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贡献

2011-08-15郭元阳邵红侠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人民公社农民改革

郭元阳,邵红侠

(大庆师范学院 思政部,黑龙江大庆163712)

试析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贡献

郭元阳,邵红侠

(大庆师范学院 思政部,黑龙江大庆163712)

邓小平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对中国农村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为中国农村改革提供了正确的路线保证,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农村改革揭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即提出了“两个飞跃”的思想;为中国农村找到了基本的依靠力量,即强调了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思想。

邓小平;农村改革;贡献

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并取得成功的,这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有着密切的关系。邓小平为中国农村改革提供了正确的路线保证,为中国农村改革揭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中国农村改革找到了基本的依靠力量等等。因此说,邓小平对中国农村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邓小平为中国农村改革提供了正确的路线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重新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作出一系列正确的重大决策,包括一系列关于农村改革的正确的重大决策,为农村改革提供了正确的路线保证。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包产到户正名

在中国,包产到户曾经有过三次兴起历史,但每次都被当做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遭到取缔。改革开放后,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对包产到户有了全新的认识。1979年,比较普遍的联产计酬责任制形式就是包产到组。包产到组使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为联系产量(包产)的责任制,它一方面实际缩小了生产单位和基本核算单位,另一方面使社员在生产中的权利、责任和物质利益结合起来。但包产到组没有彻底破除平均主义,也没有使农民真正拥有自主权。在多种联产责任制都得到发展的情况下,包产到户脱颖而出。包产到户的出现,意味着农民开始成为生产经营主体,使农民对土地拥有了相对自主的使用权和支配权,受到了农民的欢迎。但围绕着包产到户的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曾经引起过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就是要方向还是要产量。在此争论中,邓小平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1980年5月3.日,他在同中央负责的工作人员谈话中明确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总的来说,现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还是思想不够解放。”[1]邓小平的指示为包产到户合法地普及奠定了基础。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75号文件,首次阐明了包产到户的性质,认为:“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2]508虽然该文件将实行包产到户主要限定于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但也明确了在其他地区“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允许继续实行”[2]508。这样,就消除了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包产到户的错误观念。同时包产到户本身又发展成为包干到户,即“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的大包干。这种形式由于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便,同大多数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农民的文化水平及干部的管理水平相适应,受到最热烈的拥护。到1984年底,全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达到了100%,其中实行大包干的占总数的99.1%[3]。这样,全国农村绝大部分生产队都形成了统分结合、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大包干”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废除人民公社,实现政社分设

人民公社本身是生产关系变革超越生产力发展的主观产物,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制度缺陷,它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明显地产生阻碍作用。邓小平早在1962年就曾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4]自1958年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了人民公社,这一制度在中国农村整整运行了20多年。邓小平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出:“人民公社制度的试验也不那么理想。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点与我国农村目前很低的生产水平不相适应。我们农村过去是‘政社合一’,人民公社既是经济组织,又是政治组织。”[5]909现在应该“政社分开,这件事情要做,不能太迟。”[5]767从1979 年 8 月起,四川省的广汉、邛崃、新都三县先后进行了人民公社改革试点。他们按照党、政、企分开的要求,将核算单位生产队改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取消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成立乡政府;取消生产大队,改设行政村。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在1983年元旦发布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文件中正式提出政社分设。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这标志着人民公社体制改革进入了全面展开的阶段。根据文件提出的政社分设的原则,各地将人民公社中属于政权的那部分职权分离出去,建立乡政府。至1984年底,全国各地基本上完成了政社分设,至此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了。人民公社制度的改革,使农村生产力从长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二、邓小平为中国农村改革揭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1990年3月,邓小平提出了“两个飞跃”思想。目前中国农村已经实现了第一个飞跃,在坚持和巩固“第一个飞跃”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第二个飞跃”是未来中国农村改革的发展方向,要实现这一飞跃,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提高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分工分业,实现“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

(一)实现农村经济的集体化和集约化

从长远的观点看,“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5]1349在农村改革的初期,农业生产基本上以手工作业为主,农业经营单一化,就业机会比较少,机会成本非常小,大多数农户仍然处于满足基本生存的最低要求的层次。在这种情况下,土地集体所有,平均分配,分户来承包经营,受到了绝大多数农民的拥护。可以说,1979年以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生了根本性转机,中国农业出现持续发展的势头,与家庭联产承包制这一土地使用和经营制度的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农业不仅面临着国内市场的竞争,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是一种自给性生产,它与农业现代化、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大市场逐渐出现了矛盾。所以,邓小平1992年在审阅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报告稿时强调:“关于农业问题,现在还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我以前提出过,在一定的条件下,走集体化、集约化的道路是必要的。”“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5]1349-1350邓小平在肯定我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的历史——农业实现第一个飞跃的基础上,强调实现第二个飞跃——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需要,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90年代以来,国家通过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在保证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为农业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要看到实现农村经济的集体化和集约化,需要有一个生产力发展的量的积累过程,需要有一个客观的、自然的过程,“不要勉强,不要一股风。”[5]1349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推动了农村经济向集体化、集约化经营的方向发展,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实现农村经济质的转变,关键在于科技和教育,农村经济的增长必须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82年10月,邓小平在和国家计委负责同志的谈话中强调:“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6]17也就是说,农业的发展靠政策只能解决一个时期的问题,从长期来看还是得靠科学技术。没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就不能建设现代农业。这是邓小平在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根据中国国情做出的正确判断。邓小平对中国农业的现状作了中肯的、实事求是的判断,认为:“农业文章很多,我们还没有破题。”[6]23“提高农作物单产,发展多种经营,改革耕作栽培方法,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7]因此,根据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1989年1.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该《决定》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把科技进步振兴农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从七个方面对农村科技工作作了规定。首先要启动农村科技革命,加强农业科技攻关,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农业科技企业,建设国家农业创新体系。为此邓小平亲自过问和推动了一系列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决策、制定和实施,如“星火计划”、“燎原计划”、“丰收计划”等等。其次要借鉴和吸收世界科技发展的成果,取彼之长,克己之短,少走弯路,迎头赶上。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加强科教投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农民的环保意识。农民是农村经济的主体,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科技成果能否推广应用,农民是决定性因素。邓小平一贯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科教兴农是必然的选择,我们必须将科教列为农村发展的战略重点,使之为农民的进步提供强劲的智力支持。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贯穿了邓小平“科教兴农”的思想,对于推动农村科技工作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三、邓小平为中国农村改革找到了基本的依靠力量

邓小平说:“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6]382因此说,农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依靠力量。

(一)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

只有拥有了经济、政治的自主权,农民的经济利益、政治权利才能得到保证,农民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改革开放前,农民的自主权受到很大限制,生产停滞,社会沉闷。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正如邓小平所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6]238他还总结道:“这些年来搞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力下放给农民”[6]180,“调动积极性,权力下放是最主要的内容。我们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效,就是因为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6]242可见,保障农民的自主权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核心问题,不论以何种借口剥夺和侵犯农民的自主权,都是损害了农民的根本利益,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随着国家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国家还应赋予农民更为广泛的自主权,保证农民能够自主生产经营,自主行使民主权利,自主参与集体事务,从而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加强农民的历史主动感。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逐步保障了农民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二)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由实践来检验。农民是农村建设实践的主体,广大农民群众富有勤奋开拓的传统。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和村民自治都是在党领导下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邓小平高度评价了农民的首创精神,他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6]382“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6]252关于村民自治,“尽管邓小平生前没有在党内和国内公开发表一篇讲话专门论及村民自治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邓小平不支持村民自治,恰恰相反,邓小平是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强有力的支持者。”[8]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认识论,也符合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要鼓励农民大胆地尝试,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与党对农村的领导作用并不矛盾,因为党与农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农村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是建立在基层和农民群众实践创造的基础上,而后由党及时总结经验,形成政策,用于指导和推进改革,并在改革的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村改革的成功正是基于中国共产党与广大农民群众的这种默契合作。依靠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实质上就是要发挥广大农民群众改造自然,创造新事物的胆略和智慧。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充分尊重了农民的首创精神,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3.6.

[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郭书田.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十年[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10.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3.

[5]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

[8]王金洪.邓小平:村民自治的旁观者还是支持者?[EB/OL].中国农村研究网,2004-08-24.

On Deng Xiaoping's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Rural Reform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GUO Yuan-yang,SHAO Hong-xia
(School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Daqing Normal University,Daqing 163712,China)

Deng Xiaoping,who makes great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Rural Reform,is considered the chief architect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He provides a correct line of China's Rural Reform,reestablishing the ideological lin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reveals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for China's Rural Reform in the future,putting forward“Two Great Advances”Thought and finds the fundamental force for China's rural cause to depend on,emphasizing the Thought of Fully Motivating the Initiative of Farmers.

Deng Xiaoping;rural reform;contribution

F091.93

A

1001-7836(201.)10-0004-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002

201.-08-15

大庆师范学院重点课题“领袖人物国情观——从孙中山到邓小平”(YR005)阶段性成果

郭元阳(1980-),女,辽宁本溪人,讲师,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研究。

猜你喜欢

人民公社农民改革
毛主席来过的小山村
——舒城舒茶人民公社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在高考试题中重新理解历史知识——以2015年山东高考文综卷第39题“人民公社体制”为例
FOOD FIGHT
改革创新(二)
Food Fight
瞧,那些改革推手