寄托和信仰追求。由此看来,要推进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必须树立大学教育是“全人教育”的理念。
我校是以工为主的科技大学,在煤炭、信息、机械、电子等多个领域具有很强的科研水平。作为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发展,首先必须改变目前把大学教育概念与本质的归结为专业教育的说法和观念。观念不改,谈任何结合的措施和途径都不可能会有根本的好转。大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理应关注其对象——人,关注人性的发展。大学教育既要教人学会做事,又要教人学会做人。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不论在日后的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上积累多少经验与本领,他一定要有相当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具有参与社会的热情,有理性的批评的态度,有世界性的人文关怀。现代大学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和谐统一的发展,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定会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1]陈何芳.大学学术文化与大学学术生产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
徐玲平(1965-),男,江苏启东人,山东科技大学理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教育研究。
201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