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英美儿童诗对儿童教育者的教育意义

2011-08-15田红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玛蒂管教儿童诗

田红义,刘 军

(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论英美儿童诗对儿童教育者的教育意义

田红义,刘 军

(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儿童诗可以帮助儿童教育者认识儿童,激发教育者本身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使儿童和儿童教育者共同成长。基于此,通过分析五首具有代表性的英美儿童诗帮助儿童教育者得到以下几点启示:一是要用肯定的语言、情绪影响儿童;二是要让儿童在亲身经历中学会独立自主;三是让儿童按自己内在的方式成长;四是管教孩子要界限明确。

儿童诗;教育者;教育意义

儿童诗具有优美的韵律、凝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反映儿童心理生活、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感情、美的意境等本质特点[1]。这些特点能够帮助儿童教育者认识儿童,激发教育者本身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使儿童和儿童教育者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探讨了五首具有代表性的英美儿童诗,以期使儿童教育者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一、用积极肯定的语言、情绪去影响儿童

柯莱·西柏(1671—1757)的名诗《盲孩》通过第一人称的方式揭示了一个盲孩对于自己不能看见这个事实的心理感受。天真快乐是孩子的天性,这个特点与成人完全相反。孩子总是快乐的,因为他们还没学会从负面的角度看问题。在《盲孩》这首诗中,盲孩的心理写照是:“这会儿我玩耍,待会儿我睡觉,/这样分我的白天和夜晚;/假如我老是醒着睡不着/我觉得那就是白天没完。”[2]2.在这句诗里,我们看到一个天真浪漫快乐的孩子的心理写照。盲孩并没有感觉到失明给他带来什么不便。在本诗最后,诗人又以盲孩的第一人称描绘了盲孩的心理:“可我完全能忍受这一损失——损失是什么我并不明白/别让我永远得不到的东西把我愉快的心情破坏/我歌唱,我就是快乐君王,/尽管我是个可怜的盲孩。”[2]2.这就是一个盲孩对自己不能看见这个事实的心理写照。孩子并没有意识到失明是一个损失,所以他也不会为失明这个事实而怨天尤人。

如果一个从小就失明的人长大后总为自己的不幸而叹息,那是成人对他负面情绪、负面语言影响的结果,那是因为成人从小就对着盲孩一次又一次地叹息!

《盲孩》这首诗表面读起来平淡无奇,其内涵意义却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很明显这首诗是专门为成人写的。《盲孩》告诉儿童教育者(家长、儿童教师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用负面情绪、负面语言从负面影响我们天真烂漫的孩子,包括那些残疾儿童、智障儿童。那些诸如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等身残志坚者都归功于他们生活在正面情绪、正面言语的积极环境中。

二、充分理解儿童心理,不成为儿童自然成长中的障碍

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的《该睡的时候溜了》也是以一个孩子的第一人称口吻描写一个孩子的生活、心理的儿童诗。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被星星吸引的孩子的心绪。全诗以儿童视角展开叙述,“我”在该睡觉的时候却偷偷溜下了床,因为“穿过窗格,床栏,窗框,客厅和厨房射出了灯光”[2]32。正是这大自然的灯光让“我”久久凝望,不愿回房。正当“我”沉醉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时,那些自然和谐美的破坏者“大人们”却“边喊边追我/马上把我抱上了床”[2]32。这里的大人们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不懂儿童心理的儿童家长、保姆、教师。这些大人们理由很充分:儿童应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这对他们的身体成长有利。”

幼儿心理研究的创始人蒙台梭利博士在其专著《童年的秘密》里就提到幼儿成长的障碍来自成人。她在谈论关于儿童睡眠问题时曾说道:“成年人,不论是有学问的或是没学问的父母,还是照顾幼儿的保姆却联合起来使这个充满生气,活跃的婴儿去睡觉。儿童都要被责令过量睡眠。”[3]这首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蒙台梭利博士的关于幼儿教育的研究成果。

如果说斯蒂文森通过描写一个孩子睡觉时溜了这个情节无声地表达了反对成人干扰儿童生活的话,那么英国儿童文学作家,阿兰·亚历山大·米尔恩的儿童诗《谁也管不着》,或译作《独立自主》,则直接以孩子第一人称的口吻反对成人对儿童自我教育的干扰。在这首诗中,“我”说:我绝对,我绝对/我绝对不爱听/“当心啊,小乖乖!/我绝对,我绝对,我绝对不要听/把我的手儿紧紧抓/我绝对,我绝对,我绝对不理睬/别上那儿啊,小乖乖!/说这话没用。/他们懂个啥!”[2]43

这首诗直接地告诫儿童教育者们(家长、儿童教师、保姆等)要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必须放手让他们去经历。儿童是在自己犯错误的经历中得到自我教育的,而不是通过听家长的指令而得到独立个性的成长。成人要提供给儿童犯错误的机会,而不是把儿童紧紧地握在自己手中。

三、要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必须放手让他们去经历

英国儿童诗人安·泰勒的《爱瞎鼓捣的玛蒂》则通过对一个对万事万物都充满好奇探索精神的小女孩的描写间接地告诉儿童教育者要给儿童充分的自由,让儿童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让儿童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学到经验教训。

《爱瞎鼓捣的玛蒂》是从成人的视角描绘一个叫玛蒂的小女孩。以大人眼光把玛蒂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好动手的探索精神描述成了坏习惯。“玛蒂这孩子活泼可爱,/却有个坏习惯难改,正像蓝天上一朵乌云/遮住了她优良的品性。玛蒂的坏习惯就是对周围环境的每一样东西都感兴趣,都要摸摸,拿拿,看看,例如茶壶、水壶、眼镜、鼻烟壶,而诗中的“奶奶”对玛蒂的这个“坏习惯”的反应就是:“别碰她呀,小乖乖。”[2]54这句诗正好与米尔恩的《谁也管不着》的“我绝对,我绝对,我绝对不爱听/当心啊,小乖乖。”[2]43前后呼应。女孩玛蒂对奶奶的警告“别碰它啊,小乖乖”毫不理会,继续着自己的探索。全诗重点描写了玛蒂探索新事物时遇到挫折的过程。该诗细致刻画了玛蒂戴着奶奶的老花镜,拧开了鼻烟壶的盖,结果眼睛被刺激得流泪,眼镜被摔成碎片,最终玛蒂通过自己得来的经验教训能够不再去碰奶奶的老花镜和鼻烟壶了。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教育孩子远离危险的方式方法。教育儿童远离危险不能靠单纯的说教,儿童对语言不敏感,他们不能从语言中学到教训,只能在经历中学会。教育儿童远离危险应当在允许的范围内向儿童展示危险发生的过程,结果,让儿童在实际经历中学会保护自己,在向儿童展示危险发生的过程中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描写了其父亲刘欣武为了让其女明白煤气灶的危险性时,亲自模拟制造了煤气爆炸的场面,让孩子从经历中明白煤气灶的危险性[4]。

四、管教孩子时要界限明确

考文垂·帕特莫尔的儿童诗《玩具》从一个负面的经历告诫儿童教育者在给儿童立界限的过程中如何对儿童实施管教。该诗告诫儿童教育者管教儿童时一定避免在怒气中实施,一定不可以使孩子失去人格和自尊,一定要用慈爱和温柔来缓和坚定的意念。诗人一开始就点出了问题:“我的小儿子,带着沉思的目光/像大人那样平静地说话行事,/已经七次违背了我定的规章/我打了他,教他走开些/口气粗暴,更没有吻别,/他的母亲有耐心,可已经去世。”[2]45这是在管教儿童过程中最常见的画面。这个父亲对孩子有明确的界限,但在界限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没有明确告诉孩子每次违背界限后应遭受的被管教方式,这必然导致孩子不尊重父亲所立的界限,以致于屡次违背父亲所立的规章。第二,最后父亲在怒气中实施了粗暴无情的责打,破坏了孩子的自尊心。“教育者在实行管教时,一定要让儿童明白,不是因为生气,或要发泄挫折感才打儿童。在实施管教前告诉儿童管教如何进行,这表明教育者能控制自己。第三,管教结束后,要拥抱孩子,告诉儿童希望他以后遵守界限,希望以后不需要再打他。这个步骤使管教带出恢复关系。”[5]而本诗中的父亲却“打了他,叫他走开些/口气粗暴,更没有吻别”。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睡得正酣/眼睑阴暗,睫毛上面/刚才哭泣的泪痕未干;孩子在桌子上精心地排成图案,/来舒展他悲伤的心田。”[2]45

五、结语

笔者从肯定的言辞、顺应儿童天性的顺势教育、放手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精神、正确地实施管教这四个方面分析探讨了五首具有代表性的英美儿童诗。通过分析这些儿童诗,儿童教育者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第一,在教育儿童过程中,在任何状态下都要用积极肯定的语言、情绪去影响儿童。即使在失败、困境中成人也要保持正面情绪,用肯定的言辞鼓励儿童,让儿童从小学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第二,在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精神时,在不发生生命危险的情况下放手让孩子在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在亲身经历中学会独立自主。第三,充分理解儿童心理,不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为,让儿童按自己内在的方式成长,不成为儿童自然成长中的障碍。第四,在管教孩子时要界限明确,管教实施到位,不让管教成为发泄怒气,发泄挫折感的出口,管教后要带出恢复的关系。

[1]宋筱惠.儿童诗歌原理与教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4.

[2]屠岸,编译.英美著名儿童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3]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金晶,孔伟,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17.

[4]刘卫华,张欣武.哈佛女孩刘亦婷[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70.

[5]泰德·崔普.子女心,父母情[M].鹿慧修,译.台北:台福传播中心,2004:12.

I106.8;G44

A

1001-7836(201.)10-0140-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053

201.-03-28

田红义(1977-),女,河北保定人,讲师,从事英美文学、英语学习策略研究;刘军(1980-),男,山东淄博人,讲师,从事商务英语、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研究。

猜你喜欢

玛蒂管教儿童诗
坚持“五结合”,创新学校安全管教模式
教案《创作儿童诗》
本科课堂中的正面管教策略研究
The Hundred Dresses (V) 一百条裙子(五)
The Hundred Dresses (VI) 一百条裙子(六)
创作儿童诗的有效教学策略
管教权,让教育更有力
佩琪和玛蒂埃到波金斯山找到旺达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